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林麝养殖可研报告(漳州市对口支援西藏边坝县工作综述)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5|点击次数:
漳州市对口支援西藏边坝县工作综述

在巍巍雪山掩映下,一幢幢黄色的藏式小楼整齐排列着。这是漳州参与援建的拉孜福建新村,是藏民们安居的新家。(本报记者 李立平 摄 )

漳州九龙江——边坝麦曲河,一个在祖国的东南端,一个在祖国的西南角。4000公里的遥远路途,4000米的海拔落差,同一片蓝天下相隔万水千山的东南海滨和雪域高原,因援藏——这一党中央赋予的神圣职责使命而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自2016年7月起,漳州对口支援西藏的地区从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调整到“西藏最寂寞的县城”边坝。海拔高了,援藏工作的要求只有更高;条件差了,援藏队员的热情不会消减。

作为全国第一批对口支援边坝的地区之一,漳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省委于伟国书记“用心用情用力完成援藏光荣任务”的要求,高度重视、倾力支持援藏各项工作。肩负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望,3年来,漳州援藏队的全体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肩膀担起赤诚,将汗水洒遍高原,把初心使命变成了扎根边疆、倾情援藏的具体行动。

“每一位漳州援藏队员都身体力行践行着‘当好边坝人、做好边坝事’的信念,他们以先进的工作方法、优良的工作作风,托起了边坝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梦想,他们是边坝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边坝县委书记同敏玺绕动情地说。

边坝县长夏冰这样评价漳州援藏干部——“积极投身援藏工作实践,以高尚的政治品质、过硬的工作本领、务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边坝干部群众的尊重和认可,架起了漳州与边坝之间的‘连心桥’”。

民生援藏

让藏区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80%以上项目资金用到基层和民生改善上

暮春五月,天朗气清,阳光正好。边坝拉孜乡拉孜村的福建广场上,五彩经幡迎风招展,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族小伙和姑娘们舞姿翩翩。在巍巍雪山掩映下,一幢幢黄色的藏式小楼整齐排列着。这是漳州参与援建的拉孜福建新村,是藏民们安居的新家。

走进一户人家,只见一幢约12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庭院、客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水、电、网络、电器、家具配套完善,全屋按藏式风格装修,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屋主赤列次培原是贫困无房户,一家四口只能借住亲戚家中。“感谢援藏队帮我们建了这么好的房子。我们只花了1万元,就直接拎包入住新家。”赤列感慨道,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相比,真是一在平地一在天。

拉孜福建新村是援藏队2017年启动的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1007万元,共搬迁27户130人,一年时间就建成投用。

“考虑到有的贫困户连1万元自筹资金都难以负担,新村在建时,援藏队特意安排他们上工地务工,让他们能攒下一笔收入。”拉孜乡党委书记顿觉说,为确保搬迁群众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乡里还为他们安排了就业岗位,让他们每月能有两三千元不等的收入。

类似拉孜福建新村这样的项目,在距离30公里外的边坝镇拥村还有一个。

拥村世世代代居住在海拔4500米的沙西拉山上,骑马下山要5个小时,而且卫生条件差,许多藏民都患上了大骨节病。漳州援藏干部进村入户动员,通过援藏资金建起40幢藏式小楼,让40户204人住进了宽敞整洁的新房。

“再也不用跟牦牛住一起了。”拥村的赤列卓玛十分开心。生活环境改善了,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两个孩子也都上了大学,对她来说,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福建新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整体规划、整村推进,再投入3300万元,改建道路设施,改造沿街风貌,配套商铺、公共卫生间,修建休闲广场、山地公园等,因地制宜把新村打造成小康示范村。”福建对口支援边坝工作队领队、边坝县委副书记叶毓表示,项目的建设提升了人居生活环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漳州援藏队始终把服务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把80%以上项目资金用到基层和民生改善上。

筹划推进建设的县城第二水厂已建成通水。组织实施乡镇安全饮用水工程,争取计划外资金帮助马武乡、马秀乡、热玉乡、拉孜乡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按照二级甲等标准建设的县人民综合医院已经封顶,预计年底建成投用,届时将配备100张床位、200名医技人员,满足边坝乃至周边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一条近千米的休闲步道,从县城的山脚一路直达山顶观景台,边坝县城新貌可尽收眼底。这条由云霄县援建的“云霄路”,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一个个民生项目的落地落实,带给了藏区同胞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援藏

利用好当地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就找准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漳州援藏队刚到边坝时,当地的产业项目十分缺乏,也没有客商愿意过来投资。如何在“输血”援助的同时,增强“造血”功能,成了援藏队考虑最多的问题。

边坝的藏贝母野地生长、品质优良,是一种名贵藏药材,却由于销路不畅、缺乏产业支撑等原因一直价格低迷。

经援藏队牵线搭桥,2017年7月,漳州片仔癀公司与边坝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边坝建立片仔癀藏药材收购站,集中收购贝母、大黄等道地药材,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相关指导。

收购站经理贡嘎算了一笔账:自片仔癀公司介入后,边坝藏贝母产值明显增加,每斤价格从800元提升到1400元,带动300多人从事藏药材收购,人均增收3000余元。“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接给边坝带来了相关的专业技术,弥补了藏药材产业发展的不足。”贡嘎信心满满。

如今,片仔癀公司还在边坝建立了林麝人工养殖基地,并在昌都开设了片仔癀体验馆,合作项目均已取得积极进展。“林麝养殖基地已有一头母麝顺利生产,尚有七头有孕,这印证了高海拔地区林麝养殖的可行性,对国内麝业养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援藏干部方响宏说。

边坝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县,利用好当地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就找准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这让队员们眼前一亮。

由于环境恶劣、地处偏远,“吃菜难、吃菜贵”本是边坝的隐痛,可在援藏干部、农技专家林成勇看来,蔬菜产业却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家门口产业。

在林成勇的精心指导下,边坝攻克了温度、湿度、光照等技术难关,建起了高效温室大棚134座,生产的果蔬不仅供应当地,还远销昌都、那曲地区。“以前是没钱买菜,现在是卖菜赚钱。”草卡镇东托村的塔增玛高兴地说,通过种植蔬菜实现脱贫,家庭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

在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基础上,援藏队还引进了集科研、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智慧农业园区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引入一个成功的项目,便增强一份产业发展信心。”边坝县商务局副局长德吉介绍,以边坝的地理位置和条件,过去几乎无法引进外面的企业,但在援藏队的支持下,边坝显露出产业招商的强劲势头:3年新引进注册公司10家,涉及高原原生态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旅游、电商物流等,其中大部分实现达产。

高原的青草一茬茬地绿,边坝的招商事业也在不断攀高。巧借援藏“东风”,边坝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福建“6·18”、厦门“9·8”、漳州“11·18”等展会平台,积极主动对外宣传,努力把项目引进来。去年“农博会·花博会”期间,边坝带着虫草、松茸、獐子菌、藏贝母、牦牛干等特色产品惊艳亮相,受到客商的好评。

共建帮扶

当好边坝人、做好边坝事,漳州援藏队不断创新援藏方式、拓展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

漳州援藏干部公寓楼里,有一幅16字宣传牌——“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险、不辱使命”。这既是援藏队对自身的要求,也是他们积极融入边坝、奉献边坝的动力。

才到边坝两个月时间,叶毓就带着援藏队跑遍了边坝所有乡镇,对各地现有的项目一个个梳理,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掌握他们对援藏工作的需求和建议。

在拉孜乡走访期间,叶毓发现干部宿舍床边总摆放着根棍子,开始以为是防身之用,仔细一问却让他啼笑皆非。原来,因为夜晚天寒地冻,加上宿舍缺乏取暖设施,到了早晨,靠墙方向的床铺被褥竟然结冰变硬,干部猛然起床容易受伤,于是放根棍子作敲打被子之用。

“不止宿舍简陋,有的乡镇连个像样的澡堂都找不到,许多乡镇干部甚至要请假到县城洗澡。”一轮集中式的调研下来,边坝条件之艰苦令援藏队深感震惊。

为改善基层基础状况,边坝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乡镇小食堂、小浴室、小卫生间、小活动室等“四小工程”建设,可许多乡镇却苦于没有资金而无法推进。“这是一项很好的工程,花小钱办大事,既能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又能让援藏队尽快融入当地。”经过统筹考虑,叶毓决定接过担子。

在援藏队的积极争取下,2016年9月,龙文区正式与拉孜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这标志着漳州在全省所有援建昌都的兄地市中率先启动了县区对口支援乡镇的结对帮扶机制。第一批帮扶资金50万元很快到位,为拉孜乡解决了乡政府食堂、派出所阳光暖棚、干部过冬取暖冬装等问题。

随后,一大批帮扶行动迅速开展。2017年,芗城区对口帮扶尼木乡;2018年,云霄对口帮扶热玉乡、华安对口帮扶马武乡、漳浦对口帮扶金岭乡、蓝田开发区对口帮扶加贡乡。结对的力量越来越壮大,帮扶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据不完全统计,漳州相关县区、部门总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1300万元,这些资金全部都落到了具体项目上。

针对拉孜乡拉孜村运输车辆较多但维修保养不便的情况,龙文区投资建设了汽车修理厂,建成后交由村里运营,一方面降低了藏民外出修车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芗城支持尼木乡搞起了“藏家乐”,为藏民“耍坝子”活动提供了更好的场所,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98户1043人,人均实现增收500-1000元;

漳州市财政局、市水利局援助边坝开展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调查以及水资源规划等,市公路局为边坝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在此基础上,漳州援藏队进一步拓展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

深化结对,帮扶共建。推动漳州市法院、市检察院与边坝县法院、县检察院结对,市律师协会为边坝提供法律顾问服务;联系厦门云霄商会对接帮扶边坝贫困户;援藏队还与一批边坝县直部门达成结对帮扶共建协议。

人才交流,锻炼队伍。选派6批93名边坝干部赴漳州挂职锻炼;组织漳州技术人才到边坝开展包虫病筛查、不动产权登记工作辅导等技术支援;推动闽南师大与边坝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安排3批次47名边坝教师赴闽南师大参加教育培训。

扶贫助困,以心暖心。援藏队员全部挂钩2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定期上门送去生活必需品、冬令物资等;积极争取企业、协会等社会力量资助,3年来共开展3次大型捐赠活动,捐赠的物资包括衣物、图书、食品、日用品等,总价值近1000万元。

藏族有句俗话:“装不满糌粑的唐古(袋子)立不起来”。援藏队深深体会到,援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界和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三年来,在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临时党委和边坝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漳州大后方的关心指导和鼎力支持下,我市援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数据显示:3年来,漳州总计投入援藏资金8447万元,其中由援藏队争取的计划外资金3822万元,带动了边坝GDP年均增长18%、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较高增速。2019年2月6日,边坝顺利摘掉贫困县的帽子,3001户14764人实现脱贫。

转眼三年的援藏工作即将期满,但漳州对口支援边坝的职责使命不会中断。高原雪山间,一批又一批的漳州援藏干部将继承发扬漳州“龙江精神”和边坝“火炬精神”,奋力书写“当好边坝人,做好边坝事”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叶明义 陈岩)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