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四川遂宁野兔养殖场(百名记者进百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5|点击次数:
百名记者进百村

1月28日《遂宁日报》报版截图

村名片

响堂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641户20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233人,贫困 发生率11.80%。全村有耕地2056亩,整村集中流转土地近1700亩,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形成集鲜果采摘、垂钓、观光农业、康养为一体的立体发展模式,强化产业发展,促进群众稳定脱贫。

大事记

●2014年,响堂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

●2016年,响堂村党群服务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7年,响堂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233人全部脱贫;

●2019年,船山区猪沼果种养循环示范基地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脱贫致富经

整洁的庭院、别致的小屋,挂满枝头的柑橘……行走在船山区桂花镇响堂村,处处洋溢着和谐、宁静、幸福,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村庄显得越发迷人。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响堂村围绕贫困户“一超六有”、贫困村“一低五有”的脱贫、退出指标,持续做好81户2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工作,兼顾贫困边缘户人群,实现均衡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落实政策保障兜底,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该村先后荣获市级四好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道路通 强化基建增动力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不少人对农村公路的印象,尤其是对交通闭塞的响堂村来说,一直以来,村里道路不通,不仅影响着村民出行,还制约着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交通问题,村民进城办事不方便,产业项目也进不来,走路到桂花场镇都需要2个小时。”响堂村村支部书记冯莉告诉记者,距离城区23公里、场镇5公里的响堂村,在2014年以前,村民们进城要花半天时间。村民进城只能走土路或搭摩托车,到桂花场镇后才能坐上客车。村民进城要带两双鞋,一双路上穿,一双进城穿。“拥有一条宽阔平整的大路通到家门口,是我们响堂村几代人的梦想。”

脱贫攻坚开展后,响堂村村两委、扶贫干部与驻村工作队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截至目前,全村修建通组进户公路11.7公里。同时,新修的村组道路还直通场镇,遂宁至大英快捷通道的建成也大大缩短了村民进城的时间。

近日,行走在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上,响堂村2组村民刘守涛说:“现在路修好了,我们到桂花场镇只需要5分钟,骑车到城区15分钟就到了,买东西也方便了。”

路修通了,响堂村人的思想意识、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前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回到了家乡,并在遂宁经开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产业兴 富民产业促增收

道路通,百业兴。1月22日,在船山区猪沼果种养循环示范基地,贫困户刘福英正和五六名村民一起忙着除草、翻土。她满脸笑容地说:“村里建了柑橘种植基地后,我们再也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了。”

除了船山区猪沼果种养循环示范基地,2017年底,响堂村还引进遂宁市谷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包了10亩土地发展养兔产业,年出栏兔子达5万只。虽然养殖场规模不大,但也招聘了10余名贫困户到养殖场务工,增加其经济收入。

2020年,响堂村招引了一名业主,主要租赁农村闲置房屋,通过保留原有农村房屋的古韵,再融入现代元素进行改装,发展乡村民宿产业。

“我们还与一家养殖龙虾的企业签订了合同,今年他们正式入驻,助力响堂村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冯莉说。

通过产业发展,响堂村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2020年,响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挪穷窝 群众喜迎新生活

“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楼房,还可以去城里卖点小菜,日子越来越好啰!”1月22日,在响堂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治德正在自家院坝整理白葱。

杨治德告诉记者,这些白葱是他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种出来的,他打算拿到城里去卖。“白葱能卖到8元/斤,一年到头卖点小菜也能有上千元收入。”

据介绍,杨治德家中共6口人,2017年,作为响堂村易地搬迁贫困户,杨治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房内冰箱、液晶电视机、洗衣机、天然气灶、太阳能等家用设施一应俱全。“如果不是国家的好政策,我可能一辈子都要住在危房里。”说起现在居住的环境,杨治德喜笑颜开。

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儿子、儿媳通过技能培训也找到了工作,杨治德一家于2017年顺利脱贫。

近年来,响堂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34户126人,分散安置2户4人,场镇购房5户20人。如今,搬迁群众住进新房、过上了新生活,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创富故事

不等不靠当“羊倌”脱贫路上发“羊财”

1月15日,暖阳高照,响堂村2组村民李景伟正利索地把山羊赶到坡地上吃草。他一边清点山羊数量,一边细心观察山羊的生长情况。

今年58岁的李景伟是肢体三级残疾人。2014年,李景伟因家庭贫困被纳入扶贫帮扶对象,享受国家低保政策。2018年,在村两委及帮扶单位的鼓励下,李景伟申请了4万元小额贷款开始养殖山羊。

2019年,李景伟收获了他发展养殖业的“第一桶金”4万余元。在养殖过程中,他发现山羊的性情要烈一些,而自己的腿脚不便,于是决定改成养殖绵羊、鸡鸭和小香猪。从一开始养40只山羊,到现在养殖绵羊110只、鸡鸭60只、小香猪19只,李景伟成为了村里的养殖大户。扣除成本后,全年收入上万元。“扶贫政策再好,自己躺着不干也脱不了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干,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说起现在的生活,李景伟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发展养殖的同时,李景伟还积极参加各种养殖技术培训,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同时带动村里其他残疾群众加入养殖行列。

从贫困户到养殖大户,李景伟用勤劳的双手,在响堂村树立了不等不靠脱贫致富的好榜样。

百姓幸福事

贫困户送锦旗 点赞扶贫干部

近日,记者走进船山区桂花镇响堂村便民服务大厅,一面红色的锦旗挂在显眼的位置,上面印着:“党的恩情深扶贫干部好”的字样。这面锦旗是响堂村贫困户庞仁娥送给村里扶贫干部的,感谢他们对自己一家的倾情帮扶。

庞仁娥是响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是一名听力障碍者,独自抚养两个儿子长大,年轻时因右手臂摔断未得到很好的治疗,落下了病根。现在两个儿子虽已成年,但大儿子患有肥胖症,小儿子患有糖尿病,需要长期治疗。由于一家人缺乏劳动力,房子年久失修,被鉴定为D级危房。

扶贫干部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经过慎重考虑,根据庞仁娥一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在各级帮扶力量的帮助下,庞仁娥一家享受了医保、低保、易地搬迁等扶贫政策。

2018年,庞仁娥一家搬进响堂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也在这一年,她家实现了脱贫。住进新房子,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庞仁娥十分感激帮扶干部,虽然她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她把感恩都化为行动,积极参与村上组织的活动,支持村干部工作和村经济发展,并为响堂村的全体扶贫干部送去了一面锦旗,感谢他们对自己一家的帮助。

人物访谈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访桂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唐伟

日前,桂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唐伟接受了记者专访。

“针对去年脱贫的1户4人以及已脱贫的835户2300名贫困人口,我们按照‘帮扶干部制、驻村干部核、挂片领导审’的原则,因户施策,逐户逐人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帮扶规划。”唐伟告诉记者,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桂花镇全力抓好补短强弱,在兼顾4户边缘易致贫户增收的同时,充分运用低保兜底、点对点输出务工、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保证贫困群众稳步脱贫。

拓宽致富渠道,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桂花镇不断加强产业发展促增收,巧打产业扶贫“组合拳”,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截至目前,全镇大力培养了生猪、青花椒、柑橘为主的特色产业,培育种植大户4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家庭农场7个,鼓励因疫情未返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就业,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

“2020年,全镇共有590户1709人充分利用产业到户资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人均年增收800余元,110万元补助资金已全部补助到户到人。”唐伟表示,下一步,桂花镇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下足“绣花”功夫,持续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

记者手记

筑巢引凤来

固巢留凤栖

五六年前,响堂村还是一个落后的山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较差,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更谈不上什么产业。村两委新班子上任后,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响堂村的路通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的思想观念也逐步改变了。

筑巢引凤来,固巢留凤栖。响堂村渐渐变美了,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一个个发展项目向该村伸来“橄榄枝”。于是,该村开启了“产业植入”的大门,改荒山、整坡地、种水果、搞民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当下,全市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响堂村村两委正谋划新的发展,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谋求产业的新提升,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全媒体记者 梁 惠/文 李四海/图)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