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白莲藕养殖技术(古风古韵古村落 新貌新颜新故乡)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5|点击次数:

古风古韵古村落 新貌新颜新故乡------乡村记忆 北下册

李志杰

古风古韵古村落 新貌新颜新故乡

北下册村坐落在素有“中国矿泉水之乡”、山东旅游名乡镇的太河镇政府驻地西南三公里处。她西依吴王寨、北靠望子山、南毗太河水库、东临金鸡山、紧挨淄河河畔,是一个揽山抱水的美丽小山村。辛泰铁路从村西穿越,112路公交汽车穿村而行,距淄博市太河水库大坝仅一箭之遥,距竹林寺风景区仅三公里。村东是淄川区重要水源地,五眼深水为淄川城区20多万人及厂矿企业提供用水,被称为淄川最大、最可靠、最洁净的“矿泉水仓”。

北下册的由来可追溯到明代甚至更早。历史上属青州府博山县太河乡所辖,建村时间大约在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博山县志载“明代任姓官员收租范围甚广,该村以南的交租农户所住各村皆列上册,该村以北交租农户所住各村皆列下册。上册、下册的含义,本来是按其收租范围,分列其账的账簿名称,久而久之,沿袭称谓渐而成为村名。清雍正八年(1730)淄河山洪暴发,淄水泛滥,危及村民,先人迁徙至淄河西岸立村,时称西下册村。后村民又部分北迁,分为南北两下册,因该村方位居北,故而称西下册北庄、北头庄子等”。新中国成立之后,定名北下册村沿用至今。

迁徙后,该村坐落于望子山南麓,依山傍水,东西走向,主大街一条,纵贯东西,长两华里。以酒店胡同为中心,呈十字状向四周辐射。村有刘、李、陈、张、赵、国、路、梁、王等诸姓。居民多时有130多户,600多口人。村内的古寺、古槐、古井、古庙和古宅,见证着北下册的历史。


北下册村

古寺。古寺即竹林寺,在村西三公里处的吴王寨下、凤凰山前。殿前修竹成篁,殿后林森树茂,殿西清溪潺潺,殿东奇石俊俏,风水极佳,堪舆上乘。前有山门,联耳三间,正中通门。下院为东西配殿,上院为大雄宝殿,后院为观音殿,偏东一隅是寮房。大雄宝殿东紧挨殿墙,有一神泉宝井,三年大旱不见枯竭,五年大涝不见水溢,据说,与北下册古井一脉相通。听老人传说,和尚坊秋打谷场,糠秕入井,隔夜时间村中老井便见其糠。此论,当属夸张或属笑谈,故不足为信。

俗话说先有积德之人,后有行善之家。本村陈家、刘家之大户善人赞助于高僧月明禅师兴建竹林寺,并典于寺东涝场、垛石等山地丘陵200余亩供寺内辖治耕种。北下册地名小和尚岭、大和尚岭,便是最好例证。乡绅贤达鼎力支持,禅师众僧齐心戮力,致使竹林寺百度兴盛。经声佛号,晨钟暮鼓,僧侣数人,善男信女众多,香火大盛,方圆百里,广有名气。有诗赞曰“雨过竹林寺,风弹不调琴。炎驱连暑热,日泻画堂荫。凤尾摇朱槛,龙孙破垢尘。晨钟暮鼓远,佛号磬声临。进寺聆禅意,出门洗礼心。唤回名利客,惊醒梦迷人。”

民国时期,倭寇侵华。由于时局动荡,顽匪骚扰,年年战乱,岁岁饥荒,竹林寺渐而颓废,僧去寺空,残垣断壁,众神无主,一派荒芜,满院孤寂。昔日盛境一度不再。更为惋惜的是,十年动乱,大破四旧,文物法器荡然无存,只剩殿宇院落,石雕碑碣满目疮痍。

“厄运霉灾终有尽,梅开二度待来时”。近十年来,幸有青州籍高僧仁政大师入住竹林寺,重振释牟风。上下呼吁,左右化缘,东奔西走,南北筹措,集巨资于箴坛,重修竹林寺。千磨万砺,历经数年,现已规模初具,成效大显。寮房、后殿业已竣工,主建大雄宝殿、钟楼、鼓楼亦在运筹帷幄之中。重振雄风,指日可待,不再遥远。

古槐。亦称国槐。明代先民,大多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河北枣强迁徙而来。为不忘根本,以槐惟怀,特带来国槐籽实苗木,落地生根,依宅靠院植于沃壤,以示对故土的永远缅怀。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植树,后人乘荫。逐年赶岁,久而久之,终成标志性风情树种。沿主街由东而西排序,井东李家门外一株;路家胡同口一株;酒店胡同稍西刘家门外一株;围子崖东万春大场院一株;村西大湾崖(旧时称郭家庄子)一株。

斯时,五棵古槐有五福临门之谓。五槐枝干高大,树冠浓荫蔽日,苍茫虬劲,树形娇美,婀娜多姿。树干胸径大都在一米以上,最粗者需三人合抱方得围之。因树龄久远,历经沧桑,大多中空。然而,仍枝繁叶茂。所以,有歇后语:“老槐树——皮精神”一说。儿时捉迷藏,攀援藏于树洞,至今记忆犹新。每每夏日,儿童戏于树下,老者茶寿棋祯。商贾摊贩营销处,鵲唱枝头喜盈门。

俗话说,“发芽楮树落叶槐,伏里伐树土里埋”。意思是说,春天杀伐楮树最好,秋后杀伐槐树为佳,三伏季节杀伐土材之木最好。此时伐木,不涨不走、不皴不裂、不翘不曲、不开不离,犹如种地须尊节气。1964年秋天,大队决定将长势最旺、树干高大且直、内无中空、任无朽腐的东万春大场院外沿之大槐树杀伐,锯解为长三米一节,厚十五公分,宽一米二十的独拼独板七块,准备在村东淄河架桥,解决村民冬季涉水问题。旧时沿淄河各村都有农历十月一架桥之传统。

此举设想一劳永逸,水泥砂浆砌石,盘筑桥墩,秋后铺设桥板,汛期拆卸。此时,正值农闲时期,村民出工出力,清淤导流,然后盘筑桥墩,上铺桥板。每块桥板之上均用7吋钢钉砸上北下册村字样并以数码编号,完工之日,改导流放水通桥,人们欢呼雀跃,鞭炮齐鸣,好不热闹。学童路人、耄耋叟妪、担者车夫皆过往无忧,如履平地。然而,好景不长,天不作美。次年淄汛似乎来得特别早,淄河流域在麦子黄稍时节便大雨淫淫,突发山洪,大水如蛟龙闹海,浩浩荡荡,桥面付之东流,荡然无踪。多数桥墩连根拔起不知去向,仅留河西沿桥墩两个。洪峰过后村人曾沿淄河下游四处寻找,希冀在河道转弯处与密林树丛中寻到桥板等物,但事与愿违,一直找到下游十八溜河子,仍一无所获,无奈空手而归。

五十年代末,村西大湾崖一株毁于雷击,锯木为柴。老人们争相传说树洞之内藏有黄鼬大仙,时有扰人作祟,而遭天谴。在七十年代末,酒店胡同一株、路家胡同口一株,皆因年久失于管护而自然凋敝枯萎,因危及住户安全不得已而人工杀伐。到2000年末,仅余井东李家胡同一株,因有人出高价收买图作庄园景观而遭杀戮。但因树款分配之争,邻里阋墙,故而买卖无交,其残骸至今仍躺在原处,睹物思情,令人惋叹不已。六百多年古槐,号有“五福”之谓的标志性自然遗产,成了人们抹不去的记忆。

古井。井址在村东偏南古打水道上,具体开凿年代不详。据传,为安徽堪舆大师张公选址而就。现仅存清嘉庆二年重修碑记一通,被垒与院墙一隅,而幸免于难。其文字尚清晰可辨,碑体属完好状态。原井深一丈八尺,水质甘冽,硬度适中,是酿酒造醋出豆腐的理想水质。井台之上一山两柱,架有宽大井棚。手摇辘轳置于东山之墙,井口之上。原为牛皮井绳十三链环,木滚筒木柄摇把,后来在辘轳滚筒两端嵌装轴承两个,换装铁质摇把钢丝绳索,既省工又省力,既耐磨又耐用。井棚之外,南北置向有一特大石雕水槽,需6担水方能放满,用于洗衣蓄水之用。

适逢大旱之年,四邻八乡村人皆来此打水。俗话说得好,碾磨千家用,井上打水不用问。热情厚道的本村人,每每在外村人来取水时,总是礼让三先,本村人自觉排队,以水桶排序先后而行之,从无争执纷扰。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正值文革期间,太河水库重新开工,组织万人会战。先后有张店、博山两个民工团近两千人在本村安营扎寨,七十年代初,辛大铁路又开工建设,潍县、坊子两民工团亦在村内住下,那时连同本村原住村民已是3000多千人。水源虽然充盈,但取水装备过于陈旧,一时成了大问题。在同村委共同研究,达成一致后,于古井之南方向,新开斜巷一条,拥挤排队现象大大缓解,3000多人的饮用水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古井外,水池边,整日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

在太河水库、辛泰铁路两大国家级重点工程集中会战期间,先后十几年,北下册人民出伕出力,献房献物,顾大局,识大体。

八十年代前后,辛泰铁路、太河水库工程相继竣工,转入工程管理运行阶段,各民兵团陆续撤离,古井渐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仅供村民用水,曾经一度显得有些萧条。勘察发现老井之东北洼盆地为f 2断层,地下水源储量相当丰富,遂被定为为淄川区“战略水源地”。新打大口径深井5眼,装大马力潜水电泵5台,通过管线沿淄河下游,至西崖头加压站加压后,24小时从不间断的向淄川城区送水,日供水2万吨。地下水随之急剧下降,古井逐步走向枯竭。随后,井口填封,井棚拆除,辘轳卖了废旧,斜巷填平,蓄水池夷为平地,石雕大水槽亦不知去向,现只有古碑一通立于院墙一隅。

古庙。即关帝庙。在村东头,进庄入口处,与李家大碾棚紧密相邻。山门朝西,独立大院,主殿三间,重梁包柱,秦砖汉瓦。座北朝南,东西长10米有余,前廊宽2米左右。抱柱、门窗皆为紫红重漆。大院内古柏一株,高一丈有余,一人合抱。虬筋龙骨,枝桠别致,树冠遮阴大半个院落,庄严肃穆。因上部枝杈交错重摞,每每天有阵风,古柏树枝磨擦,嘎呀作响,乡人称其“官老爷磨牙”。加之古柏树上,常年有猫头鹰筑巢繁衍,时常夜间啼号,不免有些瘆人。一般胆小之人和妇孺之辈很少入内。特别夜深人静之时,路经此处,往往令人阴森可怖,毛骨悚然。

庙内神台之上,正中依山靠墙供奉关羽,人称关老爷、财神爷或武财神。左边供奉关老爷义子周仓,其右边供奉嫡子关平,门内左右两边是侍从“风”“雨”二神。殿前抱柱楹联一副,上联是“有庙无僧风扫地”,下联是“少香稀供月当灯”。殿前有精美石雕香案一具,大约长两米宽一米,图案为稻梁黍稷和瓜果梨桃等四季供品。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关老爷诞辰日。人们便将这天定为关帝庙香火日。每逢香火,陈李刘张四大善人轮流座桩,杀猪宰羊,三牲大庆。猪头、羊头、鲤鱼,生品上桌,鸡鸭肴馔则为熟品,应时瓜果自不必说。然后,专门请来西同古苗氏道人设坛诵经,祈雨求丰。善男信女,席地而坐,静沐斋浴,洗耳恭听。此时,磬声道号,和谐肃穆,满园香烛,青烟袅袅。

法事事毕,则由轮值善人出烟出酒,大锅全羊,饕餮大餐。各色贡品,一并上桌,皆为同享,共庆关老爷磨刀,并恭祝关老爷冥寿大吉,敬祈关老爷神灵保佑。可谓虔诚至极,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诗曰:“苍苍关帝庙,赫赫佑民安。岁岁衍香火,年年祭古贤。”

关帝庙遭劫于文革前后,院内古柏被无情杀伐,用作大炼钢铁。后来,大破四旧之风骤起,庙内诸神毁于一旦。神台坐像一夜之间被砸的稀巴烂,拿去地里追肥,香案供桌毁于乱锤之下。

1966年太河水库工程二次复工上马,本村内外屯驻民工2000多人,太河供销社在此设立分支机构,时称“代销点”。三人值守,曾一度生意红火。七十年代末,村委规划,主街拓宽,将该庙彻底拆除。

古宅。提到古宅,十里八乡都知道北下册陈家的东西万春。万春,是陈家宅邸楹门堂号。沿村中心大街由十字路转北经酒店胡同百米之遥,左为西万春,右为东万春。青砖灰瓦,黑漆大门,高台府邸。院外分别为5亩大场园,供麦秋两季打场之用。人们习惯排序东在先西为后,两院皆为坤门影山照壁,标准四合大院,重梁挑檐,四角檐托持镶砖雕福禄祯祥吉字,墙体青砖白灰,门窗皆为上等楸木打制,墙基为大板清缝石材,精雕细凿,洋洋大观。院内有石缸、石槽、石瓮、石凳、石墩并精石月台,青砖铺地。门外有栓马桩、上马石。酒店胡同东西两侧房屋数间,宅院三处,东侧为酒坊酒店,西侧为管理住所和粮仓。大场之东为柜屋、账房、磨坊、碾坊、伙房。伙房再东为马、牛、骡厩和羊圈、猪圏、长工屋等。

陈家先祖发迹于清中后期咸丰年间。一个勤字持家,一个俭字度日;忠厚二字做人,诚信二字做事。广为积德,从善如流。创业于耕读农桑,守成于医道商贸。先有东万春,兴起大四合院,后人丁兴旺,又新置西万春。东西万春骡马牛成群,猪驴羊无数。长工十几人,短工随季节农事随时招用。良田120多亩,在提及北下册各姓氏家族土地状况分布时,历史上有“张家岭、陈家片,国家溜子、李家堰、赵家台、路家沟,刘家围着山腰转”之说。

东西万春,在家大第兴,事业有成之时,仍不忘亲农躬耕,后来逐步转于商贸。至清光绪年间开始受戊戌变法谭嗣同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影响,广开杏坛,世代为医,治病救人。西万春老先生坐诊于本村纪成堂,东万春老先生坐诊于太河街,设有“纪成医馆”“纪成药店”、并设“纪成酒庄”、“纪成旅店”等商铺多处,世人皆称其为陈老掌柜。几代老掌柜皆为人谦和,博学多才,医道精湛,于十里八乡口碑甚佳。治家处事始终遵循“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古训,为方便诸子及庄亲子女读书,曾设有“万春私塾”若干年。东万春曾出过供员廪生,西万春曾出过晚清秀才。

西万春老掌柜中医底蕴深厚,养生之道更是讲究,而且精于茶道。曾专设小觅汉一人,专侍茶事和外出随从。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即去竹林寺神泉挑砂罐汲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据说,有一天晨下大雨,小伙计为图省事,从半路山泉中汲水而回,饔后第一壶茶上桌,一盏未尽,老掌柜察觉品味不对,而大加训斥,并免三餐一日,以示责罚。冬日则由小觅汉于野外山间洁净石板台上集雪入瓮,号称天水,专供烹茶之用。在选茶用茶上,就叶片而言,恪守“春不喝小,夏不喝大,秋不喝老”;就茶种而言,恪守“春喝黄,夏喝绿,秋喝红,冬喝老普洱”的茶训,可见其医道、茶道、养生之道甚为精道。其堂屋正中悬挂自书对联一副,上联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下联是:“两件事耕田读书”极富文味,耐人深思。

每逢入冬休闲,进入腊月,东西万春即开始筹办春节扮玩演练,传统节目是陈家锣鼓、跑旱船、扭秧歌、耍毛驴、踩高跷、抬小轿。其强项为高台芯子。每年斯时,总是支起烘炉,请来铁匠,亲自谋划、设计、打造、包装芯子骨架、指导遴选美童,严细把关,并进行面试和心理测验,其高台芯子用硬木八仙方桌为基座,铁架固定,芯托部分足有三四米之高。为防止上晃,确保上部幼童安全,方桌底部配以石磨一扇,挑选身强力壮,身高一致,八大壮汉,四人一拨,轮流值守作业。放下锄镰是铣镢,不抬芯子打锣鼓,从无闲人,扮玩队伍总在30人上下。从正月初一至十五,南到口头乡马陵,北到青州长秋,半月不曾停歇。因与长秋冯家几代联姻世交,故是每年必到之处。淄河流域曾有歇后语“陈家的芯子-----实在是高”之说。

常言道“创业容易守业难,一辈结实一辈暄。贫穷莫过人三代,富贵难于度百年”。东西万春几代鼎盛,数度辉煌。守业人终隐于安乐,不思进取,玩花逗鸟,吃喝嫖赌抽大烟,至宣统三年开始随着大清王朝的倾覆,这个曾经辉煌风光的万春之家,逐渐风雨飘摇,一时风光暗淡,摇摇欲坠,辉煌不再。为还赌债,为买黑膏,不到十年光景,东下册南行连片大地卖得卖,典得典仅剩不足30亩。特别东万春因认赌服输,就连建于东下册村,原拟拨一支子嗣入驻经营管理的厅房大院一套亦卖给了房氏家族,连同南行湾地9亩,也一夜之间“改了嫁”,姓了房。

至民国初年,陈氏道字辈东万春陈道乾,西万春陈道济堂兄二人,在家业凋敝,一片萧条之中重整旗鼓,梅开二度,鹞子翻身。但是,那旧时的辉煌,已是昔日黄花,尽显底气不足,难以超越。待新中国成立之后,东西万春两大古宅,土改复查分住多户,几易其主,物是人非。现如今,满目疮痍,断壁残垣。东万春人去楼空,西万春仅有孤寡老太一人留住,令人观下,不禁顿生悲凉之感。

留住乡愁留住根,找回记忆仰贤人。前车之鉴今为训,万里东风又是春。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下册村同全国各地广大农村一样,在经历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改革开放等划时代的洗礼之后,逐步走向了进步文明富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励精图治,不畏艰难,干事创业,开拓进取,脱贫攻坚。犹如火车头,在致富的小康路上迅猛向前。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民俗民风一改旧模样,到处是新颜新貌新气象。

紧跟时代潮流,把准治村脉膊,跑外援,谋资金,先后全面整修大街小巷,路面硬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全村东西南北安装永久性路灯近40盏,自控开关,铮明瓦亮;修水仓整管线,巧布局严规范,下大力解大难,自来水东西南北巷巷通,上下左右户户全;占天机,顺天时,整场地平垃圾,在不占用可耕土地的基础之上,设立了北下册大集,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坝后白莲藕养殖基地莲塘成片,仲夏一片莲花香,入冬家家户户踩藕忙;新建文化广场全镇第一,堪称高大上。

乒乓球、篮球、台球、健身器材、图书室、老年活动室、露天影院等一应俱全。河道治理,高标准大手笔,设长治、筑久安,村貌整洁,小桥毗连,景色优美,通畅达观。有诗赞曰“一河乱象负山青,更有蚊蝇孽障萌。户户沿居心芥蒂,年年度汛路难行。移山尚赖愚公志,治水全凭大禹工。帷幄运筹遣虎将,措银秣马砺精兵。三桥联袂河中跨,两坝相携村外横。路畅街洁村换貌,婆娑岸柳鸟争鸣”。

这里天朗气清,山河竞秀;这里古老年轻,人杰地灵。旧时古风古韵,先声夺人;现今人才辈出,骄子无数。仅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厅级干部两人,处局级干部多人,大、中专学生无数。更有教师、教授、工程师、军官、作家、诗人、企业家,耀祖荣乡。

这里,交通便利,宜人宜居。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令人振奋,一片生机。

如今,走进北下册村,令人神清气爽,心旌荡漾。林茂幽篁里,村居院向阳。冬煦暖,夏生凉,小康户户家余粮。耕读衍后世,忠厚度时光。宅第祥,邻里睦,天风浩荡碧水长。乡友邻居,古稀耆老寻常见,大街小巷,叟妪耄耋放眼量。文化大院,琴棋书画桥牌聚,广场体坛,吕剧黄梅京戏张。小楼掩绿树,茅舍映白墙。少儿学童车接送,遍野满山瓜果香。如画山川红胜火,霞光绮丽俏夕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妈广场舞,跳出健康时尚。莫笑观者痴,已知舞者醉,乡愁万里长。心生羡,曼思量,新潮百倍旧时光。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