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角雉养殖(动植物保护和研究)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6|点击次数:

第七章:科技长河


汉中的科学技术源远流长。从远古陶器、青铜器烧制铸造,稻类作物种植,上古路桥开凿架设、运输工具改造,到随后的民间造纸、堰渠修筑,当代的农作物改良加工、工业品制造、国家航空器生产基地发展、太阳能吸收式制冷设备研究与开发,无不显现出汉中人的勤劳、智慧和创新意识。一系列科技文明成果的出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动植物保护和研究


秦岭、巴山地区是野生植物、动物生长繁衍的乐园,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古人谓其“山谷深夐,鸷兽成群”(宋·洪迈《夷坚志·夷坚支丁卷第五》),有“材木竹箭之饶”(《史记·河渠书》)。科研资料显示,汉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9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境内共有高等植物282科1160属2942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00多种,其中,兽类100多种,鸟类300多种;两栖类动物12 种,爬行类动物22种,鱼类109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70多种,有大熊猫、朱鹎、金丝猴、羚牛、虎、猕猴、大鲵、毛冠鹿、云豹、红腹角雉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还有种群较大的经济类动物90余种。


动植物保护和研究

大熊猫 李仁义摄


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是古人即具有的观念。当然,保护观念的产生,有些出于对自然万物本能的敬畏,有些缘于宗教文化影响后的尊重。氐人以犬为图腾,羌人以猕猴为图腾,僚人以蛇为图腾,巴人使用虎钮錞于,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古籍中无辜杀生、乱伐古木遭到惩罚的记载屡屡可见。《广异记》载,唐开元初,百余巴人自褒中伐太白庙庙前松树,一戴帽拄杖老人上前力阻,众人不听,数只老虎突至,将伐树者吞噬殆尽。古代汉中诗歌中众多歌咏奇花丽草、珍禽异兽的作品,既是对生命的赞美,也是汉中动植物繁盛的见证。五代汉中从事王仁裕的《放猿》和《遇所放猿再作》诗中记述其将所豢养之猿猴“野宾”系红绡放生,后罢职入蜀途中野宾于嶓冢山下迎候惜别的故事,讴歌了人性和动物之灵性,读后使人与诗人一样“不觉恻然”(王仁裕《遇所放猿再作序)。北宋兴元知府文同性喜动物,有歌咏野鸭、翡翠、乌鸫、金丝猴等鸟兽之诗。其饲养的匡猿病死,苏轼作长诗吊唁,文同的《和子平吊猿》诗,从匡猿之来历,写到其可爱、顽皮和给人带来的欢乐,再到病死后主人的哀伤、懊悔(未强行放生)和埋葬时的心理,勾勒了幅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的感人画卷。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秦昭襄王募人捕虎的记载,南宋洪迈《夷坚志》“蜀梁二虎”、“饶风铺兵”的故事,陆游的打虎诗歌,以及明清地方志,则从另一个角度记述了虎多为患的状况,这从《太平广记》的众多奇异故事中也可得到印证。


清代以降,汉中的动植物资源受到损害。清代自湖北、四川向汉中大量移民,因生存需要而伐木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1949年后的“大跃进”、“人造平原”、“除四害”、人民公社化,“三线建设”等政治、经济运动,对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造成了灭顶之灾。20世纪90年代以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逐步好转。1989年,成立了汉中地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1993年以后,各县陆续成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多数县还建立了乡镇野生动物保护站,配备人员,进行专业巡逻,专门从事野生动物的日常保护。至21世纪初,汉中共建有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佛坪自然保护区和长青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一度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朱鹮,已由1981年在洋县仅存的7只,繁衍至2014年的两千多只。


动植物保护和研究

朱鹮 李仁义摄


对秦岭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取得辉煌成就。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一批专家教授调查和标本鉴定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主编的《秦岭植物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3卷7册。2013年,西安植物园李思锋、黎斌主编的《秦岭植物志增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记载了近30年来在秦岭发现的种子植物新记录。至此,秦岭地区有种子植物164科1052属3839种,其物种数量在我国著名山脉中居第二。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下达秦岭山区生物农业资源综合考察开发利用项目,国务院颁布《全国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的通知后,1984年,汉中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高级畜牧师郭环琦完成“汉中草场资源”调研报告;自1987年4月开始,汉中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科研人员,对辖区内的植物资源调查研究,野外调查涉足11县(市)的252个乡(镇),总行程2万多千米。调查研究结果由汉中地区植物研究所王民柱、唐臻主编为《汉中植物名录》,1997年2月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共收录分属于7门282科1160 属的植物2942种,每种植物在分类、植物名、别名、拉丁学名外,对性状、分布、海拔、生态环境、数量、利用部位、利用价值等均有简要记载或论述。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汉中师范学院生物系和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对洋县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分别完成《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和《佛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专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志刚带领科研人员,通过系统考察,基本摸清了宁强县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情况,出版了由其主编的《陕西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动植物保护和研究

汉中动植物研究书影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在汉中取得丰硕成果。汉中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汉中地区卫生局、汉中地区药材公司、汉中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组织地区和所属各县的相关科研人员,对秦巴山地的中药材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先后采集药用植物、动物、矿物标本5000多号,经鉴定整理,由李世全主编为《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1987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收集中药1235种,民间单方、验方3000多个,插图949幅,每种药物在正名、别名外,对原植(动、矿) 物和其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禁忌等都有记载或描述。此后,李世全主编《中药采购技术手册》、略阳县中药产业发展局衡智洲主编《秦巴山区中药种植技术——略阳篇》,也先后出版。天麻、西洋参、猪苓等名贵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研发也取得科研效果和经济效益。


南郑籍的科学家秦官属是经济植物科技领域的代表。


秦官属(1929-2004),女,陕西南郑县人,生于北京市。1955年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从事黄土高原造林技术研究及陕西省秦巴山区野生经济植物调查研究工作,致力于速生树种研究,建立拥有国内外优良杨柳树品种400多个的标本园, 为西北首创。探索野生短缺药材桔梗、丹参的种植,利用超声波等高新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使它们成为山区副业生产的“拳头”产品。1978年参加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后,著名作家黄宗英对其进行专访,写出了反映其事迹的数万字的报告文学《大雁情》,1981首刊于《光明日报》,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10 余报刊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60余篇,编写著作有《花木繁殖与栽培》、《草本花卉》、《木本花卉》、《养花致富500 问》、《陕西中药材栽培手册〉(1-5集)、《郁金香》等。


动植物保护和研究

秦官属与黄宗英在一起


汉中秦岭巴山区动物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勉县籍西南大学教授马强的《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对唐宋时期秦岭巴山地区的华南虎、猿猴、蛇等动物进行了研究;丁长青的朱鹦研究、李保国的金丝猴研究都取得成效;郑生武等编著的《秦岭兽类志》、李后魂编著的《秦岭小蛾类:昆虫纲鳞翅目》先后出版。2007 年,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霍科科等编著的《秦巴山区蚜蝇区系分类》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记载秦巴山区食蚜蝇244种,其中有新发现种类86种,中国新记录种类11种。汉中市科技信息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许家珠、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魏焕先、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赖平芳,自2002年开始,用9年时间,对陕西秦岭南坡和米仓山的蝴蝶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采集蝴蝶标本8000多号,细心整理,分类鉴定,编著成《秦岭巴山蝴蝶图记》,2010年6月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记述蝴蝶403种13亚种,隶属12科182属,其中119种为陕西省新记录,附彩图1600余幅,对每种蝴蝶的形态特征、生境习性、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及利用价值都进行了描述和记录,并介绍了蝴蝶基础知识和珍稀蝶类的保护途径。李仁义的《秦岭四宝》(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11月),对朱鹎、熊猫、金丝猴、羚牛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进行了归纳研究。汉中农业学校副教授薄吾成的《中国家畜起源论文集》(天则出版社,1993年6月),结合汉中的历史,对黄牛、家马、绵羊、家猪、家鸡、家鸭、家鹅的起源和养殖做了论述。

来源:文化汉中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