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鄂州养殖小龙虾电话(共赋“诗与远方”——鄂城壮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扫描)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6|点击次数:

如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共同缔造幸福生活?

鄂城区把“共”字写在千里沃野之上:峒山村以16个生态项目为载体,实施村企合作,让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先台村组建村级联盟党支部,带动村民种植稻谷和水果等,闯出增收致富新路子........

青山绿水间,处处景韵浓。如今,多彩的鄂城乡村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一幅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家中赏美景 出门即就业

游览峒山古村落,观赏连片荷塘美景,采摘新鲜水果……十月的峒山,秋色斑斓,景色宜人,游客不断。

记者漫步在万亩湘莲基地,只见成片的莲田里,荷花所剩无几,莲蓬被采摘一空,一片丰收过后的景象。

“莲田里养小龙虾,每亩至少要收获40公斤,每公斤按50元计算,可实现收入达2000元。”该基地负责人笑眯眯地说,通过实行“莲+虾”种养模式,去年年收入超过了200万元。

峒五队种植户陈小桥站在自家连片稻田田埂上,看着收割机在稻田间来回穿梭,机器过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心里美滋滋。

“30多亩水稻,虽遇到了干旱,但村里通过疏通沟渠,及时引水、抽水,保障了灌溉用水,预计每亩产量在1100斤以上,基本能稳产稳收。”陈小桥脸上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水渠是灌溉的重要渠道。峒山村耕地面积1.2万亩,一至六线港,港港相隔666米。此前,港渠里的水四通八达,灌溉很方便。今年持续干旱,港渠两边淤泥沉积,即将抽穗的水稻田地里干裂了嘴,到8月中旬,村民用水捉襟见肘。

农田干裂,用水怎能“望天收”?峒山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决定,发动群众一起干。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分头行动,走访种植户和养殖户,深入港边、田边、屋边开展“昼访夜谈”,与种养殖户、沿港村民唠嗑,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收集建议29条。

最终,干群集体决策,确定了清淤泥、抽河水、引渠道的方案引水抗旱。

8月的一天,抗旱小分队头顶烈日,维修泵站,架设水泵,检修进水管道,抽取河水。群众自发参与清淤、除草,堵塞的“肠梗阻”被疏通,看着源源不断抽上来的水,村民们脸上露出笑容。

农田“解渴”,丰收在望。“种植夏黑等11个品种,平均亩产4000斤,每斤卖到10元以上,盛果期每年纯利润可达100万元。”葡萄园基地负责人龚建军说,目前,已带动峒山各小队近80户农户种植葡萄。

美好看得见、幸福摸得着,峒山村因地制宜先后引进16个生态农业项目,万亩湘莲基地、万亩武昌鱼基地、百亩樱花园、十里水杉林、一山多景等项目有序推进,带动安置村民就业500余人,让村民共享农文旅融合的幸福滋味。

共赋“诗与远方”——鄂城壮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扫描

环境变美、生活变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峒山村全村4290人,80%的劳动力返乡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峒山村一年一个台阶。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90万元,较上年增长110余万元,人均收入超3万元。”峒山村党总支书记伍冬说。

如今的“峒山人”,家中赏美景、出门即就业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党建串起产业链 聚拢了人心

返乡当村支书的5年,范忠林的收入虽不比从前,但成就感却直线上升。

2017年,在外创业的范忠林回乡,担任先台村村委会副主任。2018年,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那时,先台村还是一个经济薄弱的后进村。

共赋“诗与远方”——鄂城壮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扫描

从“后进村”逆势成为“示范村”,改变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组建了村级联盟党总支部。

立足村情,范忠林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行“党建+产业”模式,将10多家农业合作社整合统筹,组建村级联盟党总支部,带动村民发展果品、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与墨田、墨谷等5家合作社连结形成沿村主干道农业产业规模经济,实现年效益可突破百万元的聚集发展效应。”范忠林说。

十月的先台村,处处迸发着生机和活力。稻谷、蔬菜、水果、玉米等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犹如一粒粒串起的“珍珠”,闪耀着丰收的喜悦。

在墨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一排排果树上,硕大的桔子缀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果香。不远处,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陶醉在“甜蜜事业”的幸福里……

“种植有葡萄、樱桃等10多个品种,主要是游客进园采摘,采摘价每斤在6元至15元不等,去年收入超过了50万元。”刚接完游客电话的基地负责人江预容笑眯眯地说。

乡村人气旺,村民增收有希望。200多亩土地的流转,在给村民和村集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沿着环村主路徒步前行,记者又来到深腾产业大棚林果基地。一大片塑料钢架大棚内,茂盛的果树下挂着一个个紫红相间的无花果,让人垂涎欲滴。

“栽种无花果、葡萄、以及枇杷,走高端路线。”基地负责人肖细红说,果园从养猪场引进肥料,用除草机除草,用农用灭虫灯杀虫,以期通过生态种植,提升无花果品质。

绿色、生态的种植模式,让无花果甜美多汁、风味浓郁,产量攀高。目前,合作社按照“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产销一体化”的模式运营,优先流转脱贫户的土地,农户直接到基地务工,其中以脱贫户为主。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全村在富民产业发展上,持续推进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出党支部和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聚合、辐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了“支部引路、产业铺路、党员带路、群众奔路”的喜人景象。

“预计2022年村集体收入可达到20万元左右。”范忠林说,通过土地得“租金”、务工挣“薪金”,农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同受益,从而焕发经济增收新活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产业建设工作中,党员既是直接参与者,又是生产组织者,既是企业和群众的联络员,又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范忠林说,在整个产业链上,基层党组织架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个支部互联共建、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

“农村产业发展的目的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农户与集体经济有深度利益联结,产业振兴才有内生动力。”范忠林说。

环境变流量 村民富口袋

共赋“诗与远方”

徜徉在泽林镇团结村,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品尝风味独特的农家美食,体验别具特色的农家民宿,漫游各个景点,处处呈现出美丽如画的景象。

10月23日,沿着团结村环村小路徒步前行,来到俊杰农业专业合作社。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月季、玫瑰花开正艳,新鲜欲滴。

大棚内,翠绿的枝叶之间,一串串紫色葡萄点缀其中,果香四溢。游客们穿梭在葡萄架下或采摘,或品尝,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采摘完水果,拍完照片,夜幕降临,有的游客入住庄园,置身花海,枕着花香入眠。第二天临走时,还不忘买上新鲜的鱼虾。

2015年,创业有成的严国亮回到鄂州,创办合作社,种植苗木花卉和优质水果以及养殖生态鱼。7年时间,庄园从200多亩扩大到520亩,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园区,带动周边1000多个农户提效增收。

“采摘园经济效益比传统农业种植要高,去年收入300多万元。”严国亮谈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兴奋不已。“我们从传统农业的发展中,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好办法。”坚定,从他兴奋的脸上投射出来。

严国亮沉浸在他的脑海中,而余国清则陶醉在虾海里。

余国清是万亩湖万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10000多亩的湖面,其中小龙虾年产值3600万元,稻谷年产值1600万元。今年,他还从316国道修了一条路直通养殖基地,打造集观光、品虾、垂钓、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度假区。

团结村因地制宜,围绕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力求有差异、成规模、有特色,促进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围绕和谐相融生态田园,大力发展万亩湖小龙虾、团结西瓜、湘莲基地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业态,推动“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全要素配套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万亩湖生态度假区、俊杰田园综合体、团结村大棚基地……通过做好融合文章,团结村更多的“美丽资源”正在转化为“美丽经济”。

“经济发展了,村里为乡亲们建起了健身场地和文化广场。”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张艳安介绍,村委会还将拿出一部分集体收入建大棚,扶持村民种植蔬菜和花卉苗木。

干群连心,壮大集体“一池水”。团结村通过“联湾发展、村企联建”,村庄从“单打独斗”到“组合发力”,200多人获得就业机会,户均增收1.6万元以上,实现“村强民富产业兴”。

 撰稿人:戴静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