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淄博鹌鹑养殖基地(周末人物|孙云毅:手造“当代御黄”)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孙云毅:手造“当代御黄”

2022-09-09大众日报 12版

周末人物|孙云毅:手造“当代御黄”周末人物|孙云毅:手造“当代御黄”

孙云毅在工作中

周末人物|孙云毅:手造“当代御黄”

孙云毅在创作中

周末人物|孙云毅:手造“当代御黄”

孙云毅对“鸡油黄”的复杂工艺着了迷

周末人物|孙云毅:手造“当代御黄”

□ 本报记者 杨淑栋 王佳声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不久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公布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在此次五年一届的选拔中,来自淄博市博山区的孙云毅成功入选,成为全国首批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琉璃工匠。

今年55岁的孙云毅,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山鸡油黄与鸡肝石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博物馆馆长。他的名字,常与一种特殊的琉璃艺术品联系在一起,那就是“鸡油黄”琉璃。

出生于琉璃世家的孙云毅,以近40年的探索,破解失传多年的“鸡油黄”琉璃烧制技艺,让曾经的皇家“御黄”重归大众视野。由他创作的“鸡油黄”“鸡肝石”琉璃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各大展览评比中获得百花奖、金凤凰奖等金奖几十项。

“只有炉火旁周身炙热的感觉,以及手上沉甸甸的琉璃料,才能让我踏实和宁静”

御役工匠传人

“可以说,我是从小在琉璃窝里长大的,祖父、父亲、叔叔都是琉璃匠人,叔叔孙即杰是中国玻璃艺术大师。从小耳濡目染,每日看的是炉火升腾,玩的是琉璃弹珠。”孙云毅说,家庭环境让他对琉璃制作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与使命感。

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博山。博山被誉为琉璃之乡,在自然资源、历史因素、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积淀深厚,是琉璃生产重镇。博山琉璃种类繁多,工艺精绝,曾引领中国琉璃发展的主方向。

据《明史》记载,明朝宫廷中设有内官监,是宫中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颜山孙氏就是博山琉璃行业中最早加入匠籍成为御役工匠的家族。孙氏家族作为在籍的宫廷匠役,管理着一部分入了匠籍的轮班匠,为宫廷提供琉璃贡品长达200多年。

1967年,孙云毅就出生在这个琉璃之城的琉璃世家。

孙云毅自幼喜欢画画,最初跟着叔叔学习国画,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1983年,16岁的孙云毅来到博山美术琉璃厂内画组工作,师从大师孙即杰、陈东顺,学习鼻烟壶内画技艺及琉璃艺术创作。在工作中,孙云毅看到孙即杰对“鸡油黄”琉璃进行研发,他也逐渐对“鸡油黄”的复杂工艺着了迷。

“琉璃是艺术品,炉匠不能止步于手艺的精进,更要不断丰富头脑,充实文化理论知识。”孙云毅工作之余不断学习,于1990年考入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深造,这段经历,让他对琉璃尤其是“鸡油黄”琉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他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90年代,博山美术琉璃厂倒闭。孙云毅的父亲和叔叔开办了一家小型琉璃厂。“炉行是个火里求财的行当。以前条件有限,工作环境格外艰苦,工作间温度最高能到40多摄氏度,炉匠们冬天也光着膀子干活,没有一腔热爱很难在这一行坚持下去。”孙云毅说。

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十大匠心山东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内画艺术大师、山东省首席技师、第三届齐鲁文化之星……从业几十年来,孙云毅获得的荣誉、头衔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项被视为中国工艺美术界奥林匹克的最高级别荣誉,为孙云毅带来了更多的关注。

“作为一个琉璃手工艺人,获得这个荣誉我很欣慰、很激动,这是对我们手艺人最高的认可,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督促我继续努力提升,创作更多符合当今社会审美的艺术品。”诸多荣誉加身,孙云毅始终保持着一颗质朴的炉匠之心,“只有炉火旁周身炙热的感觉,以及手上沉甸甸的琉璃料,才能让我踏实和宁静。”

复活“鸡油黄”

博山出产的“鸡油黄”琉璃光泽晶莹,温润凝重,抛光后似被酥油浸润,鲜艳欲滴;润泽如玉,外观雍容华美。因其色泽、油润度酷似母鸡腹中的鸡油,而被形象贴切地赋予“鸡油黄”一名。

这种贵气十足的料器,在明初兴起,盛产于乾隆年间,至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玻璃厂请博山工匠生产过这种琉璃色料,为宫廷专用贡品,称为“御黄”,又称“黄玉”。中国古代以黄为至尊之色,为皇家专用,故明清两代“鸡油黄”制品只供皇家使用。

一直以来,原料配方是决定“鸡油黄”琉璃最终成品率的核心技术和秘密。由于“鸡油黄”琉璃作为宫廷御品只有皇室才能享有,在几百年的烧制历史中,一直没有成熟稳定的配方流传下来,这就成为困扰琉璃匠人的难题。

据记载,“博山名贵琉璃料器‘鸡油黄’,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比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

“配方大多写的是白料多少、灰料多少,问题是白色和灰色的配料有很多种,至于他们各是什么成分就不清楚了。”孙云毅说,“鸡油黄”琉璃的制作,从来就没有留下一份精确的配方或者成功的经验,研制几乎要从头再来。

炉行业内有做“鸡油黄”琉璃“十缸九不成”之说,意思是制造十次,有九次失败,好多人为了做一缸纯正的“鸡油黄”琉璃而倾家荡产。

“制作‘鸡油黄’工艺要求很高,用料、火候必须恰到好处,哪怕刮风下雨都会受影响,稍有不慎一缸料就废了。”孙云毅对记者说,即使是肉眼难辨的颜色稍有偏差,或者一丝丝气泡,也要坚决毁掉,以保证品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孙氏家族就开始致力于“鸡油黄”琉璃的钻研。孙云毅与父辈用了三四个月也只弄出两缸“像那么回事”的琉璃料。一家人几乎吃住都在窑炉旁,历经十多年反复试验,终于在2007年复活了“鸡油黄”。

孙云毅在父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材料、工艺、技术、器型设计等方面不断改进,系统改良了“鸡油黄”技术和配方,从原料搭配到炉温控制,大幅度提高了成品率及产品颜色的纯正度。经过孙家几代人的尝试和努力,“鸡油黄”琉璃终于在孙云毅的手中重获新生。据故宫博物院学者鉴定,其实物质量已超过当年清宫造办处御制“鸡油黄”料器,可以称为“当代御黄”。

在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博物馆展厅,记者拿起一个“鸡油黄”鼻烟壶,虽只有巴掌大,却十分坠手。这些几乎与黄金等价的“鸡油黄”作品,凝结的是几代琉璃匠人坚持不懈的钻研和探索。

2012年,孙云毅把“鸡油黄”注册为商标,并于次年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15年,他的作品被选为故宫博物院宝蕴楼长期陈设和展示的文创精品项目,得到广泛赞誉。

废料中炼出“鸡肝石”

博山炉行有句俗语,“无事忙打滴溜,小炉匠啃猪头”,意思是只要手艺还不错,一个炉匠养家糊口没问题。但对孙云毅而言,精益求精,把琉璃艺术的美学价值提升到新高度才是他的追求。

当记者问起孙云毅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件时,他坦言,其实每一件作品都有遗憾,都有进步空间,“唯有不断创新,追求完美,才能保持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配料仓库里,一台称、一个搪瓷缸、十几个编织袋,孙云毅为“鸡油黄”琉璃精准配料,这项工作只有掌握核心秘方的他能做。虽然“鸡油黄”琉璃配方已被成功复活,但孙云毅不断创新的脚步没有停下。

为提升“鸡油黄”的质量和成品率,他对十多种原料进行更加科学而精确的配比,对炉温、成型时间等精确计量,力争让传统的料性色彩及润度更上一层楼。

2015年,孙云毅发现“鸡油黄”琉璃产品连续出现炸裂现象,考虑可能是操作问题,便改进退温炉和调整退温时间,但问题依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原料出了问题?制作“鸡油黄”需要近20种原料,整整一个月,孙云毅一样样地试,在投入上百万元后,最终发现是一种进口原料出了问题。找到症结所在,问题迎刃而解。

孙云毅拿出一个清朝年间的“鸡油黄”琉璃碗,与老件相比,现在康乾琉璃出产的“鸡油黄”琉璃作品明显色彩更加纯正明丽。“润如玉,凝如脂,声如磬,价如金,这是我们的‘鸡油黄’与其他琉璃最大的不同,这些作品因为用的是真材实料,所以拿着也十分坠手。”孙云毅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提高了“鸡油黄”的成品率,基本上能达到四成。

琉璃可以反复利用,但“鸡油黄”的琉璃料不同,只要失败一次,材料就无法继续回炉,因为原料的颜色会变深,就没法加工出颜色纯正的“鸡油黄”琉璃产品。

这些材料废弃了着实可惜,孙云毅突发奇想,利用失败的“鸡油黄”来制作“鸡肝石”。

“鸡肝石”琉璃因其色如鸡肝、纹如佳石而得名。它作为一种古朴典雅的不透明深紫红色料,在大片紫红色中隐有姿态万千的黑色斑纹,有的如重峦叠嶂,云影水痕,有的如古木奇石、繁花纤草,天趣盎然,令人遐想。“鸡肝石”琉璃料器最适合制作格调高雅的器物,如成套文房用具,既是实用品,又是古朴凝重、典雅大方的案头陈设艺术品,历来深受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喜爱。

孙云毅独家研发的用“鸡油黄”废弃熟料生产“鸡肝石”琉璃,不仅提升了原材料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更减少了环境污染。以这种工艺生产的“鸡肝石”琉璃可以形成更加天然和飘逸的纹路,因其类似“窑变”的特性,花纹无法预测,每一件都独一无二,有时是闹海的哪吒,有时是四乘马车战队,有时是腾云的仙鹤……总能给人惊喜。

2016年,“博山鸡油黄与鸡肝石琉璃烧制技艺”成功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传承人,孙云毅渴望把传统的继承与当代的创新更好地融为一体。在艺术创作上,他秉持“画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念,让琉璃器型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以多样化的雕刻技艺为作品增加现代元素。

孙云毅手中的琉璃料器造型简练生动,意境却淳厚朴实。凭借着深厚的中国画功底,他把山水花鸟搬到了琉璃上,瓶身刻制鹌鹑寓意平安和美……原本富贵大气的“鸡油黄”琉璃增添了一份灵动和别样的生机。

近年来,孙云毅创作的“鸡油黄”“鸡肝石”琉璃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各大展览评比中斩获金奖。他创作的“鸡油黄”萝卜瓶在2014年被英国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馆与美术馆收藏展示;“鸡肝石”萝卜瓶在2014年被澳大利亚南澳美术馆收藏并展示;“鸡油黄”琉璃香炉、八棱瓶、“鸡肝石”琉璃茶洗等被收录《中华茶器具通鉴》中。

随着“鸡油黄”琉璃热度的攀升,市面上也出现越来越多的相似产品。“‘鸡油黄’不是工艺品,而是琉璃艺术品,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如果产品质量好、卖价高,大家都可以受益。我把初心、坚守和敬畏融入了每一件作品。”孙云毅说。

将炉行窑火越烧越旺

“很多琉璃工匠在年轻时便投入到这一行业中,技艺虽好,但创新很难。”孙云毅说,现下,对传统技艺该传承什么,又该改变什么,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艺术不能曲高和寡,应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孙云毅说,下一步他们在做好新产品、新技艺创作研发的同时,也要走好产业化发展之路,引领行业求新求变。

孙云毅设计了“两步走”的发展思路:一是走入高端,即博物馆、高水平展会等大雅之堂;二是走入市场,不断提升产能,做有生产力的企业,并得到市场更多认可,打造高、中、低端产品生态,满足各层次消费者需求。

在他看来,古老的符号代表了传统,做好了就是时尚,现在的琉璃从业者已不再是传统的炉匠,应该将高大上的理念带入设计,赋予传统文化内涵全新的生命力。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也要尽可能地选用本土原材料,这种源自故土的文化内涵可以让琉璃作品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独树一帜。

2017年,孙云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中心开展深入合作,按1:1比例用“鸡油黄”琉璃仿制院藏文物。由故宫博物院提供3D打印模型,孙云毅用“鸡油黄”琉璃进行仿制。“鸡油黄”出自造办处,如今重返紫禁城。

“中国琉璃的历史不是最悠久的,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有国际化的合作,瞄准大的企业,形成我们自己的琉璃龙头企业,我们的‘手造’才能走得更远。”孙云毅说。

2019年,他与香港艺思公司联合成立了淄博博思琉璃制品有限公司(琉璃研发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拓展新产品,增加了产品种类,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加了就业机会,为行业提供了新技术和材料配方的支持,统一了行业标准及质量,形成了集聚化、统一化、规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将博山琉璃推向世界。

前不久,康乾琉璃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孙云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他期盼政府牵头打造一个大的平台,在大城市打开一个窗口,能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生产出代表山东手造和国家形象的产品,进而激发琉璃产业厚积薄发。

“手造”离不开手工艺人,孙云毅渴望平台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决困扰琉璃行业多年的人才短缺问题。“炉行工作条件艰苦,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吃这个苦。”孙云毅说,现在公司里真正在窑炉间工作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师傅,近几年招来的年轻人多是做行政、销售工作,琉璃匠人青黄不接,技艺传续难。他希望琉璃产业发展壮大,能够以更优渥的待遇吸引人才。

“我们要进一步创作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琉璃艺术品。以前我们重点创作收藏品,以后会创作一些小的琉璃工艺品,供大家把玩、佩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琉璃的魅力。”孙云毅说。

基于此,多年来孙云毅积极与清华大学、中国美院、上海视觉传媒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举行创意设计大赛,与年轻人交流,让学生参与琉璃艺术品设计;用琉璃作为材质开发毕业纪念品等文创产品,进一步优化拓展市场,丰富产品体系。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琉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孙云毅以传播非遗文化、弘扬传统琉璃文化为己任,主导在博山琉璃园设立了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博物馆,专门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鸡油黄”与“鸡肝石”琉璃作品,收藏民间的传统文化实物资料,其中有1000多件琉璃艺术品,包括琉璃发簪、琉璃璧、琉璃耳坠等,既有平民百姓的日用品,也有贵族富户的华丽饰品,涵盖了元、明、清及现代各个时期淄博最有特色的琉璃料器。

孙云毅希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琉璃业能在创新中弘扬传承,将炉行窑火越烧越旺,匠心代代相传。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