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万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敖包嘎查:三大抓手促发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南有宝贝山,北有罕查干山,霍林河从这里流过,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敖包嘎查(村)是块风水宝地。巴彦和敖包是蒙古语“富裕”和“吉祥”之意,可巴彦敖包嘎查10年前人均可支配收入才4000元,去年底达到21700元,巴彦敖包终于名副其实。

当地人说,嘎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素质提升这三大抓手。

各民族亲密无间,不分彼此

来巴彦敖包嘎查以前,以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张军是汉族,后来一聊才得知他是蒙古族。这个共317户人家的村子,蒙汉等混合型家庭约70户。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密无间。

各民族友好融合的故事许许多多。1982年,俄罗斯族妇女胡秀英嫁到巴彦敖包,一待就是37年。她笑着告诉记者,这个村的人好,嫁到这里嫁对了。10年前,来自贵州遵义的傣族女子杨丽与嘎查蒙古族青年张景相爱,虽然家人反对,杨丽还是被嘎查和睦融洽的氛围和村民的友好善良深深打动了,不仅自己留了下来,还把表姐王小梅介绍给另一位蒙古族青年。

在嘎查南面有个额木庭高勒民俗馆,展示着各族先民遗留的物品。展厅木门上钉着传统的汉地铆钉,旁边的窗户雕花却是蒙古族风格;有汉族喜用的独轮车,也有蒙古族常用的勒勒车;乐器有汉族的二胡,也有蒙古族的四胡和马头琴;刺绣花纹蒙汉图案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

“历经多年的相处融合,如今这块土地上各民族已难分彼此,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齐心协力,把家园建设好。”科右中旗旗委书记白云海说。

因地制宜,“6+1”产业蓬勃发展

无雨尘土飞扬,有雨满地泥泞——村民取土形成的一大片土坑,一度让张军犯了愁。“何不顺势做成鱼塘?”2014年,以鱼塘为基础的养鱼合作社成立,养殖水域面积60亩。目前合作社年产各种淡水鱼20余吨,年销售额超60万元。随后蔬菜大棚、采摘园、餐饮设施等也相继建设运营。

如何把这些零星项目整合起来?3年前,嘎查“两委”班子召开村民大会,决定建设以宝贝山、三龙山、霍林河生态区为主体,周边配套现代农业水果蔬菜采摘园、花卉种植、蒙古包、游泳池等的服务型旅游度假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去年游客达30万人次,收入200余万元。

地还是那块地,但产出的数量与质量发生巨大变化。羊从本地品种的3000只发展到现在的杜泊和小尾寒羊8500只,牛从本地品种的100头增加到现在的西门塔尔牛150头。林果业从无到有,目前有1000多亩,品种达30多种。

“我们村现在有水产养殖、养鸡、农机等6个专业合作社,还有1个旅游公司,大伙称为‘6+1’。”嘎查达(村委会主任)吴殿才说,“6+1”既是巴彦敖包发展的历史,也承载着全村的希望。

产业蓬勃发展,村里变化翻天覆地。去年底,嘎查3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巴彦敖包产的鸡蛋、果蔬、牛羊肉等远销外地,富裕起来的村民住上了好房子,用上了现代化电器,不少人到北京、上海等地旅游,在外打工的80多人回村就业。

嘎查特色科技大棚里,各种蔬菜绿意盎然。“无污染、气候冷凉、土地肥沃是我们优势,把绿色农产品做好做强,农牧民生活会越来越好。”额木庭高勒苏木书记刘永泉说。

提升村民素质,建设美丽家园

早晨8时,60岁的蒙古族村民宝万福开始吃早餐,煮鸡蛋,土豆白菜炖粉条,搭配馒头、玉米饼、小米粥。“这菜表面上看着和以前没什么区别,但没那么咸和油了。”妻子哈斯其其格指着厨房里的限油壶和定量勺说,现在吃油盐多少全靠它。

内蒙古东部很多居民吃盐重、用油多、嗜烟酒,喜食大鱼大肉,尤其是农牧区。科右中旗创新提出“一学一带两转三改”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其中“两转”是从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入手,提高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三改”是改变居住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改变饮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

前段时间,嘎查青年徐长富娶媳妇,婚礼在村部举行,共请客9桌,每桌8个菜,每桌含烟酒不超过500元。嘎查红白理事会会长尹万风说,前些年,一桌酒席花费千元以上,再加上彩礼,村民苦不堪言。对此,嘎查大力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新风,明确要求嘎查“两委”成员、党员做到不设宴、不参加、不随礼。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巴彦敖包嘎查推行“两定”,即定宴席标准在500元以内,定礼金额度在100元以下。

行走在嘎查,很少看到丢弃的塑料袋、废纸果皮。村民说,4年前,全嘎查不同位置摆放了30多个垃圾箱,时间长了,大家养成了不随手丢垃圾的习惯。

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屋、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广场舞、秧歌队、篮球队活跃起来了。走进村民家里,窗明几净,家家墙上都张贴着村规民约。如何使这些规定落到实处?张军说,巴彦敖包嘎查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嘎查“两委”成员、农牧民党员和能人大户等“带动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每个 “带动人”负责联系15户左右的农牧民群众。时间久了,村民们遇到事情都会向身边的党员反映,形成携手共建家园的好风气。

“我们这个嘎查,名副其实!”80多岁的李荣同老人说。

编辑 马浩歌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