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安徽东至龙虾养殖(安徽东至县少数民族村:5年村集体收入翻14倍)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日前,正是小龙虾上市的季节,位于东至县东流镇桥东村的小龙虾交易市场一片忙碌,龙虾养殖户将自家养殖的小龙虾拉到这里来销售,工人们正认真地对新打捞出的龙虾进行分拣。

贫困户江金华因曾经头部受伤,不能出远门务工,如今每天在龙虾交易市场工作,能拿到150元钱一天。“一天工作五六个小时,早上大概五点多钟起来,将龙虾打捞起来再运到这里销售,然后在这边帮帮忙。”江金华告诉记者。

旺季的时候,江金华在基地放取龙虾笼子,在交易市场忙活;龙虾卖完种稻子,江金华就帮忙田间管理工作,比如灌水、施肥等,每年能有3万元的收入。“用工优先考虑贫困户,贫困户一年收入6到7万元左右。”交易市场负责人姬苇说。

桥东村是回民村,也是贫困村。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池州市港航管理局黄兵、汪宏斌、甘泉流3人组成工作队到桥东村驻村帮扶。驻村期间,工作队兴产业、真帮扶、促脱贫,为村民办实事,取得了实效。

2018年,利用水源充足的优势,扶贫工作队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稻虾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推动清真、新河等四个村民组完成稻虾养殖基地1200余亩,其中六户为贫困户土地,为贫困户增收12.16万元,并成立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设立龙虾交易服务中心。工作队以村里少数民族发展基金35万元入股产业基地,每年可得3.5万元的分红。

贫困户朱永莲家里的十亩田以前种棉花和水稻,每年收入微薄,流转给基地后,每年可得6000元收入,自己在基地务工,也可得部分收入。“在这儿工作70块钱一天,以前没有龙虾交易市场的时候我基本没有收入,在这工作比以前种地也轻松得多。”朱永莲说。

“村民平均收入大概在2千元左右,收入高的在4000元左右,龙虾交易市场带动了贫困户稳定增收。”东流镇桥东回民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黄兵说。

工作队采取“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建立食用菌扶贫车间,投资20万流转8亩土地种植23,000棒毛木耳,并聘请责任心强的老党员参与食用菌基地建设和运营管理,贫困户参与务工。贫困户唐义文家流转了17亩土地,每年能有1万多元收入,在基地务工,每年能收入13000元,他还参加了村里的公益岗位。

扶贫工作队积极帮助基地销售毛木耳,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贫困户分配,完善利益联结,共带动18户贫困户增收。据东流镇桥东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汪宏斌介绍,通过企业、电商等销售渠道,目前已售出2000斤,大概有6万多的收入,全部用于给贫困户发工资。

驻村以来,扶贫工作队把保障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推进扶贫工作开展的突破口。贫困户姚小凤家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一到刮风下雨,一家人就挤到屋子后的厨房里住。

黄兵作为她的帮扶人,在走访中了解了她的实际情况后,迅速帮她申报了危房改造项目。但拆房建房,2万元项目资金根本不够,姚小凤的女儿掏了1.6万元,黄兵又帮她联系社会资金帮扶,筹集了价值6万余元的建房材料。2018年5月,房子顺利动工,并于当年9月份搬进了新居。姚小凤说,现在的房子比以前好多了,刮风下雨也不用担心了。

“危房改造需要企业帮扶,我们找了大概有七八家社会企业,提供资金、材料等,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黄兵说。

为了解决更多贫困户就业,村里通过扶贫驿站项目增设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贫困户曹凡的婆婆因摔伤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村两委和工作队不仅介绍她到村里的服装厂上班,还在村扶贫驿站为她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做账目的录入统计工作。“在村里工作可以照顾我婆婆,还可以照顾小孩,不用出去打工了。” 东流镇桥东村贫困户曹凡说。

驻村期间,工作队积极落实到村项目,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对部分农村电网老闸进行改造增容,组织实施了村道路亮化工程,解决了村级管理的55亩鱼塘的历史遗留问题并重新签订协议,利用扶贫资金投入县级光伏电站,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2014年建档立卡前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不到2万,到2018年,收入17万,2019年达到28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干部的干事创业的精神也在不断变化。”东流镇桥东村党支部书记柯锦祥说。

2018年,桥东村实现了整村出列,36户82名贫困户顺利脱贫,另外3户9人今年能确保脱贫。“今年准备将村里的发展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结合,让我们的村居环境得到美化,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增强。” 黄兵说。(鲁琴 记者 吴昊)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