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湖北肉羊养殖(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实践)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实践

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3000亩猪沼林果茶渔生态循环基地。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实践

建设全产业链,正大集团已在全省建成数百个肉类直销点。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实践

生态养猪。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实践

现代牛舍。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实践

湖北第一张无纸化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产品B证)。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实践

宣恩火腿俏销全国。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实践

鄂州碧石渡镇26层高楼养猪项目今年8月建成。

猪粮安天下。近几年来,我省畜牧业克服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猪周期异常波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猪生产快速恢复,畜产品供应总量充足,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构建,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畜牧贡献。”省农业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全产业链壮大、疫情防控有力、生产效益提升、资源环境友好、产品迭代加速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

夏日炎炎,荆州开发区内,由7家企业组建的禽蛋产业链“航母”企业——湖北七尚食品科技园正在进行最后的封顶。这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之后,家禽及蛋制品加工首个落地的、投资额度最大的全产业链加工项目。

而在正大食品(襄阳)有限公司,“活猪赶进去,饺子产出来”,从日本引进的饺子生产线正夜以继日地为数百个线下门店供应鲜饺。这条生产线的年产值达20亿元,企业去年税收达7000万元。

湖北联海是黄石一家生猪屠宰企业,利用猪内脏做生物制药的原料,生产各种生物药品,发展势头强劲。

湖北是畜牧大省,但存在加工转化能力不够、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不强、产业链不壮、畜牧品牌不响等短板。

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后,省农业发展中心立足于技术支撑职能定位,以搭建肉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平台为突破口,探索以工业化促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提升肉类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助力全产业链发展。

去年以来,中心先后谋划了30个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建设武汉、襄阳、宜昌、十堰等地畜禽加工产业园区,其中生猪项目11个、家禽项目19个,并积极协调推动。截至目前,共有14个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其中生猪加工项目6个,禽蛋(肉)加工项目8个,合计总投资50.28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400亿元。

中心还筛选出宣恩火腿、鄂西腊肉、特色腊肠等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传统特色猪肉产品,黄陂肉糕、钟祥蟠龙菜等湖北地标美食,组织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专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及技术方案,为提高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

近一年来,全省新增33家生猪精深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值135.72亿元,增长93.89%,精深加工率由2%增加到13.94%,猪肉产品调出量增长20.8%,正在由“调猪”向“调肉、调深加工产品”加速转变;禽蛋产业链方面,新增了5家国家级、2家省级龙头企业,禽蛋加工产值达到210.8亿元,增长15%。

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6月24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组宣布,通过整体评估验收,宜昌市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羊布病净化示范区。

省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易俊东介绍,近年来,全省兽医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人病兽防,关口前移”要求,制定了《湖北省羊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总体方案》,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羊布病净化工作经费超过1.5亿元,采取“检测-扑杀-监测-净化”的策略,扎实推进全省羊布病防控工作。

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口蹄疫、猪瘟、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尽免。大力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实施机制改革,率先开展“先打后补”。协调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规模养殖场创建一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和牛羊布病无疫小区。坚持不懈抓好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

巩固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网络,强化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种畜禽疫病的监测、防控与净化,提升了疫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

完善快速响应机制、扑杀补助机制和“分级负责、部门联动”机制,做好疫病控制和扑灭工作,提升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今年7月26日,南漳县清河管理区养殖服务合作社在清河兽医站挂牌成立。南漳县农业农村局按照省农业发展中心《2022年兽医社会化服务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大胆探索兽医社会化服务改革,整合运用社会资源,拓展多层次多元化兽医社会化服务空间,形成基层兽医工作新模式,在全省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构建现代养殖体系

全省现有规模场3.2万家,其中生猪规模场1.44万家,2021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60.3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蛋鸡和肉鸡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到83.61%、77.58%。大型规模养殖和家庭式规模养殖模式均走在全国前列。

省农业发展中心组织制定畜牧养殖业发展技术规范,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引导养殖场(户)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加快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家庭牧场发展,鼓励开展合作和联合经营。鼓励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紧密合作,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

以武汉种业为核心,增强襄阳、宜昌、荆门、荆州等地优势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平衡恩施、十堰、黄冈、咸宁等地畜禽产业链,围绕生猪、肉禽、蛋禽、肉牛、肉羊、奶牛等六个畜禽板块基地和特色蜂产品产业群,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全产业链思路,从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现代种业、屠宰加工等环节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

近年来,省农业发展中心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化、设施设备标准化、厂区环境整洁化、生产经营规范化、检测检验科学化、排放处理无害化的总体要求,以标准化创建为引领,深入推进生猪屠宰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省生猪屠宰行业实现了由“多乱小散差”向“少齐强精美”的根本性转变。

2022年,省农业发展中心遴选确定了肉牛TMR饲喂技术、肉羊高效繁育技术、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等6项养殖新技术及2个养殖业新品种,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重点推广示范。

推广绿色循环体系

“作为全县推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乡镇之一,我们镇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污染少了,种植户笑了,经过有机肥滋养的耕地,肯定获得大丰收。”今年春耕时节,武穴市大法寺镇李贞村一秀农场负责人钟吸秀信心满满。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省畜牧业养殖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总量在1亿吨左右,养殖畜禽污染带来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近年来,省农业发展中心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终端利用”的总思路,总结了以生猪异位发酵床养殖模式、蛋鸡“124”传送带清粪养殖模式、肉牛发酵床养殖模式等为代表的湖北省家庭式养殖标准化模式,促进养殖环节转型升级。

以“肥料化、能源化、基质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积极出台政策吸引第三方处理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成了一批建设标准高、运行效益好,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涌现出以宜城绿鑫、京山农谷地奥等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生产为代表的能源化利用典型;以枝江市田园牧歌、麻城市天富来等为代表的区域性畜禽粪污集中收集肥料化利用典型;以湖北沃凯克转化育秧基质片、湖北亚菌园转化菌菇培养料为代表的基质化利用典型。

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农牧结合,入地利用”,推动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及能源建设良性互动,走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资源化利用道路。如宜都市的“畜禽粪污消纳基地建设+清运中介组织服务”模式,通过在10个乡镇(办事处)建立规范运行的粪污异地消纳基地组织21个,异地消纳基地10万亩,年清运粪污50万吨以上,很好地解决了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的粪污处理难题,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截至2021年底,我省通过实施国家和省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行动,对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9.25%。

多措并举促科技赋能

洁净的空气、恒温的环境,掌握猪的习性;从种猪到制成卤肉、包子,全产业链生产;用手机在网络生鲜平台下单,快则半小时内预制餐就可以送到家……在正大的智能化猪场里,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猪肉食品的详细信息,颠覆了人们对养殖业的传统认知。

“科技赋能,荆楚先行。”易俊东说。我省以数字化为手段,推进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畜牧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养殖场建设数字云管理系统,建设5G站点,建立覆盖全场的电子监控系统,实现养殖档案载明的所有信息及生产数据实时可查、精准分析;引导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生产管理智能化,不断提升防疫和粪污处理水平。

今年6月上旬,湖北省启用动物源性产品检疫电子合格证,并在宜昌、十堰、襄阳三市试验性推广。截至目前,三市已经实现全覆盖。

“这个是纸质检疫证,就是纸质检疫的产品B证,纸质证不方便携带,无纸化出证信息直接推送,我们主要是要实现群众少跑路,信息多跑路!”宜昌枝江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驻场官方兽医吴晓宜说。

当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消费者可以在商超或市场的肉制肉品摊贩处,拿出手机扫描张贴的动物检疫电子合格证二维码,就能查询到这家销售终端近七天进货、屠宰、检疫、运输、养殖等信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截至8月31日,宜昌、十堰、襄阳三市开具的动物源性产品检疫电子合格证中,猪肉制品证有48万多张,涉及3600多万头生猪。既实现全流程溯源,方便了监管,又降低了肉联企业出证成本,经测算,全省一年可节约费用1000万元左右。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赢种业翻身仗”,破解畜禽核心种源受制于人问题,全省制定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一批地方畜禽品种保种场、扩繁场及原种保护区,鼓励和支持种畜禽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科研进程,培育一批新品种。

近年来,全省先后培育了湖北白猪、湖北红鸡、金水乌鸡、神丹1号鹌鹑、神丹2号蛋鸭、神丹6号绿壳蛋鸡、欣华2号蛋鸡等新品种和配套系,2021年又新培育了“硒都黑猪”新品种,今年湖北省种公牛站完成了51头种公牛特一级鉴定工作,8月9日,有湖北企业参与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通过了鉴定。

目前,全省猪、禽、牛、羊良种率分别达到56%、72%、46%、50%。

5月至6月,浠水、荆州区蛋鸡、枣阳牛羊、仙桃黄鳝兽药减抗替抗试验示范项目接连启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安全生态高质量的肉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为让放心肉蛋奶蜜走上餐桌,省农业发展中心推动新技术应用转化,实施以道地中草药、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和微生态制剂为试验媒介的养殖业试点示范项目,实现“产学研推”一体化。

通过科技赋能,我省已逐渐建立起良种繁育、规模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了从养殖、防疫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化监管新模式,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撰文:谢毅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