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三缘养殖(山东渔业聚焦水生生物安保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海报新闻讯

近年来,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立足水产养殖生物安保,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坚持“四为”病防服务,重点突出“体系建设、机制创新、服务下沉、能力提升”四项工作,初步构建起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大监测、大联动、大融合”的工作格局,加快由被动治病向主动防病转变。因工作扎实,连续多年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完善体系夯基础,为产业振兴搭建服务平台。

建设了7处省级病害防治服务基地(简称“病防基地”),延伸基层推广机构服务手臂,区域化开展病防技术服务。枣庄病防基地,年均服务养殖单位200多家,接诊鱼样上百例,化验水样500余例,鱼病治愈率在90%以上。聊城病防基地,以“周五活动交流日”“现身说法”“订单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常态化组织基地技术人员深入鱼池塘口传播技术要领,开展病防服务。完善测报网络,全省设置443处病情测报点,选优配强373名病情测报员,监测养殖面积近60万亩,覆盖114个渔业县(市、区)的440余家重点养殖企业和苗种场,实现了重点区域、重点水产苗种场全覆盖。联合烟台市,创建了“一大户带三小户”的大菱鲆病情报送模式,专项测报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

创新机制强联动,为产业振兴提供经验模式。

建立了“三联一送”工作机制,实现病情测报与防控服务、病防机构与专家联治、产业主体与科研体系三项联动,推动建立预防为主、跟踪服务和创新应用的工作模式。联合聊城市,在东阿、茌平和阳谷3个县区建设药敏实验室,创新实践了“病情测报+实验室检测”的工作模式,构建了病情收集、汇总、诊断、防治、技术推广五环相扣新流程。组织威海病防基地与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展鲆鲽鱼类疫苗免疫工作,开展大菱鲆免疫中试,有效提高苗种的抗逆性。融合“双体系”,实现“三及时”,充分发挥国家、省产业技术体系和渔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实现病情信息的及时互通、症状样本的及时检测、异常情况的及时处置,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重点养殖品种病原检测服务,有效处置了刺参腐皮综合征、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等疾病。

下沉服务抓落实,为产业振兴开展技术服务。

建立“病防需求+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完善“病防机构+推广机构+示范基地”技术需求和反馈双向联动的服务模式。联合滨州市海洋经济研究院与滨州海缘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滨州港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5处科研中试基地,派员每周2次到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关键阶段驻场开展科研试验和成果转化。联合济南市成立渔悦泉城服务队,优选30个渔业园区作为服务联络站,年均组织专家200余人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打造了病害防治“专家行”和“技术直播培训”服务品牌,年度开展病防“专家行”活动20余次,直接培训从业人员3000余人次;组织“应时、应需和应势”技术直播培训15期,直接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威海病防基地,成立威海科技特派员刺参产业服务团,开展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专家服务。

能力提升见实效,为产业振兴增强主体能力。

坚持“多病同防、综合施策”的防控原则,不断优化创新病防服务方式,推广应用病防先进技术。编印了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山东画册”,归纳易发病害80种,选配病害图谱200余幅;制作了凡纳滨对虾疫病防控、鱼类疫苗开发等系列抖音短片近30个,努力用基层人员看得懂、学得会的方式,普及病防先进技术。结合药敏试验、监测采样等工作同步对市、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和养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病害解剖观察和病防技术培训。集成熟化、示范推广了近20项绿色病防新技术、新模式。“刺参池塘养殖高温灾害综合防御技术”,提高养殖成活率23%,养殖效益40%以上;“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弧菌防控技术”,在200多个工厂化养殖池示范应用,连续养殖三茬无一发生病害;凡纳滨对虾池塘“135”二茬分级接续养殖模式,养殖成活率在90%以上。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