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红隼养殖基地(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来源:【绿色中国】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文/重庆市梁平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世康

梁平区位于重庆市东北腹地,地处长江干流与嘉陵江支流渠河的分水岭上,幅员面积1892km2,拥有“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和山、丘、坝镶嵌组合的特殊地貌。梁平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是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的发源地,分布有78座人工湖泊(水库)、80万亩稻田湿地和若干沟、塘、渠、堰、井、泉、溪等小微湿地组成的丘区乡村湿地体系,让梁平成了川渝地区重要的生态廊道。(图1)。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 梁平区位图

一、湿地的破坏状况及历史成因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由于传统农业、渔业、矿业、造纸业和城镇小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工业排放、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等各类点源和面源的污染叠加,致使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表1)。主要表现在:(1)湿地保护体系不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尚未形成,仅有国家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两种保护形式,湿地保护率处在较低水平。城市建设、农业耕种和畜禽养殖等人类活动,让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2)河岸、河道硬化导致湿地功能退化。因城乡建设、工业发展等导致湿地空间被挤占,部分河岸无植被覆盖,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3)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受凤眼莲、喜旱莲子草、粉绿狐尾藻、福寿螺等外来物种的入侵,严重威胁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4)湿地水资源遭到破坏。受未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河道畜禽养殖和河岸、库岸农作物面源污染,导致河湖水质下降(图2、图3)。

表1 梁平入河湖污染负荷一览表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2 河湖水污染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3 外来物种入侵

二、湿地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功能重塑

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平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性提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理念,编制出台《重庆市梁平区实施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重庆市梁平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总体规划(2020—2025年)》,颁布了《重庆市梁平区湿地管理办法》《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制度。组建由中国工程院杨志峰院士领衔、国家湿地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多所重点大学教授等组成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平实验基地、重庆大学长江上游乡村湿地研究中心,开展明月山、明月江及龙溪河流域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湿地生态连绵带提供高起点、多元化的智力支撑。全面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和全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强化乡村雨洪管理、污染控制、水源涵养等生态湿地功能,大力实施双桂湖环湖小微湿地群落、乡村林团湿地群落、山地梯塘群落修复,营建多样生物生境,构建山水田园城市和谐共生的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

湿地生态修复不仅为区域发展植入生态和绿色基因,也为生态旅游、有机产业、民宿康养、自然教育等新兴产业注入绿色动能。不仅发挥了碳中和、调节局地气候、满足乡村水源涵养的多重功能,还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保障了水生态安全,为乡村小微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经验和示范,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双桂湖游客由2017年的22万人发展到了今天的200多万人,旅游收入由68万增至430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增收1.5亿元。双桂湖入选了重庆市最佳夜游线路、明月山百里竹海湿地民宿群回归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精品旅游线路。 (图4)。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4 小微湿地碳中和示意图

三、小微湿地修复重建与模式再造

1. 三大生态范例凸显田园城市风情

湿地连绵体点睛城市风韵。基于国际上最新的河流连续体、河流-湿地复合体理论,梁平首次提出城市湿地连绵体概念,依托牛头寨、品字山等自然山水脉络汇集形成山地水源地,以双桂湖为核心水体,由河溪沟渠串起生态蓄水植被系统、各类湿地 (库塘湿地、河流湿地、稻田湿地)系统等,形成相互贯通、连绵成片的湿地生态体系,通过溪流湿地、城市小微湿地、城市水敏性结构、立体山坪塘的系统重塑,让湿地融入城市,成为局地气候调节、污染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城市点睛之笔(图5)。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5 城市湿地连绵体生态功能结构示意图

双桂湖修复治理擦亮城市之眼。遵循“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生态逻辑,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护山:对赤牛城、品字山等山体进行严格保护,对自然状态不完整、已遭破坏的山体按照“山地修复、山地修补、植物混交、满山串联”原则,采取生态固土、植被补植等措施形成生态护坡和台地花园,对裸露山体进行生境营造和森林修补,提高山体水源涵养和植被动物承载能力。理水: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构建城市海绵系统,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开展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营林: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林相改造等措施,保护原生植物,留足自然恢复时间,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和生态格局。疏田:加强土壤空间布局管控,防范建设活动新增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加强化肥、农药等污染源控制及治理,鼓励使用绿色有机肥料,让土壤、地下水恢复到自然循环状态,提高育林育草、生态丰产和自我修复能力。清湖:采用清理湖底、生态防渗、驳岸修复和净化湖水等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双桂湖等湿地积蓄雨水、农田灌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升湖泊生态价值。丰草:严格保护原生草地,防止受到建设和人为活动破坏,以乡土草种为主,适地适草,退耕还草(图6、图7)。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6 双桂湖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7 双桂湖生境修复剖面图

四大湿地群落构筑环湖屏障。环湖生态屏障由湖岸多带多功能梯塘小微湿地群、湖岸多维小微湿地群、竹林小微湿地群、湖岸湿地农业小微湿地群组成(图8)。湖岸多带多功能梯塘小微湿地群以稻田湿地形式呈现,利用缓坡水岸对原有水田进行分割,用田埂衔接,塘基以自生草本植物为主,塘内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蔬菜和作物,为水鸟和各类水生昆虫营造良好的栖息生境(图9、图10);湖岸多维小微湿地群位于梁山草甸景区,以泡泡湿地、雨水湿地、丘坡湿草甸等形态呈现,通过塑造雨水湿地、生物沟、青蛙塘、蜻蜓塘等小微湿地,让旱溪、深水塘、浅水塘、梯级塘、生物沟、生物洼地等水体结构相互连通,丰富生境种类,提升生物多样性;竹林小微湿地群针对竹林生态效益低下、郁闭度过高等问题,在竹林内部开林窗,增加竹林内部光照,林窗内通过储水塘改善小微气候,提升环境空间异质性,增加竹林生物多样性(图11);湖岸湿地农业小微湿地群为稻作农耕区,利用生态移民后的院落遗址和原有地形,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情半岛和沼泽水湾(图13)。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8 环湖多维立体小微湿地群落分布图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9 多带多功能梯塘小微湿地模式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0 湖岸多维小微湿地模式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1 竹林小微湿地模式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2 湖岸湿地农业小微湿地模式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3 竹林小微湿地实景

2. 四大湿地模式再现诗意乡村

梦溪湉园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落。竹山梦溪湉园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秉承“师法自然”理念,合理调控现有空间布局,对场地进行空间和功能重构,探索“多功能梯级塘+立体农业复合系统和湿地经济塘+生命花园+生境塘等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新模式(图14、图15)。群落分别从横向、竖向、纵向进行三维空间划分,横向上依等高线布局大小不同的湿地塘,竖向上营建深浅塘相结合的水生环境,纵向上顺应山地、丘地地势及水体岸线肌理构建梯级塘,用天然降水维持小微湿地环境,全面营建空间异质、结构互通、群落各异的干湿交替生境,为林鸟、涉禽、两栖动物、昆虫、水生无脊椎动物等提供生存繁衍空间,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图16)。湿地植物既考虑适应性和景观价值、也考虑经济利用价值,包括金鱼藻、黑藻、菹草、千屈菜、水葱、荇菜、慈姑、菱角等。竹山镇猎神村乡村小微湿地因此斩获艾景奖(第九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年度优秀景观设计)(图17)。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4 山地梯塘湿地地形示意图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5 山地梯塘湿地水系示意图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6 山地梯塘湿地生境模式图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7 修复后山地梯塘湿地实景

竹山镇场镇小微湿地群落。竹山镇场镇小微湿地是以人居环境提升为代表的生态修复模式,场镇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的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之后进入小微湿地,通过小微湿地生态自净后流入蓄水塘和风水塘。针对湿地系统内养殖活动多、水生植物品种较少、外来入侵植物、强势植物及湿地塘基淤泥淤积等问题,不断优化岸坡植物,优化鱼类群落结构,全面清理塘底淤泥、外来物种和漂浮物等,再造生态系统净化水质、丰富生物种群、调节局地气候、优化人居环境的核心功能(图18)。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8 场镇小微湿地修复前后组图

龙溪河礼让段“河岸林—塘”小微湿地群落。龙溪河礼让段河岸地势比较平坦,河岸植被类型单一,河岸基础外露,景观效果较差,沿河分布大量农田,农业面源污染不同程度的存在。梁平采用“河岸林-塘”模式生态修复(图19)模式,将河、岸、林和小微湿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元化的空间设计,净化面源污染,丰富生物种类,提高景观品质。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19 “河岸林-塘”生态修复模式图

安胜林团小微湿地群落。在安胜镇,大量乡村聚落散布于万亩稻田间,形成了别有风味的原生乡村景观。当地采取乡村聚落建设与民俗旅游发展和小微湿地结合的新模式 (图20、图21),利用院落老宅、稻田、菜地、竹林残墙等自然资源,保留稻田小微湿地原始风貌,打造以“七龙珠林团”(现已建成碗米、米当家、道龙湾乡村林团)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七龙珠林团”恪守生命景观理念,注重民俗乡土景观与小微湿地群融合共生,营造“依山傍田树环塘、成团竹木绕农舍”的生命景观。在林团的内部和外部,一系列小微湿地与居民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系统打造承载城市乡愁和乡韵的精神原乡。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20 安胜林团小微湿地生态净化结构图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21 安胜林团小微湿地生态净化模式图

四、湿地的生态变迁与显著成就

近年来,梁平在全国率先构建城市湿地连绵体,率先打造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率先探索“乡村小微湿地+”模式,动植物物种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提升,湿地水质大幅提升。其中以双桂湖为代表的湿地生态效益凸显,双桂湖水质由原来的Ⅳ类达到Ⅲ类标准(图22),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双桂湖高等维管植物由2010年的520种增加至2020年的623种;脊椎动物由2010年的158种增加至2022年的282种,包括青头潜鸭、棉凫、鸳鸯、红隼、斑头鸺鹠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23)。每年冬季,上万只雁鸭类候鸟包括“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阔别重庆39年的灰雁和西伯利亚红嘴鸥等珍稀濒危物种前来越冬栖息。水中植物明星—荇菜由2015年的3个群落发展到近30余个400余亩,为鱼虾、水鸟等动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和丰盛的“美餐”(图24)。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22 双桂湖湿地水质变化趋势图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23 双桂湖生物多样性柱状图

小微湿地激活自然生命——重庆梁平小微湿地修复的探索实践

图24 荇菜床上的水鸟

大手笔的小微湿地建设,让梁平这座内陆之城声名远播,先后获得“国际湿地城市”“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景观设计雨洪管理类金奖”“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景观设计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优化改善类金奖”等国际荣誉4项和近百个国内荣誉。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3 年 4月号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