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柞蚕室内养殖(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一、牛郎织女传说

鲁山的牛郎织女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时至今天,仍保留着其原生态的面貌。围绕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不但有大量的遗址遗存,而且有独特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鲁山几部志书,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鲁山县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对于牛郎织女的地名传说故事均有记载。明·嘉靖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中记载了一个洞即“牛郎洞”。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1994年版鲁山县志“概述”篇中,明确记述道:“历史上有名的丝绸,质地优良,借鲁山坡(即鲁峰山)牛郎织女传说称鲁山绸为‘仙女织’。”《平顶山市地名志》、《鲁山县地名志》、《鲁山县辛集乡(辖鲁峰山)地名志》载:“古时,该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山坡根潭里洗澡,孙守义偷拿了九妹(即织女)的衣裳,遂于牛郎成亲。”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传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人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她们的喁喁私语,所以先前,鲁山民俗多在家庭院落里种植葡萄。于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人们把家庭种植延伸至大田规模种植。鲁峰山前十几个村子种植葡萄,约万亩,被农业部授予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七夕节前后,全国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晶莹甜美的葡萄蕴含着一个回味数千年的故事。

二、鲁山花瓷制作技艺

鲁山花瓷的发源地 位于今平顶山市西北的鲁山、汝州、郏县和宝丰境内,宝藏着大量的长石、石英(或玛瑙)、方解石、紫砂、铁矿石等制作陶瓷的原料以及用于陶瓷烧制的木材、煤炭等。以宝丰清凉寺为中心南到鲁山、北至汝州、东至郏县形成了庞大的古陶瓷产区,在这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已探明的古瓷窑址达百余处,生产的陶瓷品种达二十余种,著名的有花瓷和汝瓷。当地曾流传:"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之说。闻名于世的鲁山花瓷和汝瓷被选入宫廷,成为当时的御用瓷,倍受唐玄宗、宋徽宗等历代皇帝的钟爱,成为一代名瓷。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鲁山段店窑窑址位于河南省鲁山县段店,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在鲁山段店古瓷窑址出土了大量的花瓷残片,被古陶瓷研究学者确定为鲁山花瓷窑址,鲁山花瓷,特指鲁山所产的一种黑地、乳白蓝斑的花釉瓷器,唐玄宗时期曾为宫廷御用瓷。鲁山花釉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鲁山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珍品。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鲁山段店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段店这个地方在唐代烧造的花瓷是见于文献记载的。唐代《羯鼓录》中记载的"青州石末"指青州石末砚,"鲁山花瓷"是指羯鼓。段店窑烧的花瓷羯鼓,在唐代的礼乐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等的,上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曾三次派人来鲁山段店,就是要找到《羯鼓录》中记载的鲁山花瓷残片,在第三次终于采集到了羯鼓残片,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鲁山花瓷腰鼓的胎、釉、装饰都是一致的,从而印证了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黑釉斑瓷羯鼓,即鲁山段店所产,同时也证实了鲁山段店在唐代是一个重要的产瓷区。这里制作的花瓷不仅被当时社会所重视,而且流传后世,故宫博物院的那件花瓷腰鼓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2006年,鲁山段店古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鲁山花瓷已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群成、梅国建、袁留福等均被授予鲁山花瓷制作技艺传承人。

三、中原养蚕织绸技艺:鲁山绸织作技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提起丝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苏杭,却不知在河南有一种传承千年的“鲁山绸”。其色泽柔和、丝缕匀称、绸面密实、柔而有骨,具有拉力强、伸度大、易染色、抗碱、阻燃、透气性好等特点。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据《鲁山县志》记载,鲁山绸始于夏朝,唐朝开始兴盛,清朝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鲁山绸在周代已成为王侯子爵的高贵衣料;西汉时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曾携鲁山绸作为礼品;在唐朝,“鲁山绸”就被列为贡品,并踏上了大唐帝国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各国。民国四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鲁山绸荣获金奖,并被誉为“仙女织”。

据了解,鲁山绸分山丝绸和家丝绸两种。山丝绸是村民用在柞坡上野生柞树叶上放养的柞蚕茧抽丝织成,柞蚕养殖从义蚕到成蚕在每年的4-6月间,因此又称为鲁山一化柞蚕丝绸;家丝绸是村民用桑叶在室内养的蚕茧抽丝加工而成。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鲁山成为全国典型的一化柞蚕养殖生产区,素有“柞蚕之乡”的美称。鲁山县地处豫西南,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由于地质运动而形成了尧山区的中高层地貌特征,地壳断裂衍生出了特有的温泉带,断裂线南沉北升形成百里长的断续向阳坡,再加上土薄石厚的奇特地质,非常适宜柞树生长。因此,鲁山一化柞蚕丝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可替代,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制作工艺风格。鲁山现有柞蚕坡120多万亩,可利用养蚕的有80万亩。近年来,鲁山县高度重视柞蚕丝绸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蚕籽免费供应、养蚕入农保、保护价收购等,极大地推动了鲁山县柞蚕丝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在鲁山丝绸艺人潘大增(鲁山绸织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工匠精神的支撑下,传承古法织艺,融合现代元素,不断发扬、改革、创新,鲁山丝绸经过千百年劳动人民的智慧,一代一代的演绎和改进,正在一步步重放异彩,逐步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大槽油制作工艺

鲁山县传统手工大槽油与机榨油相比工序繁杂。从炒籽、石碾碾末、馏锅蒸末、包饼、装垛,到抡锤加楔压榨,有10多道工序,一道工序做不好就会影响油质或出油量。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炒籽。所用工具是炒锅和炒耙。用烟煤作燃料,把芝麻放到大铁锅内用铁耙反复翻动。炒籽的大锅是特制的、敞口型,斜置在灶台上,炒锅靠灶背一面高出灶前10多厘米。斜置的作用是在炒籽的过程中,籽粒会随着推炒后的回力自动进行又一次搅拌。炒籽人在灶前操作。炒芝麻火不能太旺,以慢火为主。芝麻籽炒得以发黄偏黑为最好,籽粒既不能烧焦,又不能不熟,这样的状态出油率最高。每锅放45公斤芝麻,每次炒两锅,大约炒70分钟出锅。两锅刚好装一垛。

碾末。将炒好的籽粒放凉后,均匀地散放至石碾上,反复碾三到四遍,碾得越细越好,越细出油率越高。油匠们的俗语叫“菜籽碾成泥,芝麻撞破皮”。

称末。把碾好的末用称末篮子称。11公斤为一篮子,一篮子装一锅。

蒸末。在灶锅里放一个小木架或铁架,然后用一块大布将料末包起来蒸。在蒸锅的笼箅上铺好馏单,把料末均匀铺开,待上气10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包饼。用檑草绳将蒸好的料末包扎。包扎要又实又匀。包成直径55公分的饼。一锅包一片饼,包8饼为一垛。

装榨。把一垛饼放在托盘上,用麻绳捆紧,放入油槽。

楔式压榨取油。包码成垛,置入油槽固定好,开始放入行挺、座挺。插入油尖(木楔子)用铁锤击打,迫使行挺往前挤压麻包,榨油正式开始。由于油是从油槽流出,所以俗称大槽油。张官营镇楝树村刘新建被授予大槽油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

五、鲁山高桩故事

高桩故事在鲁山县有200多年的历史,背孜、瓦屋一带首先兴起。表演者扮成戏剧、神话中的人物。一名演员立于一方桌置成的高台上,高擎一枝“花草”;一名年龄5~7岁的小演员着彩衣,装假足卓立于“花草”上。“花草”干枝用金属伪装而成,由演员衣服遮掩,缚于上下两人腰间。整个高桩高约6米,由8个人抬着,随彩旗和鼓乐声游走。今也有扮在机动车上的。鲁山县最早表演高桩故事者,是背孜村游寿模和李振魁。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如今,高桩故事得到传扬和发展,剧目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高桩分低桩、中桩、上桩。人物站立桩顶,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高桩故事集魔术、杂技、音乐、舞蹈、绘画于一身,构思巧妙,回味无穷。护桩的节目有威风锣鼓、秧歌、花棍、健身操等,声势浩大,令人目不暇接。

六、王忠富泥人

王忠富,男,1964年6月生,汉族,鲁山县 河乡人。现居县城。忠富天资聪慧,自幼酷爱泥塑,16岁开始,拜师鲁山县梁洼镇著名陶瓷艺人刘国召学制烧陶瓷,后自费到深圳拜访著名泥塑艺术家腾文金、胡景月。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由于忠富自幼在农村长大,对泥土慈母般的厚爱体会深刻,对农民诗情画意的劳作观察细微,经过30多年艰辛的生活磨砺和对艺术的着追求,他把原本没有生命的泥人打造得精气神十足,似乎拥有了灵魂。他的作品风格鲜明,构思创意独特,将土气的载体和土气的题材巧妙结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音符,产生出一种巨大的震撼力,让观赏者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返璞归真的愉悦中。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2001年5月,王忠富的泥塑作品《生活》荣获“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金奖;同年8月,其作品《春播》荣获北京中国民间艺术国际展览会“山花奖”;2002年作品《农民》获得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金奖;2005年作品《同唱一首歌》荣获中国第二届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07年,作品《一句玩笑》获得中部6省博览会金奖。王忠富泥塑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先后被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中国美术》、泰国《世界日报》等媒体均对王忠富的泥塑作过专题报道。

七、李富财剪纸

李富财居鲁山县下汤镇,独目,语迟,左腿稍跛,一副傻呆模样。不曾婚娶,孤身独居。可他的剪纸技艺高超,享誉全国,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李富财很早就失去父母,跟哥嫂一起生活度日。他没上过学,不识字,更没学过美术,祖上也不曾有会剪纸手艺的。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据传,有天夜里,他梦见一个仙女飘飘而来,教他各式各样的神话故事图案剪纸技法。李富财一觉醒来,抄起剪刀,果真可自由自在地剪出各种图案来,不用画线打腹稿,完全随意而来。李富财梦里又遇到那仙女再次来教剪纸,看了李富财的剪纸,说比她剪得还好。此后,李富财被乡人称为神秘人物,无师自通的他心灵手巧,似有神助,纸翻剪飞,随心所欲,技法娴熟,作品夸张,虚中有实,别人想学也不易。数十年伴剪刀一把,剪的红纸三大车也拉不完。方圆十多里的乡亲办喜事少不了他,逢节更忙,怀揣剪刀,李富财乐呵呵的,为人家剪窗花、壁花、顶棚花和各样字画。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有一次,平顶山市里搞民间剪纸艺术展览,邀省里几个专家来观看,别人的剪纸作品都五光十色,而李富财的却显得有些粗陋,用的是普通红纸,土里土气,缺少光泽。不想却被专家看中,评为一等奖。专家说:“大巧若拙,这是一件民间艺术珍品。” 从此,李富财成为全国剪纸名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予以报道。

八、冯国鼓儿词

鼓儿词是我国古老独特、稀有的说唱剧种,它最初的土名叫高台鼓儿哼,俗名鼓儿词,是一种鼓、板、击节并用的曲艺形式。鼓为直径8寸的专用鼓,板即月牙形的钢板,一人演唱,左手夹钢板,相互捶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右手击鼓,鼓声深沉浑厚,与钢板声错落糅合,构成一种特殊的效果。目前,在八百里伏牛山一带流传的豫西大鼓,就是由冯国先生传承的鼓儿词,即一个鼓、两个钢板构成的鼓和词的说唱艺术。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冯国艺名冯老三,1956年6月生,14岁拜师于南阳市老艺人刘延如门下,17岁独自演出,从艺40个春秋,现全家5口人,靠演艺谋生。冯国先生爱党、爱国、爱文化事业,不仅能唱古书,且经常自编自演新剧目,目前其传统代表剧目有《武松赶会》、《拳打镇关西》等,现代剧目有《和谐社会新农村》、《鹰城颂》、《河南颂》等,其中《鲁山水更清来天更蓝》在平顶山市电视台播出,《红色之花开鲁山》在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和《河南与世界》栏目播放。

鲁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你能说出多少个?

2006年11月,《河南颂》荣获河南省第九届小剧、小品、曲艺大赛表演三等奖,2007年11月、2008年12月,曾两次分获平顶山市表演一等奖。2008年12月,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南省民间表演艺术家”荣誉称号。2006年至今连续担任鲁山县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2009年5月冯国鼓儿词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