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宜城小龙虾养殖(《人民日报》关注湖北稻渔综合种养:一田多用增产增收,年产值达1000多亿元)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4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湖北稻渔综合种养年产值达1000多亿元——一田多用 增产增收》,全文如下:

上午9点,风和日丽。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潘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阮演斌站在清澈如镜的稻虾田的田埂上,将水质检测仪浸入水中,3秒后,稻田中的氮磷钾盐含量如数呈现。

“这批虾苗刚下田没多久,为了保证它们的成长环境安全,要定期检测水质。”阮演斌说,今年消费回暖,村里在努力抢抓早期大虾市场,3月初就投资20万元,扩建了180亩稻虾共作基地并对虾池进行翻耕,3月中旬60万尾虾苗就在稻虾共作基地“安营扎寨”。

宜城是“鄂西大虾”的重要产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宜城就有了小龙虾产业。随着近年来小龙虾消费逐渐火热,宜城开始探索稻虾共作模式。

“我们首先在稻田四周挖好虾沟,在虾沟里开通一个进出水的渠道,再加固田埂,在稻田四周用厚塑料做好防逃设施。”阮演斌指着一米多宽的环形虾沟给记者说,等捕捞完第一批虾之后,农户就打开虾沟里的暗渠将水放出去,准备下秧苗,秧苗长到一定高度,再把水加起来,放虾进去,准备养育第二批小龙虾。

如今,宜城虾稻共作的水田一亩纯收入可达3600多元,比单种水稻翻了5倍,并带动了1.3万多人就业。

稻虾共作只是湖北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一,湖北水系众多,水田面积就有3819.88万亩。在稻虾共作模式的成功引导下,2019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逐步探索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我们不仅仅发展稻虾养殖,还因地制宜在平原和丘陵地带的水田发展稻鱼、稻鳖、稻鳅、稻鳝等综合种养模式,农民亩均增收800元以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副处长魏蕾介绍,湖北稻渔综合种养从2005年起步期的十几万亩,到2022年已达802万亩。截至目前,湖北省水稻田的20%以上发展了稻渔综合种养,年产值从不足3亿元提高到1000多亿元,水产品产量从几千吨增长到100多万吨。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仅提升了水田综合产值,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还能让水生动物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发挥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稻田里的水生生物主要以水草和微生物为食,能净化水质,增加水中溶氧量,还能在活动过程中松土保肥。同时,为了确保水稻和渔产品的品质,农户必须尽量少用化肥和农药,这样就实现了农渔双赢的局面。”魏蕾说。

4月20日,宜城的第一批虾就要上市,阮演斌也做好了进一步的打算:“我们将引进小龙虾、稻米等深加工企业,就地提升小龙虾等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旅产业,让农家美味、田园风景、特色产品更好带动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靖】

《人民日报》关注湖北稻渔综合种养:一田多用增产增收,年产值达1000多亿元

【来源:人民日报】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