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金华龙虾养殖(把握春季水产生产关键期 金华水产养殖业加快绿色健康发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把握春季水产生产关键期 金华水产养殖业加快绿色健康发展

春季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成为水产动物防病促长、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眼下,在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我市水产养殖户正开展水产育苗、养殖生产及消毒用药等工作,通过保障生态安全、助力渔民增收、促进渔业转型、稳定水产养殖,保证今年水产品供给,加快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随着气温、水温逐渐回升,水产养殖投放苗种迎来有利时机。3月底,永康市芝英镇芝英六村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负责人蒋雄禄分批投放4200斤小龙虾虾苗。

“估计5月就可以捕捞上市了。”去年底,蒋雄禄从村上流转到手这105亩田地,沿着每块田的四周挖出一圈宽3米、深1.5米的水沟,用来养小龙虾,中间田块则种上水稻。

“这叫稻渔综合种养。它的一大好处在于,相比同等条件下的水稻单作,综合种养的单位面积农药、化肥施用量平均可减少30%以上。”永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朱新丁解释,因小龙虾对农药较敏感,为确保稻田内小龙虾的生存,养殖过程不加农药,加上小龙虾会松土,并采食浮游生物抑制病害,排泄物还能做肥料,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农渔融合利于推动粮食和渔业转型升级,对农业绿色发展也有示范带动效应。”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认为,当前渔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对优质水产品和良好水域生态环境的追求,与水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及渔业对资源环境过度利用之间的矛盾。

龟鳖养殖曾是金华水产特色主导品种。因甲鱼属变温动物,养殖户早期大多通过烧煤、加盖温室大棚实现控温,但相应的高密度养殖、废气、尾水等对环境破坏较大。“五水共治”后,产业优胜劣汰、转型升级,农户纷纷探索更生态的养殖方式。

天气转暖,甲鱼养殖开始从大棚转向外塘。这几天,金华市绿和水产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杜春雷每天都会实地查看外塘中甲鱼的生长情况。“现在养殖对生态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最早用煤,2010年改成太阳能加秸秆炉加热,这个方法当时还在全省推广,现在来看也过时了。”杜春雷说,基地使用太阳能采光大棚,通过自然采光产生热量,无污染。至于尾水,经收集、沉淀、厌氧、曝气等六道工序和两个外塘的植物生态净化后,一部分循环用于养殖,另一部分作为水肥,经管道输送给周边苗圃。

把握春季水产生产关键期 金华水产养殖业加快绿色健康发展

注入“提质增收”动能

看似无形的生态效益随之带来更多养殖效益。

杜春雷告诉记者,基地采用“温室+外塘”的“两段式”养殖法。相比温室大棚,“两段式”通过幼鳖温室培育和外塘放养,让甲鱼从大棚重返池塘,节省燃料支出,延长生长周期,虽然饲养成本增加,两者前后相抵,但养殖出的甲鱼品质更优、更受市场欢迎,预计每年可产30万只,实现产值1000万元。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众对营养价值高、生态环保的水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作为当下群众比较认可和喜爱的水产品,除龟鳖外,石蛙养殖的价值也较高、前景广,在我市养殖规模较大,是许多山区脱贫的重要产业。

浙师大生化学院教授郑荣泉及其团队模拟石蛙的野生环境指导农户生态养殖,并在国内率先找到石蛙抗病基因,人工养殖存活率提高至90%以上。这套技术不仅帮助金东、婺城、兰溪和武义等地的5家养殖户创造了600万元产值,还相继被推广至福建、江西等省份,极大改善了这些地区山区家庭的生活条件。

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人工、农药、化肥价格不断上涨,近年来种粮效益越来越低,推广稻渔共作轮作模式其实也是调动种粮大户积极性的一种方式,为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打下了良好基础。

“通过综合种养,大米的品质口感提升了,原先每斤3元的米平均能卖6元,品质好的还能卖到更高,养殖的小龙虾也具备价格高、品质好、运输损耗少等特点。”朱新丁说,以稻虾综合种养为例,基础设施亩均投资5000元,一年亩均利润可达4000~5000元,回利周期短,收益高。

“我先试点,成功了带村民一起做。”如今,蒋雄禄的基地成功创下省级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预计年产值100万元,计划打造全市样板,继而带动农业增效、村民增收。永康也在积极申报2020年浙江稻渔百万工程省级重点县和示范点,希望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实现“千斤粮百斤渔万元钱”的目标。

锁定 “产业提升”目标

浙江中西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温适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为我市水产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金华水产养殖业发展势头正强劲,尤其近年通过压缩养殖水面、保护淡水资源、提高单位产量、追求产品质量等举措,在低碳渔业和健康养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全市90%以上的水库实行保水洁水养殖,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7家,建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场(点)16家,养殖环境和产品品质有了很大提升。

池塘(山塘)和水库为主,设施和稻田为辅,是我市水产养殖的现状特点,但全市水产(池塘)养殖面积正逐年小幅减少,发展空间受挤压,水环境也面临严峻挑战。

产业发展的空间潜力在何处?朱新丁认为,必须开展高效养殖,深挖稻田潜力,在稻田里、池塘里做文章,这不仅要求农民有种稻的能力,也要懂水产养殖的知识。不久前,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2020年实施计划,其中一项便是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示范场,大力拓展稻渔综合种养。

在水库山塘等饮用水源区开展保水洁水渔业也是一个主推模式。所谓保水洁水,简单理解即“人放天养”。它以保护环境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人工投放鲢、鳙等适量鱼类并合理增养殖,鱼完全摄食天然生物饵料生长、育肥,不投喂任何人工饵料,以此调节水体生物结构,防止水体生态失衡,进而较好地保护水资源质量。

除绿色生态、挖掘养殖空间外,水产养殖的现代化、工程化、设施化水平和淡水产品加工技术能力都是金华水产养殖业提升发展的关键所在。比如利用“推水增氧”装置养殖的“跑道鱼”,因投入较大、维护较复杂,全市目前仅有30余条“跑道”,尚不成规模。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看来,要想进一步实现水产养殖业的集约高效和管理服务现代化,势必要推进养殖业“机器换人”,示范应用设施渔业、工厂化养鱼等集约化养殖模式,才能保障“产业提升、环境改善、渔民增收”。

(据《金华日报》,原标题:《把握春季水产生产关键期 我市水产养殖业加快绿色健康发展》,原作者:章馨予。)

值班主编:杨振华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