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教材(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昆山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杆)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6月27日,昆山市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推进会,会上,昆山市乡村振兴局揭牌。

近年来,围绕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昆山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0年,在江苏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昆山位列县级综合排名第一等次,在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绩考核中均位列第一等次。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建设

截止2020年,昆山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95.3%,其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5%。昆山也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江苏省首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

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昆山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杆

走进昆山市巴城镇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育秧中心,记者看到了投资900万引进的现代化育秧流水线。如今,从种子准备阶段的浸种、脱水,到播种阶段的上盘、上土、洒水、播种、覆土,再到立苗阶段的自动码盘、叠盘暗化,以及培苗绿化阶段的运输、水肥管理等全过程,全部通过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全自动流水线作业,实现了水稻育秧的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高效化管理,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优势明显。不仅提高了秧苗的质量,而且节省场地,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一倍以上。”巴城镇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昆山全面摸清了稻麦、蔬菜等农业生产家底,开展农田连片和闲置地整治行动,试点休耕轮作,实施“稻+N”综合种养,打造出一批如“巴城葡萄”、“巴城大米”、”玉叶”、“润正”、“上膳源”等省内知名农产品品牌。2018年,昆山市创立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昆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把“昆味到”打造成昆山市农业品牌的一面旗帜,有效促进了昆山市农产品溢价和品牌化增值。

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

日前,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10个2021年度节地模式(技术)先进典型案例,昆山选送的“盘活乡村闲置宅基地打造特色旅游综合体——周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节地模式”位列榜首,在全省推广。

在保留村庄自然风貌基础上,祁浜村对低效、零散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布局,整合利用闲置宅基地打造特色旅游综合体,在不新增建设用地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和释放了农村土地资源活力和潜力,打造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香村·祁庄,开创了独具江苏特色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节地模式。

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昆山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杆

漫步其间,破旧的空置农房摇身变成大受欢迎的特色民宿,房前屋后的杂物堆变为别具特色的清新菜园,杂乱无章的河道整治成碧波荡漾的诗意空间。从“经济垫底的落后村”到“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祁浜村实现了华丽的精彩蝶变。该村还围绕村民和游客不同需求,配套开展道路改造、桥梁修整、三线入地改造、污水管网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农耕文化展区、特色农耕体验区建设,系统推进了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打造了游客打卡的“乡愁寄托地”。这些项目不仅每年为村民及村集体增加近百万元的租金,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使老村庄重聚人气,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心愿。不少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发展农家餐饮等方式,共享发展红利。据统计,2020年祁浜村人均纯收入为42594元,较2016年增长了31%。

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昆山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杆

资源的盘活为祁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并不是个案。淀山湖镇红星村探索出“低保(边)户+银行+第三方”的以房解困模式,淀山湖镇永新村探索出“合作社+农户+第三方”的以房入股模式,张浦镇金华村也探索出一条村集体主导的发展模式。由此,2020年昆山成为了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与此同时,2017年昆山对农村进行“政经分开”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切实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融合发展,促进富民增收。《昆山市农村“政经分开”改革实施意见(试行)》荣获了当年度“全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成果奖”。

据统计,目前昆山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个,苏州市级美丽乡村14个,苏州市级康居特色村5个,苏州市级三星级康居乡村220个,基本实现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特色康居乡村建设全覆盖。

全方位培育人才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农业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培养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队伍。为此,近年来昆山始终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两项国家级试点工作为抓手,不断强化体系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出台帮扶奖励政策、搭建载体平台,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7256余人次、认定高素质农民1377名,数量位列苏州市第一。

“2017年,我们率先成立了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专司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发放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2018年昆山市面向农民举办大专、本科的高等学历教育,把农民培养成大学生,地方政府买单;此外,我们还率先制定了《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守则》,这些在全国都是首创。”翟超群激动地说道。正是这份勇于探索的勇气和付诸实践的魄力,让昆山的农民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说起蟹专家许玉凤,在巴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刚从事蟹养殖时,作为门外汉的她曾一度遇到各种不顺。她一边虚心请教周边养殖能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一边还买了很多养殖教材“忙里偷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学习的许玉凤养蟹技术逐步提高,养殖效益也高了。几年摸索下来,夫妻俩还探索出了一套无抗全生态虾蟹混养技术,不仅回捕率高,而且青背白肚、肉质饱满口感好。随着销量的增加,许玉凤又创新大闸蟹销售模式,做起了礼盒装,注册了公司和商标,2019年还加入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借力互联网销售大闸蟹,拓展了近百名分销商。

昆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典型,充分展示了昆山新时代新农人的新风采。据悉,到2022年底,全市还将新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00名、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500名,基本建成一支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层次分明、年龄结构合理、技能领先实用、从业领域明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这支队伍的形成,也必将推动昆山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