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荆棵养殖(淄博记忆乡村——博山区西沙井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淄博记忆乡村——博山区西沙井村

博山区:西沙井村


西沙井村位于淄河上游、五阳湖(石马水库)西南 2 公里处,东临北石(北博山—石马)公路,西与莱芜老姑峪村接壤,东与南沙井村相望。背靠蔚屏山,来自莱芜的石河与北面的淄河流经村下,西、南、北三面临水。村落东西长 500 米,南北长 300 米,呈半圆形。全村共 349 户、984 人。

《博山县志》载:“博山城东南四十里,蔚屏山东南麓,明正德年间建村。”又据村张氏族碑载,明正德年间建村,初名青龙店,昔此水源奇缺。清初,村在淄河滩有其水井,十年九涸。后乡人在乾隆年间,西、东(暨南沙井,因在村之东俗称东庄)、北三村与莱芜老姑峪村合力凿井,为大井,又称为诸葛井。三个村统称之为沙井村。又因村的地理位置,居井之西,即称为西沙井。清康熙九年《颜神镇志》、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 均志村名为“沙井”。元代元和二年属益都县孝妇乡,在村东马家陵一碑载:“明天启六年”,为“青州府益都县盆泉社”。清雍正十二年属博山县正南路盆泉社。现属博山区石马镇。

全村姓氏有张、徐、魏、焦、尹、刘、于、郭、马、王、李、苏、谭 12 姓。较早较大的姓氏为张、徐、魏、焦。

张氏族谱载:“吾始祖讳权,洪武年间自枣强迁于颜神镇后峪村,后迁至莱芜张家台。迨八始世祖讳从教迁由莱芜县之张家台,迁于盆泉社西沙井定居焉。”又清同治十二年徐氏族谱载:“吾族相传自洪武初年由冀州枣强迁往青州府益都县八陡镇东庵。始祖讳让吾。七始祖讳丰盛,字父灿,由八陡镇东庵迁居盆泉社沙井定居。”据此可知,明正德年间建村。

村主街道自阁子后一街向西,一街向南。向西之街系大街通衢,系至莱芜之要道。石板铺路。在清代至民国,有王氏曾开旅店。

过淄河进村为魏家桥。进古阁子便是徐家铺路。向西里许为小村丁家台,现连为一起。

自建村以来,各姓氏宗族精诚团结、和睦相处、创业收成,在明代崇祯二年建起了城堡式的白衣阁暨大阁子。徐氏、魏氏家族更是经营有道、治家有方,同时在阁子两端建起了院落居房。现一阁两古屋至今保存完好。

淄博记忆乡村——博山区西沙井村

古阁子(白衣阁)

白衣阁外形呈城门形,高 8 米,分底座与庙阁两部分。庙与底座连为一体,底座呈洞券形。进深 16 米,宽 4 米,高 3 米。全为条石,分两次砌成。底为石板铺就,因车马人行形成较深沟痕。登阁子进庙需从正门进入,拾级而上。阁庙后墙与阁子齐,前有错台,形成 50 平方米的一小院。院内北为文武圣人庙,东为白衣大士庙,分别塑有神像;西为胸墙。洞券至庙台 2 米。阁庙飞檐探出,青瓦垂脊,古朴大方。阁子前有南北两院。前院有东、西、北三厢房,为全村祭奠与议事之处,内有 300余年古槐一株。两院中有行墙,有一小门。墙前后与南北墙镶嵌有明崇祯二年、大清康熙四年、乾隆二十三年、嘉庆元年、光绪二年等的古碑 6 通,均保存完好,系研究考察白衣阁、志公庙建成和历代修葺及村中大事的珍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阁子东靠一崖头,即魏家崖头,亦叫魏家台。原有一古桥,即魏家桥,桥上有阁子。后小阁子及桥坍塌,后靠西墙设台阶而登临。魏氏家族大门坐西朝东。进门亦分两院。院虽不大,但均为四合院。房屋建设俨然古朴,坚固协调。房屋砖石墙面设计考究。进第二个院子,一座巨大的古屋矗立在眼前,三面厢房显得矮小。古屋高 20 米,分为上下两层。下面门垛由三块做工精细的巨大条石构成。下层呈洞券形,高 6 米,长 10 米,宽 5 米。墙厚 1 米。沿木制楼梯,进第二层。楼地面为木地板。高 4 米,宽 5 米,长 8 米。有天棚。南北两墙各有三窗,山墙两窗中的一窗为石质。窗外三面临风,阁子及全村景观尽收眼底。远望,南平山、窟窿山、当阳山,东面石河、南沙井,北面淄河、金牛山尽在眼前,体现了房屋建造时主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心境及警戒安全之意。

淄博记忆乡村——博山区西沙井村

徐氏古屋

阁子西面靠一上坡,即徐家铺路。大门坐北向南。门面虽已坍塌,但门垛、门框巨石上的雕刻图案显示非同一般大门。进大门是一巨大影壁,雕饰精美。两个院落皆为四合院,错落有致。两院之间为过道;东西厢房飞檐垂脊,青砖黑瓦,颇为讲究。尤其是主屋北房,高大雄伟。高 20 米,长 15 米,宽 8 米,墙厚 1 米。前有大月台。由月台进屋。屋门高 2 米,宽 1.5 米,门垛皆由三块巨大条石砌成。门两侧各有一窗。窗棂各由两块宽厚各 40 厘米、高 1.4 米的条石立起构成。室内天棚呈洞券形,全为砖拱券而成。地面至天棚顶端 5 米,宽 4 米,长 10 米。主人当初设计为两层,后因事故遂为一层。自天棚至屋顶,空间巨大,本应成阁楼,但主人全用土填实。屋面山墙尖顶,屋脊高大。屋檐没用一般木椽,全为砖弧探出。屋面垂脊、斜脊及山墙砖雕做工精细,图案吉祥细腻、纹饰精美,其他厢房亦如此。因时间长久,屋阳面瓦缝内长出一榆树,已碗口粗,但屋面墙体皆未受影响,反而成为古屋一景,足以说明空间之大、墙之厚、填土之深。

阁子北面东侧有一古庙,为三沙井及老姑峪村祭拜土地爷的土地庙。庙已修复,对面影壁保存完好,系本村一处庙宇古迹。

魏氏家族自明代始养桂花,并且有较高的嫁接桂花的技术。品种繁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等多个品种,成了远近闻名的桂花村。魏氏家族家传的桂花不但品种多,造型好,而且树龄长达几百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占领博山,后在石马设据点。日军听说西沙井桂花多,尤以魏氏家族的桂花为优,觊觎已久,掠取数株,运至日本。后来发展广大,以致全村每家每户的庭院都有多年的桂花,由此也成了本村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桂花成了全体村民发家致富的途径。村民魏绍德带领村民开始专业养桂花,形成规模。桂花的品种 40 余种,数量多达上万盆,而且销路广,每年带来可观的收入。在他的带领下,村民挖掘潜力,发展桂花与荆棵、柏树盆景。1996 年,《淄博日报》曾刊登马秀成采写的《桂花村》。2011年成立桂花养植合作社。自 2012 年开始举办桂花节,每次销售数百盆,带来了几十万元的收入;引来了各地的观光旅游者,被博山区命名为旅游特色村;同时也带动了南沙、北沙、盆泉等村的桂花发展,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养植专业户。

西沙不仅在保护古建筑、养植桂花方面形成传统,而且在清朝就置办锣鼓,扮玩耍龙灯。龙灯、锣鼓成了西沙独有的春节娱乐项目。锣鼓艺术后传至南沙、北沙、莱芜的老姑峪,成为别具特色的沙井锣鼓。每年元宵节,周围四村前来请龙灯去表演。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在“文革”中被破坏,龙身损毁,龙衣他用;改革开放后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焦氏中医正宗传人焦海峰(字瀛洲)被选为淄博市政协委员,全家皆为中医大夫。张氏家族的木工技术高超,所做的家具精细美观,受到村民的青睐,尤其是所做的小推车更是闻名四乡。

受莱芜地方戏剧莱芜梆子的影响,西沙井村于清末成立莱芜梆子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主要有《二进宫》《长坂坡》《四郎探母》等十几部剧目,一直传承到 20 世纪50 年代。团长张化勇(字冠三)既司鼓、导演,又当演员,成为西沙莱芜梆子的正宗传承人。主要演员有徐元寅、徐元公、张化震、张化称、张化祥、张荣元、尹依福、焦会庆等。每年元宵节扎台唱戏,很受四乡村民的欢迎。直到 20世纪 60年代末停止演出,张化勇去世后失传。

清朝有张秀芬、张祥、高秀才等名门士绅。张氏家族大门、影壁高大显赫。后大门坍塌,仅存影壁。

西沙井作为 400 余年的古村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接受了时代的洗礼,保护了古建筑,发展了桂花养植,恢复了龙灯,延续了锣鼓艺术。现全力培育桂花养植专业合作社品牌,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使古村落更加焕发异彩。(魏绍德 黄丰年)

淄博记忆乡村——博山区西沙井村

【本文选自 淄博政协 特此感谢原作者】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