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如何高密度养殖大头鱼(高密度池塘圈养技术实现养鱼“零排放”)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洁净的水塘清澈见底,能清晰看见水下净化水质的茂密水草,水中养了花白鲢作为“清道夫”,可以净化污染物,16个蓝色罐体分两排整齐地“漂浮”在水塘上。每个罐子半径是2米,罐体高3米,不是圆柱体,而是锥形,体积20立方米。这些罐子是华中农业大学何绪刚教授发明的“养鱼新武器”,并开创了一种水产养殖的新模式——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

养殖捕捞实现机械化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2/3。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池塘养殖是最重要方式之一,池塘养殖产量约占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一半。当前,江河湖库退出精养,池塘养殖逐渐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池塘养殖普遍采用的高密度放养、大量投饲的散养模式,带来了养殖水环境劣化、病害频发、养殖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池塘养殖传统技术模式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华中农大水产学院何绪刚教授健康养殖研究团队基于“能时时打扫卫生”的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经过近三年在全国十余个水产养殖基地推广试验,何绪刚教授团队发现,这种养殖方式具备清洁生产,提升养殖容量,降低病害发病率,提升水产品质量,降低人力、水资源等生产成本,提升养殖效率等多种特征。

同时,该方式对池塘要求低,适应性广,便于集中管理和控制,可集成饲料风送系统、远程监控系统、自动捕鱼系统、自动在线监测、可追溯系统等技术与系统,实现池塘智能化、工业化养殖。

养殖捕捞系统由圈养桶上部圆柱体组成,有效水深约1.7米,有效养殖水体约20米。无死角,避免了养殖鱼类扎堆、局部缺氧现象,内设固定式防逃网和活动式捕捞网隔等。需要分级或捕捞时,升起捕捞网隔即可便捷化起捕。通常2人即可完成捕捞,节约劳力成本显著。待集成吸鱼泵技术与装备后,可实现捕捞机械化。

去固除废实现水体循环

该技术最大的核心是集中排污,能及时有效地收集鱼类代谢物和残剩饲料,改善水质,确保池塘良性循环,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同时为鱼类养殖提供稳定的环境。该养殖模式主要包括圈养系统、增氧系统、集排污系统、循环水系统和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五个系统。

该模式将主养鱼类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移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尾水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后的废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到池塘重复使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

一整套圈养设施设备只占池塘10%的面积。在“零排放”圈养模式推广示范基地,20亩鱼池可放120个圈养箱,每个圈养箱可产鲈鱼或鳜鱼1吨,120个圈养箱可达120吨,加上箱外放养的鲢鱼或鳙鱼,20亩鱼池产量可达130吨,产量是普通养殖模式的5倍以上。

这种养殖的理念与传统直接污水排放的养殖有很大不同,该方式可以将鱼、虾的残饵粪便直接收集到尾水收集塔里面,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以后,残洱和粪便的残渣可以用来养殖泥虫,不仅可以达到真正的“零排放”,还可通过养殖泥虫获取额外的附加值。

已在全国9个省份推广

“水是循环使用的,经过处理,水质较好,养殖出来的鱼没有土腥味,味道可媲美大湖里养的鱼。”何绪刚教授说,“收集的废弃物,就成了鱼塘两侧果蔬采摘园的好肥料。”

“事实上,这种绿色养殖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何绪刚教授介绍。因为全是清水,带来两大好处。一个好处是减少病害,提高鱼的品质和安全性;另一个好处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节约了水资源。

“与大塘养殖相比,池塘罐体养鱼饵料投喂率降低20%至30%,加上清水养殖不易生病,也不使用抗生素,鱼的品质更好,产量和经济效益更高。关键是没有尾水排放,不污染环境。”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杰认为,这种新型养鱼方式是绿色循环、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值得推广。

​近两年,全国9个省份已建成400余个圈。参与推广的基地试验运行结果显示,该模式节能省地,并且在养殖过程中鱼发病少、用药少。

来源:重庆科技报

编辑:张静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