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致富经蝼蛄养殖视频(在烟台赶海就像拆盲盒,捞400斤海肠,日入万元)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在烟台赶海就像拆盲盒,捞400斤海肠,日入万元


刚刚过去的假期,烟台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城市。成千上万的海肠、蝼蛄虾、海蛎子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沙滩和浅海,大自然盲盒式的馈赠瞬间点燃了整个城市。走进冰凉的海水中,有人日入万元,也有人险些失去新买的AJ。但在巨大的“赶海快乐”面前,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





文 | 常芳菲 李清扬

编辑 | 易方兴

运营 | 月弥




海肠自由


风把海肠刮上岸,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31岁的孙丽是第二回碰见。


冷清长假的尾声,她刚伺候2岁的儿子吃完晚饭,突然被朋友圈里刷屏的海肠点燃。“台风上货了,直奔海滨路马尔贝拉小区附近,满地都是海肠。”她决定带上大号抄网,立刻出发。


海肠学名是单环刺螠,环节动物,看上去像是橡皮粉色的裸体海参。主要生活在潮间带潮湿的沙滩和浅海地区。味道鲜美,被当地人称作“天然味精”。


孙丽捞海肠原本不图钱,只是想着够给全家包几顿韭菜海肠馅水饺就回去。但每次想要走的时候,她总能发现脚边又出现很多海肠,“立刻就挪不动步了”。


在这个10月,不断有人“听到大海的召唤”,赶往烟台的海边。


摄影师关山抱着见证大事的心情,决定去凑个热闹。他定居烟台已经4年,和生活在这座滨海小城的每个人一样,他有着朝八晚五的作息。一般来说,太阳落山之后,没出大事就不出门。但“从天而降”的海肠,让整座城市的人集体失眠。


他深夜出门,没带网兜,而是带上了单反和无人机。当天8点,他看到海肠霸屏朋友圈。照片上只能模糊看到漆黑的海滩上,有无数头灯、手电的光芒闪烁,看上去像是一片密密麻麻的萤火虫。


在烟台赶海就像拆盲盒,捞400斤海肠,日入万元

开发区海边捡海肠的人。图 / 受访者提供


这是他第一次,在晚上10点的海滨路找不到车位。开出去30分钟之后,他彻底放弃,只能把车停进了附近的高档小区,自己走了15分钟才回到海边。


从家到开发区,一共10公里的路,关山被堵得足足走了50分钟。“平时一脚油门踩到底,20分钟准到。”他来到马尔贝拉小区附近的海边一看,人多得像“回到童年内蒙老家的赶集现场”。


蜂拥而至的人和车把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现场有人提醒同伴,交警已经在海滨路贴违停罚单,催他去找划线的车位。但对方完全没有离开的意思,罚的100元,“捡两斤海肠就回来了”。


当天,烟台的最低温度只有10度,人只要在岸边站上几分钟,“清鼻涕准下来”,海水的体感更冷。但没有人被寒冷劝退,都等着“上货”。


望不到尽头的海岸线,密密麻麻站着上千人。先到的,在岸边守着一筐筐直冒尖的海肠;后来的人只能亲自下到冰凉的海水里捞。不管是穿羽绒服还是披着雨衣,“只要下了水,谁都一样透心凉”。


对海肠的热情,不光能驱散寒冷,甚至还能影响到其他的食材。


在威海的上班族薛宁,在直播里看到捞海肠的画面,于是连夜开车,开车两个半小时,跨越130公里,连夜奔袭到烟台。她赶到开发区,捞了一宿,找到了不少个头大的海肠。


她原本打算,买点韭菜做个普通韭菜炒海肠,但她到了市场,发现连韭菜都被抢光了。


在烟台赶海就像拆盲盒,捞400斤海肠,日入万元

海肠韭菜馅水饺。图 / 视觉中国



捡钱


在烟台,未处理的海肠市价达100元一斤。这催生了一条海肠生意链,但现在,这条生意链正在经受考验。


海肠昂贵的价格,某种程度上,跟挖掘的费劲有很大关系。通常来说,专业的赶海人,能分辨出海肠在浅滩留下的细小气孔、掌握它们的逃跑路线,精准用铲子找到它们,但这个过程往往相当费劲——有时候,弯腰挖上大半天,坑都有脸盆大了,才能挖到一只海肠。


但现在,一切都有些反常,海肠们离开了原来的沙洞,它们成堆出现在海滩上、浅海里,直接拿网子抄,一下就能抄一网。


有人把它形容为“捡钱”。


为了参加这场“捡钱盛宴”,孙丽拼了一把。在烟台海边,捞海肠的人渐渐多起来,浪一个接着一个,雨靴里的脚冰凉,她都顾不上。2个小时后,她才回到岸边,“觉得脖子、胳膊、腿都不是自己的”。又大又胖的活海肠在袋子里蠕动,孙丽不敢细看,“回家让老公收拾就行”。过秤之后,孙丽才知道自己一个人捞上来230斤海肠。


好在收获对得起这份付出。“爆桶”(满桶)不算新鲜,专用的塑料箱子里,海肠多得冒尖、有的人干脆把农用三轮停在路边,铺上塑料布,现抓现卖。


最后,她给家里留了30斤包饺子,剩下200斤全部卖给了收肠的商贩,一晚就赚了4000元。


还在读大学的李永青也有相似的经历——一个半小时,她的战绩是30斤,按照50元一斤的市价计算,净赚1500元。


摄影师关山,也亲眼看着有人捞上来四百多斤海肠,辛苦一晚上,净赚一万,不是什么难事。等到他回到家,再把现场照片发到网上,网友告诉他,朋友带着专用渔网,下海捞上来超过1000斤海肠,得全家8个人出动才能搬动。关山找不到其他形容词,就觉得“太牛了”。


不过,由于海肠太多,价格正在直线下降。如今,在烟台海边,卖海肠的摊位明显多了起来。从前100元钱一斤,现在只要25元。一位卖海鲜的商家感叹,“海肠的价格被大风打下来了”。


在烟台赶海就像拆盲盒,捞400斤海肠,日入万元

烟台海边赶海的人群。图 / 视觉中国


热与冷


实际上,这并不是海鲜们第一次主动“上岸”。去年的11月,同样的8级西北风吹过,同样吹来了成千上万的海肠。只不过去年的海肠,远没能获得今年这样高的关注。


那时候,孙丽也没有缺席这场海肠盛宴,她穿着羽绒服、带上洗碗会用的加绒塑胶手套,同样捞了一大桶。


但在烟台,今年与往年,又有微妙的不同。


尽管今年海肠掀起了一股热浪,但这是短时的,更多的时候,孙丽还是只感受到烟台的“冷”。


提起烟台,最热闹的时候往往在夏天。其次就是十一长假,数百公里的海岸线塞满了游人。她做的就是游客们的生意。结婚之后,她选择在滨海广场附近经营民宿。往年一到节假日,从没有空房的时候。“哪怕临时提提价,大家也都能接受”。


孙丽豪爽的个性,让她和游客都能很快变成朋友。


头一回来烟台的长沙语文老师,被她做饭的手艺折服,作为回报,顺手指点了她弟弟的高考作文;哈尔滨大哥打算去佛山出差,先把老婆孩子送来烟台度假,机缘巧合找到孙丽这里。这位东北老铁在快手拥有几十万粉丝,虽然不敢下烟台的海,但非常认真地跟她讲解,民宿经营者应该如何在短视频浪潮里踏浪而行、好好挣钱。在他的鼓励下,孙丽才开始经营账号、偶尔更新视频。对方临去出差的前一晚,还送了孙丽一大袋东北大米,嘱咐她如果去哈尔滨一定要给他打电话,“咱这就算是家人了”。


但今年,孙丽的民宿头一次没有游客预订。生意冷下来,她心里急,只能一遍遍刷朋友圈,看身边的人在做什么。


摄影师关山也陷入焦虑。去年这个时候,他正在忙着接全国各地游客的约拍订单。蓬莱、长岛、养马岛、烟台山,到处都是人。黄金一般的7天,只要恰当安排拍摄地点,接满21单,关山就能挣六七千元。


但今年直到9月中旬都没有人约他,关山就知道这个长假凉了。儿子的学校规定7天内不能离开烟台市区。谈合作的客户,落地就被集中隔离7天。关山只能临时调整策略,接一些零散的婚宴拍摄订单,“一单1000元,已经是节日的价,平时也就给600元”。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几乎同时发现了朋友圈里的“海肠”。没有游客和顾客,赶海的热闹绝对不能错过。


作为摄影师,关山把自己在现场拍到的照片、无人机拍摄的视频素材打包卖给了当地的新闻机构,小赚了300元。“这是只有大事件才能卖出去的价钱,比9月份开海的素材还贵。”


在烟台赶海就像拆盲盒,捞400斤海肠,日入万元

专业捞海肠团队。图 / 烟台摄友陈飞



快乐不易


赶海实际上是一件辛苦事。


比如,整个人要待在沙滩上两个小时,海浪打过来,衣服、鞋子都会湿透,夏天的大太阳容易把人晒伤,秋冬海风一吹还要感冒。


但聊到这次经历的每个人,都觉得它很快乐。


开盲盒的刺激,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海边下一波会有什么被卷上岸。事实证明,除了卖钱和吃掉,人们更在意的是赶海本身。


今年,由于游客少、生意难做,孙丽有时候会感到压力,她同时也是一位母亲。但这样的压力,似乎在赶海的时候被释放了。


比起满足口腹之欲和赚钱,把蛏子、海肠装进桶里,才是孙丽最快乐的瞬间。在这个时刻,桶子里的东西全然属于她自己,“归属感和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现在她能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在海边待一个下午,“赶海是真的解压”。


她把赶海的快乐比做游戏。大家要带上自己的装备,通过不断学习技巧,当然有的时候会失败,但更多时候能获得可见的成果。


她总结过抓蛏子的技术要领,时机很重要。拿到当地潮汐表之后,准备好工具,在泥沙滩找到蛏子呼吸的气孔,再对准蛏子的气孔,把盐撒上去,3秒之后,蛏子为了逃离高盐度的环境,一下冒出头来。最考验技术的时刻就是现在,蛏子是“谨慎、逃跑速度极快”的动物,所以不能心急,要先等5-6秒时间,等“蛏子把身体抻得长长的”时候再提出来。


抓到之后,就轮到烹饪了。得给蛏子们一天的时间吐沙,“晚上用开水汆熟,沾上小醋一吃,鲜甜鲜甜”。


相同感受的,还有娌宁。生活对她来说有沉重的一面,她的爸爸还在住院。但在赶海时,她短暂地忘掉了这一切,“就是兴高采烈的”。


她是一个刚刚爱上赶海的人。为了拍视频,她跑到芝罘岛西岸,无意间,看见穿着红色棉服的阿姨正在挖蛏子,短短时间就抓满了半桶,娌宁好奇地问这问那,对方头也不抬,“因为我认识它”。蛏子冒头的瞬间,娌宁也惊呼出声。她还遇见了技术更高超的赶海者,在细铁丝上沾满盐,对准气孔、飞快戳进去,蛏子就这样被“吊”上来。


“啊,赶海真的是非常非常开心、非常非常满足的。”娌宁说。


还在读大学的李永青,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因为赶海视频登上热搜。由于疫情,今年的大学生活也有些不自在,但赶海,也在某种程度上调剂了她的生活。


也是在10月初,和室友吃饭回来的路上,她发现有两三个阿姨拿着白色的塑料桶往海边走。想到昨天夜里刷屏的海肠,她一下来了精神,拉着朋友去海边碰运气,“不知道今天能捡到什么”。


答案揭晓——24小时还没过去,西北风又把蝼蛄虾卷到莱山岸边。


在烟台赶海就像拆盲盒,捞400斤海肠,日入万元

大风过后,海滩上满是蝼蛄虾。图 / 网络


刚到岸边,她就看见沙滩上躺着一堆堆青色的蝼蛄虾。旁边的阿姨们告诉她,“这都是风刮上来的”。甚至连她捡虾的袋子都是大风刮上来的。李永青在沙滩上捡着大号的塑料袋,朋友则抄起一大张渔网。


10月中旬,正是蝼蛄虾肥的时候。隔着青色的壳,她能看见黄澄澄的虾膏。捡虾也得掌握技巧,上面被太阳晒死的不能要,得耐心往下翻、多找一些地方,才能抓到“又大又活”的。虾的壳又硬又凉,偶尔还会用钳子夹她几下。旁边的阿姨还急着打电话把这种快乐分享给老姐妹——“你们快来!这边好多虾!”


她心里暗暗得意,“那些好的、活的都被我们先挑走了”。


这个滨州女孩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蝼蛄虾,她决定拍个视频记录下来——视频发出24小时后,点赞量第一次超过6万。


那也是她头一次赶海,她捡了30斤蝼蛄虾。海水灌进鞋里的一瞬间,她的脚和心都凉了。为此,她心甘情愿地弄湿了自己价值1000多元的AJ鞋。


在那一天,她获得了久违的快乐。


在烟台赶海就像拆盲盒,捞400斤海肠,日入万元

图 / 抖音截图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