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青蛙养殖难题(原创:人工养殖青蛙——亲口讲述养殖青蛙这几年的经历)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原创:人工养殖青蛙——亲口讲述养殖青蛙这几年的经历

原创:人工养殖青蛙——亲口讲述养殖青蛙这几年的经历

原创:人工养殖青蛙——亲口讲述养殖青蛙这几年的经历

小徐的蛙要上市了,收获的季节,一年中特别重要的日子,小徐和他的几十个蛙工从早忙到晚。

600多万只蛙,平均体重0.8两,大点儿的1两。小徐说,再大就不好卖了。0.8两是标准线。这个时候肉质最好。

有人开车来买蛙,要最新鲜的。其实这里还有一件更珍贵的东西:稻谷。一排排沉甸甸的金黄色稻穗,颗粒饱满得仿佛稻米迫切地要脱出来。蛙一般40多元一公斤,这种普通稻谷的批发价,与蛙不相上下。

起初,小徐没料到买蛙的人大多都要买稻米。正因为有了这些蛙,稻米的价值才截然不同。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离城郊6公里外的赵家庄村,从公路边拐下去,有一溜平整的田地,300亩,蛙声阵阵。小徐第一次在这里大规模养殖黑斑蛙。蛙田边有临时搭建的办公室、搅拌机和各种工具。

卖蛙前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要先做。8月22日,天气酷热,男女蛙工在田间捉蛙。他们把蛙赶进一个笼子——小徐称为地笼,又把一些挑拣出来。留在笼里的蛙个头大点,看起来强壮些,是不卖的,做来年的种蛙。他们通过蛙的气囊判断雌雄,一共选80万只,雄雌各40万只。这并不容易。种蛙须优待,被转移到稻田的其它池子,分开喂养。

稻田被分割成4个乒乓球桌那么大的长条池子。池子四周留出约40厘米的空地,这是蛙进食或玩耍的地方;中间为水田,栽种一排排水稻。池子四周立有约50厘米高的薄膜,上端用一根棍子把膜卷成半弧形。“这是为了防止蛙跳出来。”小徐说,即使这样,每天还是有上千只蛙跳出自己的地盘,跑到沟里或其他地方。晚上,蛙工们打着手电筒在稻田四周的沟沟渠渠捉拿这些逃跑者,经常忙到凌晨。今年5月中旬,宿迁日报记者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这些蛙仅成人大指拇指甲那么大,但依然能跳出池子,“现在,它们跳得更高、更远了。”小徐说。

整个稻田的上部还用细细的网全部遮住,“防范鸟类来叼蛙。”小徐说。

小徐养的蛙,都是黑斑蛙,宿迁唯一被批准可以养殖的青蛙品种。

不能把所有的蛙卖光,其中一部分得留在明年,保证2至8月都有新鲜的蛙吃。黑斑蛙长到两岁,肉就不好了,吃起来也不香。”小徐说,种蛙也不能超过三年,在另外的池子养到10月,再转移到其他地方准备冬眠。

2

小张,江苏省宿迁市农庙镇人,,斯斯文文,说话细声细语。他不是宿迁第一个养蛙的,却是第一个取得合法手续经营蛙的人,手头有两证:《江苏省重点保护和国家保护的“三有“陆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宿迁市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经营许可证》。你如果下次到哪家店吃蛙,可以先问问有没有这样的证。

小徐的养蛙路像一段漫长的科学探险,坡坡坎坎。

踏入社会,学费不便宜,学习一个星期加上蛙苗花去12500元。2012年,他开始在老家养蛙。最初用蚯蚓和虫子喂养,“青蛙只吃活的蚯蚓和虫,对死了的碰都不碰。”小徐痛苦、无奈,哪有那么多活蹦乱跳的蚯蚓和虫,成本太高了,“亏,每年都亏。”到2013年,小徐差不多已亏了100多万元。

但吃蛙的人越来越多,张孝君不愿放弃。

能否把蚯蚓和虫制作成饲料,再用饲料来喂蛙?然而,无论他用什么办法,蛙就是不吃,反而因饥饿相互撕咬,死的死伤的伤,就是不碰眼前的饲料。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徐发现把饲料混湿一下,蛙居然动嘴了,这是一个喜讯。

青蛙虽是两栖动物,但进食方式却很单一:只吃在动的东西。饲料撒在水面,沉入水底,吃不到;撒在喂食的板子上,饲料是静止的,蛙也不吃。

如何让饲料动起来?小徐发明了一种振动器——每个池子用电线接上几个核桃般大小的振动器。投完饲料,打开振动器,蛙看到轻微震动的饲料,能勉强吃上两口。

要蛙养成主动吃食的习惯没那么容易,“还要经过长达20天的进食训练。”张孝君说,每天按时投食,按时开启振动器,这一流程非常重要,是保证蛙正常生长的关键。现在驯养的青蛙,经过长期的驯养,全部都会自动进食了,解决了青蛙进食的问题。

三个月前,一只蛙每天吃20颗饲料,现在是40颗,早晚投食各一次。吃这么少,青蛙的生长速度不会快。

3

蛙不是那么好伺候的,解决了老问题,新问题又来了——疾病。小徐发现,每亩水域产量若低于1000公斤,就没利润。而疾病会直接拉低产量。

小徐说,稍不注意,蝌蚪就是个病恹恹。最常见、也最危险的是红头,头出血,“在4月梅雨季节,头一出血,就没法治了。”这一关特别重要,直接关系蝌蚪的成活率。

其次是气泡病,病因在于暴雨在水中产生气泡,蝌蚪误吞气泡,“一般不严重,雨后一出太阳晒晒就好了。”

蝌蚪生命力脆弱,有的病现在也没搞清楚,几只蝌蚪生病,可能导致一个池子上万只生病,损失巨大。

蛙常见三种病:脑膜炎、歪头病和肠炎,没一种好治。很多动物都有脑膜炎、肠炎,但歪头病是蛙独有,“头一旦歪起,就难以扭转过来,无法正常跳跃,就会打转转,最后淹死在水中。”小徐说。

没有专门药品,没有治疗方法,这些疾病像天灾一样。张孝君面临着这个重大技术难题,甚至是科学难题。他请教了农业科学家,专门跑去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市林业局、市农科院、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多家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学习,最后决定采取中药预防法:在饲料中添加少量黄连、黄芪等中草药。这个看似无奈的土办法,却是了不起的创举。

小徐差不多掌握了完整的养殖技术。2018年元月,经市水产总站评估,市农委批准,他的黑斑蛙养殖技术顺利申报农业部2018年新型农民创业创新成果项目

来自宿迁周边和全国各地的养殖户纷纷加盟,还有一些创业者找张孝君学技术。32岁的张先生来自广西,他在赵家庄村的基地学习了10天,与小徐当年不同的是,他不用缴一分钱学费。他说,最难的是场地建设和蝌蚪期的饲养,现在掌握了基本技术,“明年在广西开始养蛙。”

4

蛙杀6成,也就是说,1两的蛙,有6钱可吃的。

小徐不仅养蛙,也开餐馆卖蛙,一条龙。他做的泡椒蛙、卤青蛙、椒盐蛙很有风味。

8月,有些人带着孩子到小徐的蛙田钓蛙。这差不多是乡村旅游的萌芽或者一部分。

蛙田里绝没有一只虫子可以在600多万只蛙的捕捉中存活下来。水稻不需任何农药,不用施肥,蛙是杀虫高手,粪便也足以让水稻丰收。这是最环保的水稻。小徐说:“大部分水稻早已预订。”

稻田蛙不止蛙赚钱,水稻更赚钱。

一个新世界,正等待着这位养蛙青年。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