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鹤壁有麻雀养殖基地(鹤壁七旬老汉历时六年自建四层“茅草楼”)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走,进入茅草楼”逛一逛

鹤壁七旬老汉历时六年自建四层“茅草楼”鹤壁七旬老汉历时六年自建四层“茅草楼”鹤壁七旬老汉历时六年自建四层“茅草楼”鹤壁七旬老汉历时六年自建四层“茅草楼”

小楼的三层建有几座凉亭 晨报记者 张志嵩 摄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我们社区的张守一老人自己建造了一座砖木结构的4层小楼,村民都说那座小楼是个稀罕景儿,大家没事儿就去参观。”8月7日,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侯小屯社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70多岁的张守一是社区里的能人,他独自建造的小楼已成为村中一景。8月7日下午,记者参观了张守一的小楼,听他讲述独自建楼的故事。

小楼成村中一景

这座砖木结构的小楼被竹林环绕,外墙布满了爬山虎、山茶花等植物,与周围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子相比显得别具一格。绿意盎然是这座小楼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楼里特别凉快,根本不用装空调。”张守一边说边带记者参观起小楼来。刚进入小楼,记者就被两侧的鱼池吸引了,只见整个鱼池都是用石头砌成的,石头上还缠绕着不少绿色植物,让人有种置身大自然的感觉。

顺着宽不到1米的楼梯来到二楼,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七八个房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4个方向都有窄窄的楼梯,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座迷宫。记者一不小心走错了房间,想寻找张守一时,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三楼是最宽敞明亮的楼层了,因为这里有几座凉亭。四楼则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两坡顶式的风格。

纵观整座小楼,木材和石头是主要建筑材料,虽算不上精致美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风格和传统的施工工艺体现了建造者独具匠心。

“现在很少见到这样风格的房子了,我们没事儿就来看看。”该社区居民晋女士告诉记者。

建造小楼是为寻找儿时记忆

“这座小楼是张叔一个人建起来的,连架房梁这么大的工程都是他自己干的。”晋女士对张守一很敬佩。

“我想寻找儿时的记忆,才想到建这座楼。”张守一说,他儿时家境富裕,家中有好几座这样的小楼。2006年,家里盖了新房,他便想着在老房子的旧址上建一座儿时记忆中的小楼。

虽然张守一年轻时做过木工活儿,但有些技术难题还是让他挠头。为了解决难题,他没事儿就外出寻找砖木结构的建筑观察。“我去过北京5次,参观故宫等建筑,回来再根据我家的地形进行设计。”张守一说,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建起小楼,所以再难也不会请别人帮忙。

记者发现小楼的房梁特别粗,张守一是如何架上去的呢?张守一告诉记者,他采用的是最笨的办法:先将房梁搁在墙的底部,然后把墙一点儿一点儿垒高。靠这样的方法,张守一靠着肩挑手提历时6年才建成了这座小楼。

“建楼的石头都是张叔从河里捡来的,那时候天一亮,他就骑着三轮车出去拉石头。盖房子那几年,他的手脚经常被砸伤。”该社区居民王先生对记者说,张守一为建楼吃了不少苦。

小楼建成的那一天,张守一凭着儿时的记忆,亲手写了一块“张家大院”的匾额挂在小楼上。“看着那块牌匾,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张守一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看书、写字是他的爱好

“苦修妙术度春秋,不贪红尘金玉楼。”张守一写的一副对联,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记者看见,张守一的小楼上建有清风亭”“自居堂”等几座凉亭,“清风亭”是他读书、练字的地方。

“后来家里变穷了,我就没有再上学。”张守一说,只上了5年学是他最大的遗憾,辍学后,看书就成了他的爱好。有一次,张守一去淇县云梦山旅游时看中了一本《三十六计》,他把路费用来买书了,只能从云梦山步行回家,“走了一夜,天亮了才到家,不过看着那本书,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张守一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其中就有关于建筑学的知识,这让他盖起的小楼很坚固。

“我打算再建一座‘圣人堂’,里面挂上孔子的画像,让附近的小孩儿来读《论语》、懂圣人。”提起接下来的打算,张守一干劲十足。

总值班:李宏庆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