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秫秸花养殖(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出使契丹,这些诗歌反映了他的所见所感)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赵润田

宋代有多少诗人到过辽南京、金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地面?细说起来真不少,有些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大诗人。他们大多是朝廷派出的使臣,北宋时是从开封来,南宋时是从杭州来,肩负南北沟通的重任,渡过琉璃河,踏过卢沟桥,进入幽燕大地,甚至更远的北方游牧地区。一路旧山河,满眼异乡俗。马蹄嗒嗒,敲响在山间田畴,也震颤在他们心头,化作诗魂,留下一段印记着那一文化融合时期的特殊史诗。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出使契丹,这些诗歌反映了他的所见所感

彩绘贴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 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契丹歌舞尽入诗

一脸严肃的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去契丹出使,见那些擎鹰逐兽、喧哗震天的北国君臣是个什么样子?这个满腹经纶、一门心思想要扭转朝廷库银短缺的经济学家,整天价眉头紧锁、目光如炬、跟满朝文武戗着来的“拗相公”心里会不会别扭?

其实不然,“拗相公”也有不拗的时候,你看他出使契丹路上写的这首《出塞》: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濛濛吹湿汉衣冠。

这是在北方初春的涿州旷野上,辽宋众臣席地而坐,一边饮酒一边观看舞蹈,天为勾栏,地为瓦肆,俨然露天剧场,濛濛细雨中,满满的异族情调,辽国招待得不错么!诗人把舞者称为“小契丹”,看来那都是些动作机敏、生动活泼的年轻人,让正襟危坐的王安石一干人等也心生欢喜。

澶渊之盟以后百年间,辽宋如走亲戚般互派使者,前后有1600多位大臣担当此任,宋臣每年穿梭来往于宋辽之间,留诗几百首,常常是诉说路途之艰、北地之荒、饮食之膻以及双方交往,语涉歌舞者却不多,然而“拗相公”却让后人感受到快乐的“春风小契丹”。谁说王大丞相总是一脸严肃、不苟言笑?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出使契丹,这些诗歌反映了他的所见所感

王安石

王安石改革是得罪了很多人的,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有一些人不依不饶地传播那些诟病他的流言,甚至在他的面容上做文章。王安石长得黑,有人就说他整年不洗脸,积垢如斯。王安石的家人给他准备下皂荚,大官人改造了《论语》中的一句话,答以:“天生黑于予,皂荚其如予何?”倒是让后世感觉王丞相不但很有肚量,而且不乏幽默。当初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宋国时,大司马桓魋带人赶来要杀孔子,孔子率徒一路逃跑,口中念叨着“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王安石化用这句话来解嘲,让人无话可说。

宋人笔记中颇多此类记载,也让我们看到王安石乐观的另一面。所以,在诸多宋人使北诗里,难得有他留下记录契丹歌舞场面的作品。

除王安石之外,再次写到契丹歌舞的是一百年以后南宋大诗人姜夔,这位精通曲律的布衣天才写过一首在所有描绘契丹习俗的诗词中最为神采飞扬的作品,尽道契丹歌舞之美,这就是著名的《契丹歌》: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

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一春浪宕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

皂旗低昂围渐急,惊作羊解凌空飞。

海东健鹘健如许,韝上风生看一举。

万里追奔未可知,划见纷纷落毛羽。

平章俊味天下无,年年海上驱群胡。

一鹅先得金百两,天使走送贤王庐。

天鹅之飞铁为翼,射生小儿空看得。

腹中惊怪有新姜,元是江南经宿食。

他来过契丹么?没有,但他竟然把契丹情形描绘得如在眼前。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人大举南侵,金人部队中有不少原属契丹、伪齐的人马,南宋立稳脚跟后,施行从这些并非金人原有势力中招募叛军的政策,著名南宋将领张浚、岳飞、韩世忠的部队中多含这些被称为“归正”的人员。一些民间武装也有不少南归 进入宋军者,辛弃疾便是其中的卓越代表。来自北方的归正人经历过多年战争,往往战斗力极强,金国骠卫大将军萧鹧巴即为其中一人,因其曾做过忠州团练使,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吧,负责一方军事,所以称为总管。萧总管在杭州与姜夔相识,两人对酒神侃,这位萧总管见多识广,让生长于烟雨江南的姜夔大开眼界,激动之下将聊天所得幻化为这首生龙活虎的诗作。在他笔下,契丹人生龙活虎,畅意生活,他们弹琴高歌,男女相嬉,完全是一派快意人生的劲头。那里的人矫健雄强,千骑围猎,万里追奔,弯弓射天鹅。这不能不让自幼生长于江淮水乡的姜夔心向往之。

在这首诗里,尤其有趣的是姜夔对契丹人物的描写:“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人赶着车马,孩童跳舞跟从,男人们弹着琵琶,与女人们相谑相乐。

姜夔是否现场领略过契丹歌舞的动人魅力?这没有文字记载,但作为一位生性活泼的大音律家、大词人,他应该是有机会见识到的。姜夔其人雅好音乐,是史上著名的音律学家,《白石道人歌曲》中有他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南宋乐谱资料,因此,他比常人应该更能体会契丹音乐舞蹈的真谛。

契丹人没有那些繁文缛节的礼教束缚,所以歌舞历来流行,而且渡河越土,传到宋朝臣民那里。南宋另一大诗人范成大有一首《鹧鸪天》写道:

“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嫋嫋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那是在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离开广西桂林往成都赴任知府的时候,众多旧部相送,范成大心里怪不是滋味的:请不要再跳契丹舞了吧,离别之际,大伙儿依依不舍,心里都挺难受的!但看来舞是肯定跳了的,契丹舞蹈能来到大宋西南腹地广西,可见南北交流之深。而它竟能进入到官宦交际生活中,足见其艺术技能和感染力绝非平庸。

从现存辽墓考古发现中的壁画中也可以看到,歌舞是契丹上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狩猎、饮筵等共同构成辽代壁画的描绘主题。契丹歌舞分为“大乐”和“散乐”,大乐为宫廷歌舞,接受了汉唐宫廷歌舞的格调,散乐为民间歌舞,形式比较庞杂,包括百戏、俳优、马戏等多种内容。应该说,散乐更加活泼,轻松宜人,范成大词中所说“银貂小契丹”,大概就是这样的散乐。

其实,到姜夔、范成大的时代,辽已被金人灭掉,但契丹乐舞却还活跃在南宋。国可以灭,艺不可废,文化仍在远方流传,这恐怕是辽金都始料未及的。

近年考古发现的契丹壁画、辽塔建筑石雕中以及琴谱等,多有与乐器舞蹈有关,其中箜篌、古琴、唢呐、胡琴等乐器都有表现,甚至还有作为冥器的古琴实物。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2号墓壁画《颂经图》再现了杨贵妃仙姿真容,她在琴台前抚琴,一袭唐代装束,身后站有侍女捧盆举扇,全图色彩极为浓丽,一派大唐神貌。自契丹崛起时起,大唐一直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与宋交好后,南北文化更为频繁,宋乐到达大辽、辽舞到达大宋,契丹与汉族一直在互抄作业,这是真实发生的。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出使契丹,这些诗歌反映了他的所见所感

河北省宣化市下八里辽墓壁画散乐歌舞图

驿道之上亦忧国

北南两宋有些使北诗失传了,流传下来也只有诗人以专辑进行过整理和传播的很少部分,王安石属于后者。我们从他的《伴使北朝人使诗序》中可以得知,他是专门汇集了自己使北时所作诗歌的:“某被敕送北客至塞上,语言之不通,而与之并辔十又八日,亦默无所用吾意。时窃咏歌,以娱愁思当笑语。鞍马之劳,其言有不足取者,然比诸戏谑之善,尚宜为君子所取。故悉录以归,示诸亲友。”

王安石存心收集了自己的使北诗,计26首。他曾三次接受使北任务,有两次作为正使,一次作为伴送使,所谓伴送使是契丹来宋使臣回国时宋廷派出护送来使出国境的官员。王安石这些使北诗就是他作为伴送使的时候写作的,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进入辽境,途经澶州、陈桥、馆陶、河间、涿州和白沟等地,每到一处,都有自己的观察和体悟。

白沟总是让使北宋臣忍不住动笔的地方,这个离宋赴辽的边境第一驿站在王安石笔下是这样的景象: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宋辽以白沟为界,这里既是第一座驿站所在地,又是双方进行贸易的榷场(集市),然而也是特别容易引起冲突的军事敏感地带。澶渊之盟以后,在白沟榷场,北方的马匹牛羊、山货野味,中原以及南方的丝绸布匹、茶叶粮食、铁器农具等等,在这里进行贸易,北宋每年可获40万两白银收入,军队所需马匹也主要从这里购得。白沟河西起拒马河,东抵天津入海,沿途经过许多水洼潦淀,北宋有意扩大了雄州、河间一带的水域,构筑“水长城”作为防御措施,对三县之地进行淀泊改造,以雄州为代表的三县之地成为了北宋国防重地。宋廷还特地成立高阳关路,专门管辖这片区域,统筹部署北边国防。杨延昭就曾长期在这一代驻防,包拯也出任过高阳关路都部署。宋代河北一带水源充沛,太行山脉涵养的水系一路东来,拒马河、琉璃河、大清河及各条支流形成密网,今人熟知的白洋淀范围也比今天大很多。北宋将雄州(今雄安)、莫州(今任丘)、瀛州(今河间)这一线连成一片可以阻碍契丹南下的水域屏障。此外,还大量种植榆柳,成为“林长城”,以茂密树林阻挡契丹骑兵,使其行进速度受阻。但这仍难以全面阻挡契丹零星人马南来狩猎,这也就是王安石诗中所说“蕃马常来射狐兔”。这种小股狩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叨扰,但难称军事行动,故而“汉兵不道传烽燧”。

王安石作为朝廷重臣,警惕性很高,所以在诗的末尾感慨当下已没有战国时李牧、廉颇那样的名将,眼看着尽是管理松懈的队伍。所谓“棘门灞上”用的是汉文帝典故,匈奴有来犯意图,汉以棘门、灞上和细柳为三支拱卫长安屏障,文帝亲往考察巡视,发现只有周亚夫的细柳营管理严格,皇帝亲临营门,没有将军命令都不可入营,营内秩序谨严,全员武备状态,其他二营却都稀松平常,文帝夸赞周亚夫:“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灞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王安石另一首《飞雁》诗也表达了这种家国之思:

雁飞冥冥时下泊,稻粱虽少江湖乐。

人生何必慕轻肥,辛苦将身到沙漠。

汉时苏武与张骞,万里生还值偶然。

丈夫许国当如此,男子辞亲亦可怜。

北方的大雁迁徙时大多在黄昏或夜晚,途中选择湖泊等水域进行休息打食,即“时时飞落湖泊”,寻觅鱼虾水草等吃食补充体力。可吃之物虽不丰腴,然而江湖自在,这就够了!由雁及人,他想到了我们今天称之为“价值观”的东西,人生追求问题。苏武、张骞固然建功立业了,但“万里生还”是很偶然的,那样的功业追求大概率的结果往往是客死他乡。不过,人生一世,“丈夫许国当如此”,鸿鹄之志是应该有的,尽管会付出亲情代价。

王安石总能写到别人不到处,譬如写虎,他的一首《阴山画虎图》几乎是各家使北诗中唯一以猎虎为题材的诗:阴山健儿鞭鞚急,走势能追北风及。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回旗倒戟四边动,抽矢当前放蹄入。爪牙蹭蹬不得施,碛上流丹看来湿。胡天朔漠杀气高,烟云万里埋弓刀。穹庐无工可貌此,汉使自解丹青包。堂上绢素开欲裂,一见犹能动毛发。低徊使我思古人,此地抟兵走戎羯。禽逃兽遁亦萧然,岂若封疆今晏眠。契丹弋猎汉耕作,飞将自老南山边,还能射虎随少年?

前半首写勇士射杀老虎的过程,气氛紧张,步骤紧凑,先后两箭令猛虎毙命。猛虎死了,谁来画下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北方勇士擅长拼杀,而丹青妙手要靠汉族画家了,于是,“汉使自解丹青包”,打开颜料盒展示才艺。诗进入下半首,一幅虎图画好了,活灵活现,动人心魄,然而笔锋一转,王安石又说回世间,想起当年古人驱逐匈奴,禽逃兽遁,满目萧然,但比之如今“契丹弋猎汉耕作”,万里平安无战事,哪个更好呢?其实这也不好一言以蔽之,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终老南山,已不能奋身射虎,到底是可喜还是可忧呢?

诗人没有给出答案,但他的忧虑不能说没有。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出使契丹,这些诗歌反映了他的所见所感

赤峰市翁牛特旗乌兰板村辽墓壁画狩猎图

使北亦有轻松时

王安石此行作得最有艺术性、同时也最轻松的是《春风》: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此诗的有趣处在于首联和尾联相呼应,诗人走马燕北,丝毫不觉得是在契丹领地,过眼山川都如同自家疆土,只是四下一望,不见家乡临川到处都有的辛夷树,才想起那还是去年在家乡时的景象。辛夷又名紫玉兰、望春花,早春开放,炽烈如火,旧时北方不多见。诗人看到沿途春天气息,不觉思念起家乡辛夷花发的胜景。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两催新绿稍归田。”这两联是被人称道的名句,意境开阔而又色彩清新,王安石确为诗词高手。

王安石在使北路上有一首《道逢文通北使归》,是写给另一队出使辽国的带队人文通的: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

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

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

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文通即沈括的侄子沈遘,时任尚书礼部郎中,后来还做过开封知府、龙图阁直学士。两队人马中途相遇,但按宋朝规矩,不同的出使人员相逢道中是不能停下交流的,所以只能人不下马稍微聊上几句,虽然只是简单说几句“京都近消息”,也必是心无芥蒂的朋友间方可。

贝州在今河北邢台市清河县,两队人们一支南归,一支北往。首联肯定是诗人描绘的沈文通行色,完成使北而回朝复命,当然是“笑语春风”了。整首诗一片轻松愉悦,王安石尽管慕羡沈文通轻松南归,自己还须继续北上,却为这场意外相逢而兴奋,写下这首情调欢快的作品。“愁苦之言易好,欢愉之辞难工”,写出这样既轻松而又不浮泛的作品,需要极强的功力。

王安石有一首《北客置酒》写使北受到契丹招待时的景象,让我们体会一千年前北方民族比较高级的饮食场面和肴品,当然,那也是主宾都非常快意的:

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韝稻饭随粱饘。

引刀取肉割啖客,银盘擘臑槁与鲜。

殷勤劝侑邀一饱,卷牲归馆觞更传。

山蔬野果杂饴蜜,獾脯豕腊如炰煎。

酒酣众史稍欲起,小胡捽耳争留连。

为胡止饮且少安,一杯相属非偶然。

王安石作为送伴使是要把辽使送过界河白沟抵达辽境的,所以,即便过河之后,契丹使臣到了自己领地,相对北宋而言,仍是客人,因此此诗的题目中称其为“北客”。但这场筵席显然是契丹风格的,“紫衣”就是对方的公服,能穿紫色衣服的必是官员,“巾韝”是套在胳膊上的皮件,用以方便射箭,我们在描绘古代武将的画中常能看到。即使是筵席上也佩戴着皮套袖,这一细节透露着契丹尚武的习俗。摆上来的有白米饭,有高粱粥,接下去是当面持刀割肉,银盘上放置“擘臑”,其实就是酱肘子,大概是有切成薄片的凉肉,有冒着热气的熟肉。契丹官员正在殷勤劝酒,忽然有人牵着牲口回来了,于是大家都有份,人多热闹,又一轮劝酒热潮升温。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出使契丹,这些诗歌反映了他的所见所感

赤峰巴林左旗辽墓壁画摆宴图(可见馒头、包子、饺子等多种面食)

看看眼前又上了些啥吃食呢:“山蔬野果杂饴蜜,獾脯豕腊如炰煎。”契丹人历来喜欢水果,他们的疆土与西域接壤,从波斯、中亚地区引进了不少水果品种。近年发现赤峰市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壁画中贵族的生活图景里绘有西瓜、桃子、石榴等水果。京西门头沟斋堂乡发现的一座辽代古墓壁画中,也有侍女双手托盘,盘内盛有石榴、桃、西瓜等时令鲜瓜果呈给主人的情景。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出使契丹,这些诗歌反映了他的所见所感

赤峰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契丹人喜欢种植果树,史载:“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年)驻跸南京(今北京),幸内果园宴,京民聚现。”契丹皇家果园里有枣、栗、桃、杏、梨、西瓜等,非常丰富。这至少说明,北京地区种植、食用这些果品尤其是西瓜,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更堪玩味的是“京民聚现”,君主逛果园,百姓也来凑热闹,可谓“万民同乐”。契丹虽有汉化倾向,有选择地接受儒家礼仪一套东西,但毕竟保持了游牧狩猎民族的萧散随意气派。据考,契丹御果园就在今天的菜户营以南,历史上丰台多河汊水潦,适宜花果蔬菜种植,明清时人们在冬天还用挖地窖为“火室”、上覆秫秸以保暖的方法,生产“洞子菜”。民国时期,这里的花农肩挑车载到城里崇文门外花市、宣武门外斜街去卖花,这一带现在仍为北京花卉养殖、展示和售卖的最大集散地。这种传统可谓其来有自。

契丹西接中亚,东抵渤海,北踞山林,南拥燕云,物产极其丰富,不可以蛮夷荒凉之地视之。使用蜜饯、乳酪、冰冻等地方特色的方法加工果品等食物,成为果脯、冻梨等耐存食品,一直传到今天。另外,从辽墓壁画可以看到,那时契丹已经使用火锅。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出使契丹,这些诗歌反映了他的所见所感

木版画侍宴图。赤峰市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王安石此诗中还提到一个词:炰,这是一种用泥把带皮的肉包裹起来放在火上烤熟的肉食加工方法,我们今天的“叫花子鸡”用的就是这法子。那么,王大官人在契丹吃了烧烤是可以断定的,干鲜水果、蜜饯果脯、猪肘腊肉,如此等等,北国特色饮食尽可以让远来的北宋使团大快朵颐了。(作者:赵润田;责编:孙小宁)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