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陇川县德宏水牛养殖(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图文:董有湘

秋风起,稻谷黄,傣家逛。稻谷熟透了,“掼谷子去了喽”。

十月的德宏,遍地金黄色。走进金色的原野,映入眼帘的满满都是丰收景象,辛勤耕耘的农民脸庞流露着喜悦的笑容,稻田里机声隆隆,联合收割机行进在金色稻海中,手扶拖拉机满载着堆得小山似的稻谷,行驶在蜿蜒狭窄的田间小路上;宽敞的公路边晒满金色饱满的稻谷。现代化的秋收速度,仿佛就像秋天的过山雨,匆匆而来,转瞬即逝。怀着对传统手工打谷的无限思念,我奔走于德宏山区农村,寻找农村古朴笨拙的传统打谷记忆。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德宏的秋天是丰收、快乐、幸福的秋天,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季节:捏饭团、挖黄蟮、捉泥鳅、逮蚂蚱、捕秧鸡﹍﹍也许一把月亮似的镰刀、一个笨重的“掼斗”,都能让人们感受到来自家乡乡野的温情。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深深眷恋着那些逐渐消逝的手工割谷打谷记忆。走进江东、户撒、勐竜、支那等山区坝子,不经意间看到手工割谷打谷的画面,仿佛看到久离的亲人,急忙用镜头、用笔墨记录下了不一样的秋收场景。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追溯中国种植稻谷已有七千多年历史,无论时代更替,手工割谷打谷一直延用至今。“掼斗”是手工打谷最常用的工具,呈四方形(也有圆形),用厚约5厘米的四块木板,采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桶高约80厘米,上口宽底部窄,上大下小呈斗状,四角上方各留一个20厘米左右的榫头,好像长出的四只耳朵,作为搬动的把手。秋收时节,人们把掼斗搬进稻田,妇女弯腰割谷、拢谷,男人掼谷、运谷。早晨太阳刚刚露脸,主人高声喊“掼谷子去了喽”!事先约好相帮的人走出家门,拉着家常议着家事牵着水牛向稻田走去。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掼谷讲究手法,双手握紧谷杆,高高举过头顶,用力往掼斗砸下去,金黄的稻粒簌簌滚落到“掼斗”底,“乒乓砰砰”声音响彻稻田上空,这样反复几次,直到谷粒脱离干净为止。当掼斗里的谷粒沉积到一定数量后,便用撮箕将其撮起倒入塑料袋。当需要移动掼斗时,两个人握住前边的两只“耳朵”拉,后面的人用力推,就把掼斗移动到需要放置的地方。每年打完谷子后,要把“掼斗”洗干净,晾晒干,如果“掼斗”有缝隙,须修补好,以免来年打谷子时漏谷粒。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傣族群众善长竹编,在梁河勐养、勐竜一带,傣族群众常用的“掼斗”,多数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的、水桶形状的圆形“掼斗”,这种掼斗重量轻,便于搬动。如果是山坡梯田,打好的谷子要用头背肩扛,把一袋袋稻谷搬运到公路边,再用拖拉机动回家里。这种古朴的画面,在山区农村能经常看到。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在众多坝子里,联合收割机替代了手工割谷打谷,节余时间用于其它生产。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陇川户撒坝子,稻田平整,利于机械收割。然而阿昌族人家多数选择用镰刀割谷,掼斗打谷方式。一问才知其中奥秘:户撒阿昌族善养水牛,冬春枯草季都用稻草喂牛,用镰刀割谷,掼斗打谷,便于收集稻草,他们把稻草捆扎好,立在稻田上晒干,然后用人挑、马驮运回家里。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嗯,还有一个原因,户撒坝子种植小春作物和冬季烤烟,收割机割谷留下的谷茬高,稻草遍地撒,犁耙田不方便。一位阿昌族大哥说:“用镰刀割谷掼斗打谷,这是先辈留传下来的习惯。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许多地方,农民随手烧稻草,火烟弥漫,污染空气,烧稻草习惯不好。”难怪,走进秋天里的户撒坝子,天空蔚蓝,河水潺潺,空气清新,这是阿昌子民遵守传统耕种方式,保护着一方净土,看似跟不上时代步伐,如果换一种眼光,这是讲究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就是中国几千年传承的美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如果顺着槟榔江往上走,行至大娘山脚下支那坝子,那里的秋收打谷方式更加古朴,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山区老家打谷场面。早晨,大雾笼罩着坝子,村民牵着水牛向稻田走去。村民头戴篾帽,腰挎扁帕,沐浴着露水下田割谷。太阳透过竹林照耀在稻田上,露水袅袅升腾,稻田的水气慢慢晒干。村民用三轮摩托拉来几捆撒垫(用竹篾编织而成,用于晒东西),铺在平整的稻田上,用手把稻谷抱拢,铺展在撒垫上,举起一柄弯钩打谷。这种打谷工具有两形状:用木料削成水牛角状,中间镶一根手把;另一种直接用一根竹条,用火烘烤后捂弯,形成弯钩状。一边打一边翻动,几分钟就脱净一抱谷子。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如果场地宽撒垫多,边打边翻晒,到了下午四五点钟,乘着起风,用火掀扬谷子。“火掀”用一根木料制成,把一端刨成宽大的“沟槽状”,一端刨成手柄。扬谷时,逆风把谷子抛向空中,让风把谷灰细屑吹走。如果场地狭窄,不便用“火掀”扬谷,村民也有独特办法,一人用箩筐从高空慢慢倒谷,一人用编织的“竹扇”煽风。手工传统打谷十分依赖天气,如果天空阴沉下来,为避免晒干的稻谷被雨水淋湿,村民们争分夺秒把稻谷聚拢,堆成圆锥似的谷堆,等待天晴后再脱粒。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看着农民脸庞挂满晶莹汗珠,衣服湿透,忙碌的身影,我仿佛看到这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金”,“粒粒皆辛苦,汗滴禾下土”的画面?这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诠释!这是一副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乡村风情图画,心里别说有多么高兴!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走遍德宏山山水水,记忆中的堆谷堆、打谷机打谷、牵水牛踩谷的画面,永远从我们的视线消失了。能够留传下来的传统打谷,也逐渐萎缩,难免哪天会突然消失了。那是一种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消失,那是一种无可估量的损失。唯愿用这组画面,唤醒人们重视对传统打谷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美!在德宏遇见古朴的传统打谷……

(内容来自掌上德宏)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