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泥鳅养殖可行性报告(立足特色产业“蹚”出脱贫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脱贫致富,产业是根本。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双辽市东明镇依托泥鳅繁育、养殖产业园区、果产业园区等项目,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打好政策“组合拳”,发展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小秸秆漂洋过海助脱贫

东明镇盛产水稻,刘兴华是盘山村村民,也是这个项目的承包人,负责日常运营。他以前做过草场生意,有出口资质。盘山村第一书记于建平找到他,商量着能不能把項目再做起來,通过几个人到大连考察发现,贸易商的收购意愿很高。

这样所有优势都已具备,于建平和东明镇的干部把项目设想做成方案,向市里提交了可研报告,立即得到了批准。从2019年5月起到12月末,共用8个月的时间,建成了盘山村年产5000吨草砖扶贫项目。总投资181.88万元。项目为村集体产业,建成后整体承包给村民刘兴华,租金按投入扶贫资金的10%提取,每年为村里带来18.188万元的收入,租金收入一部分作为村集体积累,用于村小型基础设施,小公益项目投入;一部分用于村全体贫困人口分红,平均每人分红700—1000元。

“我们利用这18万的租金,为村里设置了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给他们开工资。”于建平说,残疾、重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能得到分红,秸秆加工彻底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

草场虽小,但每一包稻草砖都有标签,“我们的每一批稻草都经得起各种检疫标准,受到日本客户的青睐。”刘兴华信心满满地说。草场扶贫项目,不仅帮助盘山村消耗掉大部分秸秆,还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下一步,政府按照计划,把产量做大些,扩大收购范围,把更多的秸秆卖到日本,让村民的生活更富裕。

藤椅编织激活脱贫动力

早上7点,藤椅编织合作社就热闹起来,工人们已经开始拿料、编织,这里出产的藤椅被运回河北后,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据悉,成立于2016年的藤椅编织合作社,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主要从河北省运来藤椅的半成品,然后发放到合作社成员手中,编成之后在全部收回送往厂家。该项目由市残联协调组织发起,与河北厂家签订供货协议,带料加工,农户每加工1把藤椅赚手工费15元,该项目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年均编织藤椅5000把左右,参加手工编织的农民已达200余人。

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双辽市妇联以及东明镇领导、镇妇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目前有专业的藤椅培训师傅4名,自2018年4月起,累计组织培训藤椅编织课30余期,其中为双辽市内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培训6期,每期30人左右。

在合作社从事藤椅编织的建档立卡员工有23人,每人每年增收在3600元左右。预计2020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3人将全部脱贫。除了23户建档立卡的残疾人,合作社还培训了双辽市各个村镇许多的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大家在不耽误农忙的情况下多了一份收入,一般每人每天可编成3个左右成品,每天的收入维持在40元左右。藤椅编织虽然不能让人赚到丰厚的利润,但只要努力勤奋就可以保障自给自足的生活,靠勤劳的双手走上致富路。

小树苗凸显脱贫大智慧

烈日当空,空气中充满热气。东明镇吴家村的刘国臣却干劲十足,他正戴着草帽在院子里给树苗除草。“今年,我家林木育苗的收入能超过6000元。”这是他之前不敢想的事情。

今年69岁的刘国臣,几年前因脑血栓成为弱劳动能力者,“我的老伴也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我生病之后干啥都不利索,外出打工就更不能了。”刘国臣无奈地说。闲聊中,刘国臣给记者算了他的日常开支。“我去年住了一次院,花了4000多元钱,妻子一个月也要花费300元买药,这些费用都是去年卖树苗赚的钱。”

在第一书记田禹和镇政府的帮助下,吴家村的贫困户开始在庭院育林木苗。“我们利用贫困户的庭院土地,给他们提供树条和农药,他们自己对树苗和土地进行管理,我们帮忙找销路。”田禹看着成片的树苗说。

庭院林木育苗,是吴家村的特色扶贫项目,林木育苗具有存活率高、管理方便、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和金钱,收益稳定的特点。“平时我只需要按时给树苗地除草、浇水、施肥,到时间村里就会来指导我们收割、销售。”刘国臣说,自从去年种林木育苗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妻子,收入多了,生活也越来越自在。2019年年底吴家村16户贫困户庭院育苗总收入12万余元。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东明镇在双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扶贫办的帮助下,立足实际,深挖资源,发展特有的产业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建设光伏发电、泥鳅繁育和养殖、鸡心果种植、水田上电、绿优水稻加工、盘山村稻草加工等6个产业园区和前太平村扶贫车间、后太平村藤椅编织、王家村笨榨豆油等3个扶贫项目,通过项目分红、支付劳动报酬、土地流转等方式,提高了贫困户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为全镇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