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去美国养殖(深远海也能人工养殖大黄鱼?硬核科技加持下,它们的身价翻了几番)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深远海也能人工养殖大黄鱼?硬核科技加持下,它们的身价翻了几番

数据显示,全球可耕地面积已达理论极限。然而,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8亿,粮食还需增产70%,果蔬增产95%。特别是在极端气候变化、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粮食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向海洋要食物,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成为破题的一大思路。《“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指出,当前全国渔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品质水产品供给比重偏低,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的基本原则,抓好品质提升、健全标准体系。

那么,具体如何去做?

蓝色食品认证,从理论走向现实

“市面上大黄鱼的价格参差不齐,每斤上至几千元,下至几十元,卖家都在给自己的产品打广告,消费者如何辨别产品好不好,好在哪里?”在10月27日举办的第一届“蓝色食品”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任郭全友提出了这一问题。

近年来,他和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等开展密切合作,将破题的一个思路从理论变为现实——蓝色食品认证。

“蓝色食品,包括淡水和海水中养殖或捕捞的可食用植物、动物和藻类等,具有改善膳食营养、降低碳排放等先天的优势。”郭全友介绍。

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全球愈发重视蓝色食品认证及可持续发展,涌现出MSC、ASC、BAP等跨国认证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部分标准零散分布,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体系。

由于国内外养殖情况各不相同,生搬硬套无法适应实际的需求。比如,国外属于广泛性认证,覆盖多个品种。而国内则偏向于从品种特性出发,“一品一标准”“一品一体系”,坚持“有标引标,无标创标”。且国内认证体系涉及的产业链更长,覆盖种苗、养殖、捕捞、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

目前,国内大黄鱼已发布了品质评价的农业行业标准,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蓝色食品认证体系。郭全友团队为此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蓝色食品认证需要技术保障和基础性科学研究,构建品质与影响要素之间的基础数据库。”他们考察全国大黄鱼主产区,足迹遍布连江、宁德、台州、温州、宁波等地,掌握各地养殖品种、养殖模式等重要信息。

今年8月25日,东海水产研究所与宁德市渔业协会等主体,共同成立了大黄鱼评价和溯源工程技术中心,在位于福建连江的闽投一号基地,开启国内蓝色食品认证试点的第一步。

“与绿色认证相比,蓝色食品认证更加强调自愿性。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满足企业优质优价、提升品牌价值的需求,也能让消费者吃得更好、更放心。”在郭全友的愿景里,随着国内蓝色食品认证体系日臻完善,未来可以和其他跨国认证体系互通互认,从而提升中国蓝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走向“深蓝”,丰富供给渠道

随着蓝色食品认证从理论走向现实,在国内蓝色转型的过程中,记者还注意到一大趋势,那就是养殖业正走向“深蓝”。

这是综合经济与生态价值的选择。我国的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在沿海近岸,养殖设施以传统网箱为主,养殖方式总体较为粗放。同时,近海沿岸养殖密度过大,导致灾害频发和环境恶化日益突出。推动海水养殖从近海沿岸向深远海扩展,是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促进海水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今年6月份,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我国首个关于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深远海养殖是涉及工程装备、养殖品种、深海网箱设施、捕捞渔船、能源供给网络等多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近年来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深远海养殖技术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表示。

比如,东海水产研究所王鲁民团队研发出深远海大型工程化围栏,在该设施中养殖的大黄鱼,品质更接近于原生态,市场售价达到每公斤150至400元,是普通养殖大黄鱼的5至10倍。

“相比于近海沿岸,深远海养殖面临着水域浪大流急、台风影响等困难。”他们聚焦深远海养殖围栏抗风浪、耐流等结构安全方面的性能,展开了围栏工程数值模拟、桩柱结构力学特性、网衣水动力性能等科学研究,最终设计出能够抵御强烈巨浪冲击的围栏结构。

在浙江大陈岛海域兴建的4座大型养殖围栏,已经成功抵御了多次东南沿海超强台风考验。

“渔机所设计、青岛国信集团投资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投入运营,第一批养成的大黄鱼已经走上餐桌,还有黄海所、南海所等也在深远海养殖品种、装备研制上持续发力。这些成果,都在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赋智赋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祥明表示。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受访者 供图

来源:作者:束涵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