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海涂养殖(福安沿海泥乘橇的“变身”)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8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枫 通讯员 郑望 林耀琳 文/图) 临近中秋,蔚蓝的福安鲈门港湾,浪花拍打着海滩。远远望去,浅海滩涂上一个个黑点在移动,那是渔民们乘踏泥橇在讨小海。在一些沿海村镇,人们已在为“滑泥橇”“拖石猴”等中秋民俗活动做准备。

泥乘橇是一种人们可借助在泥中行走的工具,俗称滑贴、泥鳗、涂塌、泥马。《清稗类钞》记载:泥鳗为海滨泥行之器,以板为之,人坐其中,一脚在外,推之以脚。一推,行可数丈,而不陷于泥。提及泥橇的“前世今生”,数百年间流传在沿海群众中有不少精彩故事。

闽东海域浅海、滩涂广阔,为浅海鱼类和滩涂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衍场所。旧时,当地很多穷人以在海涂上捕捉鱼虾贝类讨小海为生。但是,在海涂上讨小海要随着潮退潮涨而进退,海涂泥泞易陷难行,渔民十分辛苦。

福安沿海泥乘橇的“变身”

渔民乘泥撬讨小海。

陈氏始太婆祝氏娘娘看在眼里,心想如有一件工具能帮助人们不陷泥、跑得快就好了。某日,她坐在一张条凳上想起此事时灵机一动,将条凳翻倒,将自己一条腿跪在条凳板上,两手扶着凳子前面横档,另一条腿着地向后踩,让凳子划地前行。受此启发,她找来板材将滑贴工具做好,教人在海上试用,果真疾行如马。据说,祝氏娘娘创制的工具经陈姓后人不断改制而成泥橇。赶海的季节,渔民乘橇在海涂上从事养殖、捕捞,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浙闽沿海。嘉靖四十一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受命从浙率精兵入闽抗倭,但是到闽东后却屡攻不胜。原因是,倭寇出没于海波之间,坐船仓皇而逃时难以追击。戚将军发现黄崎属地讨小海的渔民驾着滑贴在泥涂上能来去自如,于是召集能工巧匠,制作了大量的泥乘橇,自此连连征战告捷。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一些后来演绎形成相对固定的中秋民俗活动方式,比如“滑泥橇”和“拖石猴”。

相传,一次戚家军大捷,祝捷的人们在广阔的滩涂上欢快地玩一把“脚踏片儿”,这边泥马奔腾,那边呐喊声此起彼伏。当时,恰逢中秋,于是,“滑泥橇”运动便渐渐融入传统中秋风俗,衍变成为当地特异习俗。

又比如“拖石猴”习俗。据说,那年戚家军初到闽东,知道海上倭寇防守严密,打算智取,设下了“拖石计”。临近中秋晚上,家家门前张灯结彩,群众和戚家军手执火把,把大街小巷照如白昼。长者手举宫灯、响器作前导,年壮的三人一伙、五人一队,用粗大的绳缆绑着一块块大石头,在街头巷尾来回不停地拖拽,发出“隆隆”声响,犹如龙狮起舞、锣鼓喧天。盘踞在岛屿的倭寇心生疑虑,经打听,得知戚家军与百姓在欢度中秋,于是放松戒备,也饮酒过节起来。当倭寇喝得烂醉如泥,戚家军夹攻上岛,大获全胜。从此,在福安沿海村镇,每逢中秋节,都要进行举火、拖石游行,方言叫作“拖石猴”。

如今,泥橇制作已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福安沿海村镇,传统中秋“滑泥橇”和“拖石猴”活动已与民间文体活动紧密对接,成为一种旅游娱乐项目,并结合举办民俗文化节、渔家运动会等活动,助力催热沿海滩涂观光旅游。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