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鳕鱼网箱养殖(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山东台徐志伟讲述他与“深蓝一号”的不解之缘)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9|点击次数:

编者按:挥洒年轻色彩,书写青春飞扬!8月22日,全省新闻战线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在山东广播电视台400平米西演播室拉开帷幕,21位来自各新闻单位的好记者同台竞赛,讲述新时代好故事,展现新时代新作为。山东广播电视台5位记者结合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生动讲述了采访中经历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真情实感和使命担当。有媒体转型融合发展中的感受与思考,有调查记者多次卧底的惊心动魄,有“手”的温暖故事生动讲述,有伴随“深蓝一号”的惊涛骇浪,还有烈火真情的磨难考验。他们以动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演讲,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掌声、笑声和眼泪。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山东台徐志伟讲述他与“深蓝一号”的不解之缘

今天要讲述自己故事的是来自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记者徐志伟,他要讲述的是他与“深蓝一号”之间的特殊经历——

我给大家带来了我的一位“朋友”,这是我国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场——“深蓝一号”的模型。我和它朝夕相处20多天,有幸成为见证它挺进深蓝的电视直播记者。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深蓝一号”下海的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山东台徐志伟讲述他与“深蓝一号”的不解之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洋是人类的摇篮,也是人类的未来,寄托着我们蔚蓝的梦想与希望。靠海吃海,胶州市渔民马希庆打了一辈子鱼,在采访时老马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这船是越走越远,可这鱼呢,是越打越少,越打越小。”

就在老马为这事操心的时候,水产养殖专家们也一直在努力:克服困难,到深海去养鱼!

向海而生,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山东是海洋大省,拥有3345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的1/6,17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而神奇的资源。早在1978年,海洋科学家们就在山东以东的黄海海域,发现一片神奇的冷水团,面积和山东省相当,温度常年保持在20度以下,海水流速快,含氧量高,简直就是深海鱼类生活的天堂。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想要利用开发几乎不可能,这也成了水产养殖专家的一块心病。

2012年开始,时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董双林教授,主导设计研发新型深海养殖装备,要在黄海冷水团为深海养殖打开一个突破口,经过六年潜心钻研、反复试验,“深蓝一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在今年夏天建造完成。

让“深蓝一号”投入黄海的怀抱,成为我国第一座深海渔场——这是山东的壮举、更是中国的骄傲。就在今年六月,习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深蓝一号”的意义不言而喻。根据计划,六月底“深蓝一号”就要正式入海。得到消息后,我们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齐鲁频道也迅速行动起来,派出包括我在内的20人直播团队,追随“深蓝一号”的脚步,计划用一场深海直播,记录这次挺进深蓝的伟大探索。6月16日,我们从日照港出发,经历18个小时的航程到达200多公里外的黄海冷水团海域。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没有一个人能预料到,这一走就是22天。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山东台徐志伟讲述他与“深蓝一号”的不解之缘

海上的天气,诡谲多变。风平浪静的时刻稍纵即逝,大部分时间不是风高浪急,就是大雾弥漫,有时能见度甚至不足10米。6月16日、23日、28日,下水的日子一拖再拖,一直延迟到7月。我们的直播窗口也只能一推再推,我们能做的,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彩排,就是随波逐流地等待。

面对广阔彪悍的大海,个人瞬间变得渺小又孤独。当蔚蓝变得单调,摇摆变成眩晕,考验就变得更加出乎意料。在会议室里打地铺、天天吃白菜土豆,都不算什么,最难熬的还是在海上漂泊的“失联状态”。没有手机和网络信号,第一个星期,团队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直到开通卫星信号,每天才有十分钟给家人报平安的机会。有位同事,孩子还不到两周岁,当小家伙从微信语音里清晰地喊出“爸爸”的时候,在我眼里一直是铮铮铁骨的一群硬汉,在海上漂了十多天没有过一句抱怨的哥儿几个,偷偷抹起了眼泪。信号中断,通话结束,他转过头来跟我们说:“走的时候说话还不清楚,你说这孩子长得是快。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山东台徐志伟讲述他与“深蓝一号”的不解之缘

有一次,船上的彭工探了探头,怯生生地问:“能蹭个热点吗?出来一个多月了,想跟我妈说句话。”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们在船上感受到的种种不便、遇到的种种折磨,对这群海上工作者来说,却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

彭泽永,深蓝一号养殖工程师,35岁,负责每小时测量一次水温和海水含氧量。同时他还是一名潜水员,出现恶劣天气时,要立即下水查看网箱是否稳固。加入“深蓝一号”项目一年半,经常三四个月漂在海上。风高浪急,由于充气阀门进水,“深蓝一号”多次发生倾斜,夜间施工检查也是家常便饭。对讲机彻夜响个不停,彭工带着设备潜入到海底,第二天破晓,才睡眼惺忪地回到船上,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

一切奉献和忍耐,都是为了理想之花的绚烂绽放。终于,在熬过了二十多天,我们迎来了见证历史的时刻。7月2号,“深蓝一号”克服重重困难,接近了满载着三文鱼苗的养殖工船,一条十米多长的管道从船舱连接到“深蓝一号”的网箱中。作为打头阵的出镜记者,我乘坐着橡皮艇,登上“深蓝一号”的顶端,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开始直播。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山东台徐志伟讲述他与“深蓝一号”的不解之缘

伴随着吸鱼泵的轰鸣声,三十万尾三文鱼“鱼贯而入”,入住“深蓝一号”网箱新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深蓝二号”的深海鳕鱼养殖项目已经列入计划,我国深海养殖的大幕已经拉开,深海冷水鱼依赖进口的历史将被改写。

大国重器,辉煌起航。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从近海养殖挺进深远海,让国产深海鱼游上百姓餐桌,“深蓝1号”的成功研发,是山东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加快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的生动实践。

面向大海,逐浪扬帆。要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就要和那些时代风云的创造者们并肩前行;要拿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就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这是“深蓝一号”直播带给我的启示,也是蔚蓝大海和那群海洋科技工作者们,留给我的无私馈赠。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