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重庆铜梁区养殖(重庆铜梁区特色水产养殖催开致富花 做活水文章做大水产业)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9|点击次数:

去年以来,重庆铜梁区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生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放在战略全局高度谋篇布局,做活水文章,做大水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那么,铜梁是如何实现生态水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的呢?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与众不同打好特色牌

在平滩镇白鹤加州鲈鱼养殖场,业主蔡国武指着鱼塘告诉记者:“塘里养的鲈鱼是我从成都引进的,铜梁就我一家。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极高,尤喜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

蔡国武介绍,目前,特色渔业养殖已成为铜梁特色效益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其中,少云镇的乌鱼产业最负盛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乌鱼养殖基地。其次,以甲鱼、小龙虾、泥鳅等水产品养殖居多。要想从已饱和的水产养殖业中脱颖而出占据市场高点,就必须搞特色养殖。

今年5月,蔡国武考察市场发现,铜梁在养殖鲈鱼这块还是一片空白。于是,他立即从成都引进了140万尾鲈鱼苗。经过半年多的喂养,这批鲈鱼今年12月就可上市销售了。

“我估算了一下,这160亩养鱼场年总产值可达200万元。”蔡国武告诉记者,他的鲈鱼完全是生态环保养殖,味道鲜美,肉质结实,市场前景可期。

其实,蔡国武的鲈鱼养殖只是我区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水产业的一个缩影。据区农委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曾仁甫介绍,目前,铜梁区除四大家鱼养殖外,甲鱼、泥鳅、鲈鱼、乌鱼和美蛙等特色养殖已具相当规模。

生态与科技并驾齐驱

“我区秉承坚守生态红线,致力于打好生态牌和科技牌,科学划定了水产养殖‘三区’,新发展生态鱼池3000余亩,建成养殖槽19个,累计建设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5个。”曾仁甫说,区里正在推广新技术助推渔业提质增效。

目前,全区大力推进科技兴渔,多个水产养殖场运用了科技养殖技术

据了解,铜梁区一直是重庆水产养殖大区,江河、水库、池塘、稻田等各类养殖水面在8万亩左右。为了挖掘水产养殖生产潜力,实现水产品持续稳定增长,区水产部门把宝押在科技兴渔上,通过着力推广“池塘吨鱼万元生态集成技术”“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等10余项实用技术。去年,全区水产品产量达3.5万吨,增幅5.6%,创历史新高;产值达5.6亿元,其中名优水产品1.1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60%,同比增长5.2%。

“以推广‘池塘吨鱼万元生态集成技术’为例,我们在巴川、南城、土桥等10个镇街29个村实施10000亩,通过推广微孔增氧技术和套养甲鱼技术,解决了高密度养殖需氧的科技难题。据现场测产验收,亩产四大家鱼约4500公斤,同比亩产增幅达11.3%。”曾仁甫介绍。

众多养殖户还把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养鱼中,实现了池塘酸碱度、溶解氧量、水温、氨氮等水质指标实时在线监测,场景视频探测,手机APP在线管理,远程可视化监控、远程控制增氧机、投饵机,渔业PC客户端访问与管理,实现了“生产可视、质量可控、产品可溯”。

“水产+旅游”做大休闲游

去年以来,铜梁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方兴未艾。铜梁区作为水产大区,特色名优产品众多。许多传统水产养殖业也以此为契机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常规养殖水产品,市场容易出现饱和,竞争越来越大。”曾仁甫说,这几年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带动休闲经济长足发展。为此,水产养殖户纷纷转型,在传统养殖基础上加入了旅游元素,通过生态垂钓、订单培养、农家乐等破解销售难题。

全区现在已有不同规模的观赏鱼养殖场10余家,养殖面积1200余亩,产值近亿元。此外,全区发展垂钓、餐饮、观赏鱼等为主体的休闲渔业场所有80余家,开发水面10000余亩,年收入达3500万元。

“接下来,我区还将继续运用特色渔业来做活‘水’文章,做强做大水产养殖业,带动全区养殖户致富增收。”曾仁甫说。

(记者 冉若含)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