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2009每日农经野兔养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9|点击次数: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

孙文鹏 刘燕平

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制度导向、创新导向和政策导向。

农村“三变”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盘活发展要素做出的重大政策。根据全省“三变”改革的调查评估情况看,近年来,甘肃农村“三变”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农村资源类型复杂盘活不够充分、融资机制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经营主体和经营型人才等问题,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思路和对策推动甘肃农村“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抓住了农村“三变”改革的“牛鼻子”。这次评估发现,有的地方农民作为股东的二次分配机制尚未有效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评估、融资、担保等服务平台还不健全,企业存在经营管理粗放、运行状况不良等现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坚持“一地一策”和“一村一策”,主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到农村去调研,“地头上调查问题,地头上解决问题”。同时,建议省上组织专家编写一本“三变”改革的通俗读本,方便农民学习和掌握相关政策。

坚持市场导向。“三变”改革采用的是市场化运作方式,目的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推动农村发展资源的流动和规模经营,提高农民资产收益。坚持以“平台公司”为支点,借力 PPP 模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使农村资产升值;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建立全省农村集体经济资源信息库;引进有实力有影响的农业生产企业、文化旅游企业;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整合大中型农机具或者租赁农户住房等方式开展多种经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益。

坚持制度导向。建立涉农资金监管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资源和资产管理,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使用和保值、增值。建立完善股权、股金监管机制,主体企业定期向参股农民报告财务、资金、经营情况,接受参股农民和村集体的监督。建立防范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基金账户,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提标扩面”。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经营主体的监管,保护耕地、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和土地流转风险基金制度,着力增强集体经济吸引力和发展动能,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参改农户股权收益保障机制,打消经营主体和群众的后顾之忧,实现全员自愿入股、放心入股。完善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机制,建立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的制度和机制,让集体经济真正惠及农民。

坚持创新导向。创新能力是影响“三变”改革质量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村科技公司发展,对农业型科技公司实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要把大力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大事,将人才开发与农村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要大力度支持经营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到农村创办公司,参与资源开发。要配齐配强农经人员,对各级涉农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各类经营主体、法人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吃透政策、拓宽思路,真正成为实施农村改革的行家里手。

坚持政策导向。要以国家政策和法规为依据,创新农村“三变”改革政策体系。建议省上相关部门组织学者专家研究“三变”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回答好农民关心、社会关注、政府操心的问题;研究土地流转金和股金的关系问题、主体企业和参股农民的关系问题、主体企业和村集体的关系等问题;研究各种财政支农资金入股及保值问题、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问题、农民土地流转合同期满后的土地承包问题、农民参股保底分红和二次分红的市场化机制等问题。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以指导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尤其要加强党对农村“三变”改革的领导,提升专门机构的职级,全力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

作者分别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大棋局”

李文涛 赵 昕

优化经济布局,构建产业新格局;优化政策环境,培育县域新动能;打造大品牌,开发县域大市场。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细胞。甘肃69个县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结构、产业基础、人才科技等差异很大,要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就要做活甘肃县域经济发展这个“大棋局”。

优化经济布局,构建产业新格局。首先要按照“三新一高”的要求,做好经济和产业布局工作,加快构建产业新格局。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促进县域新产业格局的形成。陇东地区集中布局和发展梯田产业、优质果品、草产业、草食畜牧业等,重点是发展优质果品产业和梯田产业,建设黄土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区;陇中地区集中布局和发展旱作农业,如马铃薯、中药材、特色杂粮、特色养殖等,重点是要把马铃薯和中药材做成国内优势产业,继续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中药材产业要尽快实现向中药提纯产业转型;南部地区集中发展生态农业、肉牛肉羊、民族贸易、民族用品、生态旅游等,重点是保持绿色环保和农产品的优秀品质。河西走廊地区集中布局和发展戈壁农业、高寒农业、温室农业、制种产业、出口番茄、酿酒葡萄等,重点要向加工和出口集中。要统筹进行全省县域的产业布局工作,各个县域之间要顾全大局,合理分工,产业互补,促进差异化发展。

优化政策环境,培育县域新动能。我省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发展新动能不足、农村科技人才供给不足、农村经济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一是要全面实施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农民技能素质的专业培训,增加培育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训投入,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向农村、农民进行智力投资,充分保障农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基础。二是大力支持农村科技型企业发展。农村不仅仅要发展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也需要发展技术创新类企业,更需要设立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机构,由科技企业主导完成农村的创新工作和技术服务工作。三是对农村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尤其是针对农村科技型企业制定个人所得税、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打造大品牌,开发县域大市场。一是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以及市场预测分析,选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要加大落后产业和产品淘汰的力度,大力支持销往全国和国外农产品的生产,做大做强“牛羊菜果薯药”优质产业集群。二是严格执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政策,分县域规划建设高层次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好基地建设,助推支持加工和出口工作。三是建立全链条农业产业链,将全省农产品小市场与全国大市场、国际大市场完全对接,运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和线上平台,实现“陇货农产品”“甘味农产品”线上销售,形成县域经济在网络经济中的特色优势,实现农产品产业链聚集,充分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四是创新省内农产品生产与省内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大力支持农产品直销体系建设,构建起产城之间、产销之间、产超之间、产园之间等多个直销方式。

作者分别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助教、决策咨询部讲师,本文系《甘肃省打造高品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策研究》2021QN0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加快完善县域创新创业环境

王永明

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加强法治建设。

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县域,关键在创新,为此,要高度重视县域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工作。县域创新创业环境是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培育为重点、以人才和政策为动力、以法律法制为保障的新型发展环境。目前,我省县域发展存在人才存量少、科技资源少、法制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要紧扣“三新一高”要求加快优化县域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创新活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尤其要鼓励省内外领军人才和高端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到乡镇和村投资置业、帮企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要完善创业导师制度,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指导和帮助青年创业就业,同时,建立创业项目库,从资金、平台、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服务有机结合。培育懂技术有知识的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技术水平,鼓励农民开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村带头人、农村能人创新创业,引导支持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兴办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民创业明星。

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各县(市、区)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研发强度,加快创新平台和科技队伍建设。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整合县域资源,集中建设县域产业科技园区,着力打造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创业中心。依托各地要素和资源优势打造科技孵化平台,建立一个融技术服务、商务服务、融资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型的众创空间。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对接合作,建设协同平台,推动技术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县域内创新创业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广聚创业资本。加强财政资金对创新创业投资的引导,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扩大县(区、市)专项资金规模,提高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优化资金管理方式。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探索投贷联动,形成“可贷可投”“投贷互转”的联动融资模式。打造覆盖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扩大中小企业“联合担保”风险池等新金融产品的覆盖面。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创新创业项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搭建创新创业项目融资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

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提高公共政策服务质量。继续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市场选择产业和产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根据创新创业的需要调整政策导向。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从资金、用地、场地租金、税收、保险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深化公共服务改革,优化政府一站式服务,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公司注册、证照办理、政策咨询、奖补认定等全方位服务。健全创新创业责任机制,将县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一把手”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加强法治建设,维护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坚持以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围绕“法制”和“法治”两个重点,突出解决创新创业面临的实际法律问题。健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人才、专利、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促进创新创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完善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制建设,加强专利保护和公平竞争等制度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法制环境,保护和促进创新创业活动有效开展。对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先进地区、单位和个人要实行奖励和表彰。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创新创业者光荣的良好风尚。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双创背景下独角兽企业培育环境与机制研究》20CX4ZA091阶段性研究成果。

努力打造陇东生态产业增长区

王兴文

将陇东黄土高原区打造成生态产业经济增长区,是该区域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和重要选择。

陇东黄土高原区涵盖庆阳、平凉、定西和天水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几乎完全重叠,生态资源丰富,努力将其打造成生态产业经济增长区,是该区域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和重要选择。

打造生态农业。陇东有大量的山地资源、梯田资源、草场资源、林木资源等,发展现代农业基础比较好。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山区要林草兼蓄,连片治理,不断提高森林和植被覆盖率;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包括小麦、玉米、紫苏、小米、蔬菜、瓜果等,丰富产品供给;三是规划建设梯田产业经济区,塬区基本农田建设要与河谷川地农业区结合,在建设高标准梯田的基础上,高效率利用梯田资源,将耐旱耐寒农产品的生产集中布局到山地梯田中,建设半干旱农业经济区;四是做好区域农业工作,统筹布局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实现差异化发展。

打造生态林业。陇东的地理位置适合发展林业和林果业,尤其是苹果产业。一是要将陇东规划建设成牢固的森林和植被区,总结推广定西山区绿化的经验,坚持“山顶绿草盖帽、山腰梯田绿化、山底林区林带”的总体布局,提升植被覆盖率,为林果业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条件;二是整合各地的林果资源,分类进行规划,建设梯次林果产业带,不同区域主打不同的林果类型,特别是要培育国际级、国家级的苹果生产基地、技术开发平台和贸易集散中心;三是在林果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方面,要特别重视新型果品栽培技术、新果品试验和深加工出口问题,提升果品产业深度。

打造生态养殖。陇东区发展生态养殖业要选择更加高效的模式和对策。一是养殖业要集中发展与草食畜牧业相关的产品,比如肉牛、肉羊、奶牛、草鸡、兔子等,这样既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又不影响植被。二是大力发展草产业,鼓励民营草产业经营公司的发展,陇东有大量的山地、梯田和其他类型的“三荒地”,应该把草产业作为本区域农村产业的新选择,打造黄土高原型草产业基地,在草的品种上既可以选择紫花苜蓿,也可以选择莜麦、黑麦、玉米等。三是用政策支持舍饲养殖公司的发展,特别是大中型公司的发展,这样既可以减轻养殖业对植被的影响,又可以提高加工水平和出口能力;四是在保证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允许发展部分特种养殖业。

打造生态园区。陇东各地都有大量的经济园区,一是要全面提高园区自身的质量,在数量上整治整合,提高质量和经营水平,加强管理,增加产出。二是明确各地园区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将区域内的园区打造成生态型发展模式,节水节能,比如,在庆阳建设绿色能源基地,在平凉打造环保型煤电产业区,在天水市打造高端电子电器产业区,在定西打造生态型全产业链农业模式。三是坚持生态环境评价原则,评价园区必须坚持生态标准,所有工业项目必须符合环评要求,禁止污染严重项目落地。

打造生态城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陇东区在城镇化上要坚持生态城镇的建设大方向,一是所有城镇,特别是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县城、建制镇等,都要坚持生态城镇的建设方向,在城镇中增加林带和林区,提高城镇森林覆盖率。二是在陇东地区的县城以上级别的城镇中,推广庆阳市西峰区建设海绵城镇的做法,将城镇建设成雨水集流平台,在县城周边再规划建设一批水库和水坝,既可以储存雨水,又可以为城镇发展提供水源保证。三是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上要选择节能降耗效果突出的技术,助力生态城镇建设。

作者为中共定西市委党校(定西行政学院)副教授

推进甘肃乡村振兴的四个着力点

罗柏林

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重心,紧紧扭住稳定增收这个基本点,紧紧扭住人力资源这个原动力,紧紧扭住党的建设这个政治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省要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在发展思路和战略着力点上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重心。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从供给侧看,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建立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极为关键。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围绕省委书记尹弘提出的“四类产业方向”精准施策、定向发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潜能,不断提高经济供给质量;抓住承接产业转移重要窗口期,利用好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营商环境有效改善等形成的巨大空间积极承接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适合我省发展的产业,完善产业布局,培育竞争优势。

紧紧扭住稳定增收这个基本点。引导城乡居民消费力综合提升、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构建完整内需体系要以就业扩大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为基础。因此,多措并举促民富是必须紧紧把握的基本着力点。鼓励支持各地依托资源禀赋,突出富民需求布局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贴近群众的市场主体和经营业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推动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抓住消费市场这个源头活水,着力振兴农村市场,拓展农产品的市场和销路,为农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

紧紧扭住人力资源这个原动力。人力资源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进甘肃乡村振兴事业,必须打造好三支最基本人力资源队伍:一是紧扣特色产业、重大项目、优势学科需求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二是打造乡村振兴过硬“领头雁”,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休干部、退役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三是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体培养造就一批以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专业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服务型人才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

紧紧扭住党的建设这个政治原则。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乡村振兴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社会治理新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战斗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团结带领群众凝心聚力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坚韧顽强、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激发和调动各级各方面的干事热情,汇聚起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第五十八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王后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