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成都泥鳅养殖基地(四川隆昌“80后”大学生逐梦田野:返乡养殖泥鳅 行行出状元)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封面新闻记者 贾娇

3月21日中午,四川省隆昌市龙市镇崇佛村八组,当地“80后”小伙徐亮正利索地往池塘里撒着饲料。望着池塘里密密麻麻的泥鳅苗浮出水面进食,他憧憬着今年的好收成。

四川隆昌“80后”大学生逐梦田野:返乡养殖泥鳅 行行出状元

往池塘里撒饲料

2009年,大学毕业的徐亮带着专业技术和满腔激情返乡创业,从事泥鳅、龙虾、罗氏沼虾等水产的繁育和养殖。他说:“回乡创业是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2016年开始,徐亮和四川省水产研究所以及四川农业大学开始高层次的合作研究,进行泥鳅苗的全人工孵化繁育,挑选优质种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本地青鳅、台湾泥鳅不断地“返交”“回交”,成功研究出泥鳅新品种——杂交泥鳅。这一技术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获得了资格认证书。

让泥鳅保卵也是他攻克的技术性难题之一。“养殖泥鳅,6月-9月是空窗期,因为此前气温升高,泥鳅已将卵产完了,这个时期就没有卵可产了,但依旧有市场需求。”

四川隆昌“80后”大学生逐梦田野:返乡养殖泥鳅 行行出状元

察看泥鳅水花苗长势

如何打破自然规律,让泥鳅在这个时期依然可以怀卵呢?一次偶然的机会,徐亮得知,温度调控是关键因素。“把池塘加高到2米多,等到气温高时,就往塘里注水,这样就能成功让泥鳅保卵,错峰上市。”

徐亮告诉封面新闻记者,3月到10月都是卖泥鳅苗的黄金时期,最多一天可以卖几千万尾,4天左右就可以出一批,热销川渝两地。

当技术“牵手”农业,也创新释放了农民的生产力。

如今,徐亮的基地面积已从创建之初的30亩扩大到现在的200余亩。攻克泥鳅繁育养殖的重大技术性难关后,他也将技术倾囊相授,带动周边养殖户高效养殖,辐射的养殖面积从100亩左右增加至1500亩有余。

徐亮还是“四川科技扶贫在线”的在线专家,及时解决信息员代农户提出的养殖疑问,未能在线解决的,他会及时到现场进行指导。

3月20日,在“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徐亮就收到一条求助信息——鱼塘上面漂浮着一层绿藻,是什么原因?需要怎么处理?

四川隆昌“80后”大学生逐梦田野:返乡养殖泥鳅 行行出状元

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

“过硫酸氢钾改低,第二天用芽孢杆菌全池泼洒即可。”一看到咨询信息,徐亮便及时跟进作了回复。

作为土生土长的隆昌人,徐亮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平时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优先聘请当地的农民到基地做临时工。截至目前,已先后有近100人到基地工作过,这使务工农民的年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

虽然发展现已规模化,但徐亮也没闲着。如何进一步高效养殖的构想,在他心中不断思索酝酿。“在技术层面,希望通过线上线下手段,不断给乡亲们大力推广,真正促进老百姓增产增收,让家乡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