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新密大雁养殖基地(郑出圈⑤ 郑州都市圈:如何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吕高见 张亚林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去年,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统筹沿黄、跨黄通道建设与黄河生态保护、防洪安全保障,推动都市圈跨河融合发展。

郑州都市圈内城市,如何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共保共治,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国内其他都市圈有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鸟儿多了,生态环境更好了

郑出圈⑤ 郑州都市圈:如何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10月25日上午,58岁的宋克明陪同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再次来到位于长垣市境内的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记者到来的前一天夜里,他刚刚带领着志愿者在保护区巡护了一夜。到黄河滩区护鸟对于宋克明来说,20多年来已经养下了习惯。

宋克明是黄河岸边的一位农民,也是长垣市绿色未来环境保护协会的会长,从2002年开始,20多年的护鸟经历也让他见证了保护区内珍稀鸟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转变。“十几年前刚发现‘大鸨’的时候不到20只,到去年已经到了450只,灰鹤有上万只,大雁从几乎绝迹到现在的近十万只,是目前已知的全国最大种群。”宋克明说起保护区内的鸟类如数家珍,他掩盖不住脸上的喜悦,“鸟儿多了,证明生态环境好了,所以它们才愿意留下来。”

郑出圈⑤ 郑州都市圈:如何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行走在保护区内,蓝天白云,草木葱茏,不时有大雁飞过,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一阵微风吹过,空气清新爽朗,沁人心脾,让人格外舒服。保护区内十多年来珍稀鸟类的变迁,也是河南境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

而在黄河滩区的另一侧,45岁的王永昌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不时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远处。王永昌也是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同时也是长垣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协会的会长。他说,和黄河滩区产生了深厚感情,每周都会到此巡逻。

郑州都市圈5个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郑出圈⑤ 郑州都市圈:如何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临近中午,到了午饭时间,宋克明结束了当天上午的巡逻,收拾东西,开车返回10多公里外的村子。

宋克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社会的重视下,如今黄河滩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不管是空气质量,还是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越来越好,俨然一个天然氧吧。尤其是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20—2035年)》,更让他引以为豪。

郑出圈⑤ 郑州都市圈:如何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根据规划内容,明确要加快构建与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支撑保障体系,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基础支撑。《规划》以郑州都市圈空间范围为重点,统筹考虑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其他区域,形成以郑州都市圈为主体的全域生态环保大格局。

到2025年,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城镇人居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区域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湿地保护率达到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都市圈五市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到2035年,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全面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和谐都市圈、经济集约高效的绿色都市圈、社会健康文明的宜居都市圈,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郑出圈⑤ 郑州都市圈:如何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10月25日,郑州大学教授、博士汪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为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与建设明确了目标,画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随着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的确立和都市圈的扩容,相应的策略和路径将随之调整,更需要各相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职责,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记者了解到,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编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显示,在全国34个都市圈中,郑州都市圈属于发展型都市圈。

郑出圈⑤ 郑州都市圈:如何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如森林面积总量仍然偏小,分布不均。黄河沿线地区生态功能有待提升,天然生态环境资源匮乏、空气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地市生态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生态服务功能的叠加效应难以有效发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引领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下一步,郑州将加强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努力把郑州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

值得注意的是,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我省建设为生态强省。其内涵既包括“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目标,也承担着“率先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时代重任。这一美好目标也为郑州都市圈建设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除了这些,生活垃圾分类也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一部分。郑州市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4个省级试点覆盖率达到55%以上,其他省辖市达到30%以上。其中,中原区积极实施垃圾分类收运体制改革,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制,建立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以及大件垃圾、废旧织物统一收运。建立统筹管理、环保企业充分参与的可回收物管理体制,建立废旧织物统一收运体制,废旧织物由分拣中心收集转运。建立厨余垃圾统一收运体制,选用密闭、环保、高效、智能地专用车辆运输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陈熹表示,城市的运转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每天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和碳排放,对城市周边的水环境带来污染。要从整体上联动实现治理,关键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信息和数据处理来动态实现污染的监测以及排污的处理。陈熹告诉记者,依靠非数字转型化和变革,政府可以整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力量,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生态目标明确了,如何让都市圈充分联动?

记者梳理发现,《规划》提出,实施8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率先开展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机制改革探索。

启动郑州至开封段百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和黄河新乡段170余公里生态廊道建设。在郑州航空港区、开封尉氏县、许昌鄢陵县和建安区的部分区域内,通过系统配置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打造生物多样性保育示范区。

郑出圈⑤ 郑州都市圈:如何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在郑州中牟县、航空港区和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尉氏县的部分区域内,植入人文旅游、国际交往等功能,打造都市圈绿核和地域特色城市会客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乡凤泉区和焦作市解放区、山阳区、马村区、中站区内,共同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打造都市圈北部生态安全屏障。

在郑州巩义市、登封市、荥阳市、新郑市、新密市和许昌禹州市的部分区域内,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打造都市圈西部重要的生态源地。在郑州、新乡、焦作、许昌四市南水北调中线沿线两岸沿线(县、市、区),提升防护林带功能和质量,打造生态保护带。

对此,汪霞表示,郑州都市圈内的8个城市山水相连、命运一体,要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意见践行,也要学习借鉴成都、上海、武汉、南京、杭州等其他城市都市圈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坚持把郑州大都市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自身的现状条件和发展目标及要求,找到适合郑州都市圈统筹优化区域生态环保和基础设施布局的适宜策略,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协同推动环境治理,切实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构建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大都市区绿色网络体系,共护一河活水、共享一片蓝天、共守一方净土。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九城如一城

跳出“城”的思维模式、树立“圈”的发展理念,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九城如一城。更让宋克明自豪的是,郑州都市圈的小伙伴儿都具备各自优势:

已入深秋,三门峡蜿蜒240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上,一边层林尽染,一边大河奔流。如今,三门峡市黄河湿地面积达到42.75万亩,越冬白天鹅从十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1.6万余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

开封提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封抢抓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遇,未来要打造黄河岸边的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建设郑州都市圈的文化中心。

洛阳市孟津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芦苇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里面不时传出各种鸟鸣。“每年到这越冬的鸟类有250多种、10万只以上。”孟津湿地管理中心主任孟科峰介绍。

济源成为郑州都市圈“新成员”,让城市发展定位更为清晰而精准: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成为“圈内”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许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建设郑许生态廊道、生态带,扎实推进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建设,形成近百万亩花木林海,越来越多的郑州人选择到许昌置产兴业、休闲度假。

焦作统筹推进郑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快小浪底北岸、西霞院两大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创建45个沿黄干流森林乡村示范村、8个森林小镇,筑牢黄河北岸生态屏障。

郑出圈⑤ 郑州都市圈:如何共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业内专家表示,中原城市群沿黄融合发展已现雏形。近年来,郑汴洛焦新济等省辖市加快沿黄布局城市新区,黄河两岸产业新城纷纷崛起,黄河已变成郑州大都市区的内河,一体化融合发展趋势已经形成。

河南省林业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初,河南省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1处,总面积371.3万亩;建立湿地公园(试点)71处,总面积157万亩。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如今在河南,正一步步实现林水相依、水清岸绿、湖光山色的宜居城市画卷不断绘就。

其他都市圈有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成都都市圈通过打造城市绿心和生态屏障、共建蓝绿交织生态水网、共筑城市生态绿环。2035年成都都市圈将构筑出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生态空间格局,借助生态共建环境共治的有效路径,重塑天府之国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美城市形态。

上海大都市圈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条件,主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安全、可持续发展。共同营造更高品质的区域环境,保护更洁净的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体系,推动都市圈生态环境制度创新,夯实都市圈绿色发展基础,共保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洲。

2022年武汉城市圈9市生态环境部门将建立工作联系网络与信息通报机制,每季度组织一次联合巡河联合执法,每半年开展一次联合执法或交叉互检,且每半年召开一次协商会议,汇总成果,以此推动跨界流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进一步深入。

陈熹认为,比如说大湾区城市发展中也曾经出现环境污染、高碳排放、生态失衡等问题。环境问题多头出现,分属不同部门管辖范围,比如有的属于城建局,有的属于水务局,有的属于环保局的业务范围,多部门执法之间的行政壁垒导致很难实现对环境污染的全过程与动态监管。因此构建统一的从源头治理的环境监管智慧平台非常重要。

对此,广东省在环境保护中实施了环保云平台升级扩建、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环境大数据开放与共享平台、重点污染源全过程监控平台、协同环境监管平台、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监控及预警平台、环保“群防云”平台、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示范等八大工程。通过实施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工程实现城市环境治理的协同与联动。这些经验都可借鉴。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睿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