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山东规模化养殖企业(回顾2022 山东渔业交出亮丽成绩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杜郑敏 济南报道

鱼丰景美海常蓝,坚实脚步又一年。2022年,国信1号“乘风”出海,鱼塘种田喜迎丰收,预制菜热潮吹向全国,种业振兴再创辉煌……这一年,山东渔业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转方式,调结构,深入推进渔业管理各项工作,实现渔业现代化、科技化、生态化建设新局面,书写了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

深耕碧海有法依 助力打造海上“绿水青山”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地处山东半岛的胶东五市海洋资源得天独厚,一座座海洋牧场在这里加速崛起。作为山东经略海洋、建设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今年1月份,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胶东经济圈五市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海洋牧场管理条例》,填补了山东省海洋牧场立法空白。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推动地方立法协同的首个项目,也是全国首个海洋牧场地方立法项目。

“协同立法,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内法律制度和执法尺度协调、统一。”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室主任张桂芹介绍,条例明确了需采取协同措施的“显性条款”,包括编制海洋牧场规划时相互衔接,建立海洋牧场管理信息沟通和重大事件通报制度,建立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协同提供科技支撑等。并且,在鼓励措施、监管要求、处罚标准等方面保持了基本一致。

协同立法,也要“和而不同”,立出特色。各市根据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立足海洋牧场发展阶段,注重做好加减法。威海发力海洋牧场平台管理,对生产性、经营性海洋牧场平台提出管理要求,对临时登乘人员活动及恶劣天气下平台人员撤离作出详细规定。潍坊则鼓励和支持打造海洋牧场立体生态牧渔养殖模式,以实现完整的生物链构建和海域自我净化。

“五市同步立法规范海洋牧场管理,树立了海洋牧场立法的山东样板,必将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说。

装备升级拓深蓝 深远海养殖建“蓝色粮仓”

耕海牧渔,挺进深蓝,离不开深海养殖技术和装备的保障。

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在海工装备开发、苗种繁育、冷链仓储物流等产业领域都有新突破,耕海牧渔的技术及装备水平明显增强。

3月,农业农村部批复我省开展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运营管理试点,5月交付使用并实现首批成功收鱼。9月,产自“国信1号”的首批大黄鱼起鱼上市,起捕约65吨,实现活鱼现捕、冰浆锁鲜冷链运输,第一时间到达百姓的餐桌。

今年上半年,在我国黄海离岸120多海里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成功收获我国首批深远海大西洋鲑,这是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获得丰收,探索出一种可复制的深远海养殖新模式,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蓝”。

截至目前,全省交付运营的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达到23台套,养殖水体突破100万方。

新品打开新市场 水产预制菜迎“万亿风口”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达3136.6亿元,同比增长32.4%。2022年,山东预制菜发展东风更劲。

作为水产行业和餐饮行业升级迭代的组合拳,水产品预制菜既是方兴未艾的“新食尚”“新风口”,也是“新蓝海”。8月,首届中国水产品预制菜及新零售大会在济南召开;随后,2022海水产品进内陆暨“好品山东”渔业品牌系列推介活动先后在郑州、济南等地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举办,有力地宣传了“好客好品好水好鱼”渔业新名片,将山东优质本土特色水产品信息更加精准推向市场,推动水产品预制菜等更多渔业品牌产品走出山东走向世界。

鱼苗入江游向海 增殖放流守卫“碧水责任”

增殖放流是养护海洋生物,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今年5月,山东出台首个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规划,并首次推出面向全国的“碧水责任·云放鱼”平台。7月,第四届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烟台市和韩国全罗南道木浦市同步举行,烟台市黄渤海新区由此也被农业农村部批复为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中方永久举办地。

在今年的全国第八个放鱼日当天,山东共计放流各类苗种超过千万单位,有效养护了近海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渔业水域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盐碱改良采渔忙 趟出生态发展“致富道路”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和黄河三角洲中心,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典型、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河海交汇、物产丰饶。过去这里曾是汪洋一片,如今离海边不过30公里远,海水退去留下的是一毛不拔的盐碱地,白茫茫的盐碱地一眼望不到头。

为改变这一现状,东营市立足生态修复,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研发,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协同创新,采用“林、水、土”盐碱化综合治理措施,形成立体循环系统,经过科学的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昔日“盐碱荒滩”蝶变“绿水青山”,形成了一整套适合黄河口盐碱地特色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的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在这片大地上成功培育出“黄河口大闸蟹”等驰名品牌。

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目前全国首个省级盐碱地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山东省盐碱地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以盐碱地生态治理和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盐碱地渔业发展,既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势必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渔业力量。

水产种业领先跑 创新打造渔业“关键芯片”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蓝色粮仓”的关键。

山东充分发挥相关科研单位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搭建“产学研”充分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业创新发展平台,长牡蛎“海益1号”、刺参“安源1号”等一批适宜我国北方地区养殖的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逐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毛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以往,毛蚶苗种要从南方购买,为打破这一困局,实现“毛蚶苗自由”,滨州正海蓝色实业集团公司联合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开展毛蚶苗种繁育实验。在政府的帮助下,正海积极争取“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项目,开展微藻规模化养殖和高值化利用开发,突破环境和水质制约,成功培育贝类养殖所需的藻类600多亩。掌握育种核心技术的同时,当地还着力延伸产业链,将更多的渔民纳入增收链。

据悉,农业农村部今年公布的121家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中,山东有19家企业入围,数量居全国首位。为增强山东省水产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我省今年在全国率先遴选26家省级水产种业领军企业,激励并带动全省渔业向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

坑塘治理显成效 变身产业发展“聚宝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冠县万善乡东马固村一片荷塘中,成片的荷花竞相开放,吸引了不少赏花爱好者流连忘返,如若细细往荷下看去,还能看到荷塘里养殖着小龙虾、鲫鱼,水底淤泥里还有白莲藕。

这样的场景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美观,立体化种植养殖模式,更是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数倍放大,也让村里原本闲置的坑塘变成了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今年7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鼓励发展乡村坑塘渔业的通知》,充分发挥渔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聊城、济南等地利用乡村坑塘发展渔业生产的有益探索,研究提炼出池塘生态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圆筒式养殖、渔藕综合种养和休闲渔业等适宜山东省推广的五个模式,并在全国范围首次提炼推广。结合专项治理发展坑塘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将过去的废旧坑塘变身乡村景观、美丽鱼塘。

这一年,山东渔业树立大食物观,贯穿绿色引领、示范带动、项目助推、创新驱动四个关键,实现藏粮于水、藏渔于技,多点开花。面向未来,山东渔业满怀豪情奋进新的征程,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早日实现环境优美、产品优质、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相得益彰的发展新格局。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