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承德野鸡养殖基地(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柳河故事

——走读山河系列之二十一

沈 文

山滋生真理,河记忆真相。柳河也曾叫流河,发源于燕山主峰雾灵山。从雾灵山西流经河北省兴隆县几个村镇,进入承德县大营子镇绕着山谷走了29公里到被称为柳河十八湾漂流景区后,又进入了兴隆县大杖子镇姜家庄,沿着柳河边又曲折19公里到柳河口村,眼见它汇入滦河。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隆化县的伊逊河在辽金元时代也曾叫过柳河,北魏时叫“索头水”。在契丹时有个柳河馆,宋代王曾奉使契丹时行至柳河馆,他在《上契丹事》中写道“柳河馆,河在馆旁,西北有铁冶,多渤海人居住。”《苏颂使辽沿途文物胜迹考》载:“苏颂前使辽诗《和晨发柳河馆憩长源邮舍》和后使辽诗《发柳河》提到的柳河即伊逊河。”和隆化辽金清史研究专家龚河、王晓强探讨过关于隆化和兴隆两个柳河名字来历,历史关联。每条河都是主动脉和毛细血管构成的一个系统。从源头汲取精华,再和更多的水汇聚,一路前行,滋养着生命。看过几篇关于到伊逊河及柳河的散文和几篇相关论著,我觉得他们将两条柳河弄混淆了。比如明初第三号军事人物常遇春暴卒柳河川,不应该是现在隆化、滦平的伊逊河川。来到营子区寿王坟镇郑家庄村东常遇春衣冠冢的位置,可以肯定这件历史事件应该是发生当前的兴隆县、营子区这一带的柳河川。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还有称金代的夏都行宫遗址,是不是在今隆化县伊逊河川,还应该进一步考证。当然,清代康、乾、嘉时期在伊逊河边建了4处行宫,沿伊逊河源头往下,有东庙宫、唐三营行宫、张三营行宫、波洛河屯行宫(今隆化县城),金代在所谓“柳河川”建行宫也有可能。明代伊逊河川是蒙古人放牧地,属军事隔离带,留下几百年的历史空白,历史在这里打了个瞌睡,给这一带山水以绝佳的休养机会。经过几百的生态自然生息,古木参天,水草丰美,虎豹熊狼,獐狍麂鹿,飞禽走兽达到了最好的物竞天择的生态循环。到清初康熙时代,长城古北口、居庸关、张家口、喜峰口以北,到漠南内蒙古喀喇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察哈尔一线,特别是现在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塞罕坝御道口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今围场、丰宁、隆化县域范围,有个民谣叫“棒打狍子瓢搯鱼,野鸡飞到粥锅里”的生态美景。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这个时候隆化的柳河就叫伊逊河了,伊逊,蒙古语是“九曲”的意思。康熙皇帝为了训练八旗子弟兵的战斗力,肆武绥藩,怀柔蒙古,开始的“木兰秋狝”,就选择这块天然的军事演习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靶场,它的靶子就是这里的野生动物。康熙、乾隆、嘉庆140余年,先后进行了88次秋狝大典,三帝在伊逊河边驻跸140余次,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柳河源头六里坪到过两次。那年秋天,我确定了“走读河山”的生活方式和写作计划,开始了人生后半场的行程。六里坪还没建成旅游景区,我从雾灵山返程,顺便来到这里。清泉石上流,层林尽染,比燕山的前襟还鲜艳了一些。想到了诗人韩闽山的诗集《根的方向》序里有两句:“山的根部是最大的山,水的源头是最小的水”来。是的,黄河以及滦河的正源也不过是一条一步就能迈过的小溪罢了。正是这些小水,我们能更接近一条大河的灵魂。这次我们从承德出发,沿着滦河到下板城往北京天津方向,穿过山洞再沿着柳河十八湾方向上盘山路。见到牤牛叫村,想起了1998年秋,被单位委派到承德县买苹果。我和刚调到一个办公室工作的王宏,早起带了一辆双排座卡车和现金到下板城,和承德县同行之前就联系好了,直接去果农家装苹果。可是到农家后又得知还有更大的苹果,只是山巅路不好走,我说那也要看看,买到好苹果,也让同事们高兴一把,就又上了山上的人家,果真买到了最好的苹果。这是我从未见过那么大而好看好吃的苹果。只是这居住的也太险要了。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一个果农说,他家祖籍北京,日本兵进北京城后逃到这深山峡谷的。越看越觉得这苹果越有京韵。记忆最深的是“牤牛叫”这个村的名字和大苹果,还一辆运苹果车在山上翻车场面,特别是我们的车两次后轮悬空,但又着路了,吓得魂不附体。后来每当见到苹果,想起那条石头山路,心就咯叮一下。今天这条村村通的水泥路很好走了,看见山巅上的人家,很象是川滇羌族人的房子,政府补贴修的新房,掩映在果树里,也是一景。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到大营镇又见到了柳河,沿着河边走,实际就是向着山势而行,险而弯曲,村村通的水泥路时而在山水之间,劈崖成路,象太行山的郭亮村的路,好在车辆少,但会车也是惊心动魄,想想能跟着柳河走,跟着一本书走,也很惬意。羊呼哨古时是个渡口,现已改名叫幸福村。柳河过了幸福村,又到了兴隆县。这是大杖子镇姜家庄的转水护村。柳河是京津水源涵养地,到此又显示了它原始的美。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在河边能看到“河长”牌,天蓝色的、不锈钢的牌子上写着当地官员的名字,对河段的治理和监督职责。这是几年来南方和北方河湖边上的一道风景。像是看到了大禹、李冰父子在岸边行走,仿佛置身于苏堤,白堤。河,也有了护身符,这是一块看着很温暖的牌子。在河边钓鱼的戴着遮阳帽的,也有不少女子,河边花花绿绿的。又见一片稻田,比起伊逊河畔的10万亩稻田来,这里只不过是一幅山水画上的几点绿皱,但很精美,也称得上鱼米之乡。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水稻品种是“长粒香”,好吃,大米每斤能卖5元。老人叫杨宝玉,种了四亩多水稻,亩产1300斤,年收入万元。到柳河口村,这19公里整整走了一个上午。打听到村部,现在叫党群服务中心,就驱车进了院子。村支部书记王春福正在和支委加班准备脱贫后的工作汇报。我介绍了自己,并说了兴隆当前两个文学界的名人,一个是刘福君,一个是王九侠,他更加热情了。原来作家王九侠娘家就是这个村的,王书记还是晚她一辈儿的本家侄子。兴隆在雾灵山脚下,京东的风水宝地,这些年走出了何理、刘章、刘芳、刘向东、刘福君等中国著名作家和诗人。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王春福介绍了柳河口村的历史。他讲了明朝燕王扫北的军队遗址和汉瓦残片。这个村460户1700口人,已经从贫困村出列。柳河从村南入滦河再走10公里就出村了。

考证常遇春的寿王坟,还得走柳河川。从六里坪经兴隆县城、马圈子、平安堡到寿王坟。《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大将常遇春追击蒙元残部,常遇春率大军经“鹿山岭”(今遵化北的“芦山岭”),“过会州”(今平泉市会州城),“进攻大兴州”(今隆化县土城子),最后攻元上都大败元军。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朱元璋令副将李文忠就地搭寿堂祭奠,并将灵柩运回南京,厚葬于紫金山。李文忠就地将寿堂和一些遗物变为将军的衣冠冢,叫“寿堂坟”。清代和民国时又改叫“寿王坟”。满蒙后裔和迁移过来在柳河边生息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的寿王坟镇。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寿王坟的名气主要还是来自于铜矿,寿王坟铜矿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自行勘探、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安装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铜矿,1955年建设,矿部就设在郑家沟,常遇春衣冠冢那个村,距柳河3公里,工程和生产用水都取自柳河。1957年4月投产,仅1959年实现利润3025万元,超过河北省境内中央和省属钢铁工业企业现实利润的总和。2003年寿王坟铜矿破产重组,不再使用这个名字了。据考证,寿王坟铜矿及冶炼在战国和汉朝就开始了。不管用什么名字,这铜乃至铜锈,依然是寻找中华文明足迹的导航牌。让我们沿着铜锈漫溯,还原编钟的原声,辨析甲骨、竹简是怎么完成文字蜕变,演绎钟鸣鼎沸的。现在来到寿王坟,还有当年的办公区,职工连栋的家属院,我数了一下,在358省道东有22栋,道西有11栋,能看出道西有二层建筑,平房也明显宽阔。那个时代,寿王坟的铜,对国家的经济、国防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只有统计部门和史志部门清楚,还有柳河最清楚,只是它从不言语,这可能就叫“上善若水”。只是当年的职工家属院,现在成了棚户区,正在改造,还保留着寿王坟铜矿历史的苍桑。工业在加速文明脚步之后,留在河边的叹号和问号依然在寻找和解。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经过一个山湾,来到寿王坟镇罗圈沟村二道河子柳河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也是我第二次到此处,第一次来时,是承德市召开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会议,和兴隆县营子区民政局同志来此。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这座纪念碑建于2007年,占地2.4亩,主体碑高13.6米,碑身镶白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着原冀热察军区司令员李运昌题的“柳河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心凹镶黑色大理石,基座平台100平方米,四周镶白色花岗岩围栏,群山环抱,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建筑风格和隆化伊逊河边董存瑞烈士纪念碑风格一致,都是原苏联专家设计的模板。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抗日英雄郭羽、穆山,发动组织群众同日伪“集家并村”在柳河川制造无人区进行斗争时,于1944年2月25日,与日伪讨伐队作战牺牲。梦昭林烈士是冀热辽军区第十四分区干部,1947年2月25日,在下柳河的潘家店开展除奸运动时,被还乡团杀害于柳河的东岸。刘胡兰式的女村主任骆秀英,于1947年12月29日,被还乡团拖至鹰首营子村东四方洞柳河滩上,用铡刀铡成了三截,那时的柳河,几度被烈士的鲜血染红。今天,这里已成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柳河不长,只有96公里就入了滦河,进了大海。一条小河,流淌着一条血脉,它有敏锐的目光,强劲的记忆,养成了大河的品格,它毕竟是来自高处。

承德境内曾有两条柳河,故事流成河


作者简介

沈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承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雪儿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