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水产养殖检测弧菌方法(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1|点击次数: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菌,是海水和江河口环境中的固有微生物。它能通过食物和水引起人类的疾病,同时也对生长在海水和江河口环境中的动物有致病性,包括养殖的动物。


V.p广泛存在于各种海产品中,鱼体带菌率约为20%~90%。一般情况下,海产品体内外均带菌,但当海产品作为食品被捕捞后,体外菌体迅速死亡,体内的副溶血性弧菌会很快感染整个海产品。


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


中国水产品出口国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仅这四大市场就占到了总出口量的85%左右。而这四个国家对进口水产品的安全要求中都明确规定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一律不得检出。对原产自中国的进口水产品强制性要求进行V.p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时产品将被就地销毁,这给我国水产品的出口设置了贸易壁垒。


为了减少我国食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经济损失,消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隐患,缔一生物为您流行的检测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以便为检测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传统培养法


副溶血性弧菌的传统培养法是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通常认为是食品检测的“金标准”,目前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依据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的方法,从样品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经过样本制备、增菌、分离、纯培养、初步鉴定、确定鉴定几个步骤,分离副溶血性弧菌一般用TCBS平板。


近年来,国标中规定,可用显色培养基分离。显色培养基是在生化反应的基础上开发的技术,利用鉴别性培养基的原理,向分离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的显色底物,以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的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落的目的。检测结果直观,易于观察,减少了进行纯培养和生化鉴定的步骤,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且具有成本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检测快速、操作方便等优点,是国内外微生物检测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缔一生物推荐您使用在HiMedia公司(国际知名微生物公司)的HiCrome弧菌显色培养基(货号:MV1682),在显色培养基上,细菌β-半乳糖苷酶和培养基中所包含底物的反应发生显色反应,副溶血性弧菌呈蓝绿色。与此同时,还可以分离出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在该培养基上呈紫色,易于分离。


免疫学法


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ELISA是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在细胞水平上对抗原或抗体的示踪,或在微克、甚至纳克水平上对抗原(致病菌)或抗体的定量。


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该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因其具有简便、快速、廉价、适应性广等优点,可用于基层单位对各种食源致病菌的快速筛查检测。依据反应时

抗原与抗体结合方式的不同,主要可将其分为双抗夹心免疫层析法和竞争免疫层析法两类。


分子生物学法


主要有PCR技术,包括常规PCR、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不需要分离细菌等特点,因此在国内外被研究人员广泛应用于V.p的检测。


PCR检测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细胞死后其DNA不能快速降解,导致环境DNA污染而出现假阳性结果;二是食品中很可能存在对PCR反应起抑制作用的物质而出现假阴性结果;三是这种分子检测方法需要价格昂贵的PCR仪,不适于基层推广应用。在运用PCR方法进行实物检测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样品中的外源DNA污染和杂质对PCR反应的干扰作用。”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