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工业化小龙虾养殖(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1|点击次数:

编者按:走近“当代种粮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讲述他们的耕耘故事,透过他们的足迹,见证广东粮食生产的转型升级。本期人物:钟振芳,工业化思维经营农业,种粮突破50万亩。

一场久违的雨水过后,在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农业”),钟振芳卸下了一身当家人的行头接受记者采访。身后的粮食生产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不远处的种植基地,秧苗长势喜人,他的眼里全是笑意。

说起钟振芳,很多人都知道他。他所创立并担任董事长的海纳农业是集水稻、有机肥料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种粮规模从300亩发展到50万亩。因为种粮成绩突出,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称号。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2007年12月,钟振芳荣获全国种粮状元在北京领奖。(受访者供图)

但敢于尝试的他,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沉湎过去。“要去厂区看看。”钟振芳建议记者参观一下他的“宝贝”。这里除了粮食加工生产线外,米糠稳定化和稻米副产品生产线同样坐落于此。“加工业要跟上!”在钟振芳的眼里,农业的种植方式配合工业化的运营思维,推动向食品生产的路径转型,最前端的种粮路才越有奔头。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00亩到50万亩

别人丢荒他种粮

钟振芳是惠州市惠城区水口人,1995年开始做粮油生产加工生意,决定种粮却是在农业低潮的时候。

2000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之说传遍全国,农民去城市打工,昔日热闹的田间逐渐冷清。钟振芳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看到了这背后的机遇。“粮食是人的根本,迟早会被重视,将来粮食肯定值钱!”

带着这样的执念,钟振芳与“逃离”农村的人潮背道而行。

不出所料,2004年中国农业迎来曙光。时隔18年之后中央就“三农”问题再次下发一号文件,提出种粮有补贴,买农机还有农机补贴。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扭转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状态,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那时的钟振芳正忙着开荒,拿着铁耙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在惠阳平潭镇开辟出300亩丢荒田。第一批试种的早稻,产量达到了1000斤/亩。这给钟振芳吃了一颗定心丸。此后,他陆陆续续租地、开荒、播种。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海纳农业的种植基地。(受访者供图)

以1万亩为目标,钟振芳的初代种粮版图徐徐展开。

2007年,在非粮食主产区的广东种出16800亩良田的成绩,让钟振芳在这一年的“全国种粮标兵”获奖人中引人注目。作为年纪最小的“状元”,他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亲切接见。“我的目标是达到10万亩。”这一年,钟振芳“种粮王国”又一次开疆拓土。

如今,海纳的自有基地和合作种植的水稻面积已达50万亩。对于10万亩的目标于何时完成,钟振芳早已记不清时间。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种粮“状元”狠补课

领头打造产学研平台

2002年,钟振芳在上海参加某博览会,会上5元一斤大米的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钟振芳也大为震惊。仔细请教一番后,他才明白这是不施肥不打农药的有机米。“当时广东的米价每斤只要1元,原来粮食种得好也能够赚大钱。”钟振芳暗自琢磨。

2004年春,钟振芳在平潭镇新岗村承包了1000亩荒地,用来垦荒种植有机水稻。“鸭稻共作”“施用生物制剂”,钟振芳严格按照生物生态技术进行科学种植管理,还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一年后,有机水稻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提升,粮价却变化不大,收益也不见涨。如何降本增效?钟振芳为此不得不下大力气来补课。

钟振芳上学时没有系统的学到农业专业知识,但在经营企业这几年,他自学书本知识,参加了华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大学的培训课程,并前往澳大利亚参观标准化农田。上千亩农田连片种植,机械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给钟振芳留下很深印象。那次去北京领奖,他还专门去了清华大学参观。

在他的主导下,海纳农业将科技种粮作为发展主线。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2010年,钟振芳(右二)与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左一)、时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陆华忠长(右一)在基地。

2009年,海纳农业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建立“水稻机械化生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水稻精量穴直播、激光平田、无人机直播撒药等“高科技”齐上阵,种粮效率大幅提升。2011年,海纳现代农业院士工作站成立。其中,土壤肥料院士工作站在生态有机肥领城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针对不同作物配备高效、安全的肥料,效益显著。2016年,海纳农业与广东省农科院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成立研究院。目前,合作专家已达50余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钟振芳在湖北潜江海纳农业基地。(受访者供图)

目前,海纳农业种植基地已经跨越了长江、黄河,甚至到达松花江畔,形成 “东江-长江-黄河-松花江”的种植带。每年30万吨粮食的产能,源源不断将优质口粮盛进中国饭碗。

农业不加工

等于一场空

据测算,消费者每支出10元购买农产品,种养环节只挣到1元。如果只搞种养,不搞农业加工,收益有限。

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农业,永远都是传统农业。钟振芳明白这个道理。

2018年,海纳农业依托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完成了312吨/批次的烘干中心、8.5万吨仓量的先进储粮技术粮仓、日产400吨的智能化生产加工线、米糠稳定化和稻米副产品饼干生产线、稻壳环保再造和环保餐具综合利用中心。

稻谷谷壳用于生产环保餐具,米皮用于生产米皮奶、膨化饼干,米糠用于生产肥料和饲料,精米用于成品销售......稻米价值的天花板被打破。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钟振芳介绍深加工产品——谷壳餐具。(受访者供图)

“突破天花板不是靠政府的奖补扶持,而需要将农业向后端延伸发展深加工。”钟振芳坦陈,科技助力农业颠覆传统,但真正提升种粮的“含金量”,要靠工业化思路。

种粮做前端、工业做尾端,延伸加工链,大幅提升稻米附加值,才能反哺农业。钟振芳总结,由此形成的产业链对前端的生产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源头保障终端产品的绿色安全。终端价值的溢出,可以为前端种植成本提供保障,可见的收益也能够吸引更多人投身农业。“产业链前端的生产不能急功近利,要为产业链后端升级做好保障。”


立体种养多轨跑

吃干榨净一块田

传统粮拥有深厚的积淀,但往往也可能意味着“包袱多”。想要焕发新生、实现更大发展,首要的是跳出原有发展模式的束缚。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种“地”不一定要局限于土地,地上地下同样也能种果养鱼。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桃花、香蕉、百香果等观赏花木和果树排列在稻田外围的田埂上,环绕的养殖沟中是游动的鱼虾和鸭子,坡边还种有香根草除虫、护坡。钟振芳十年前关于生态种养模式的畅想照进现实。

种养结合,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小空间做出“大文章。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海纳农业在万卢村水稻种植基地中创新实现了“稻—渔—花(果)”三位一体化稻田立体特色种养模式。每到花开或瓜果飘香的季节,稻田变身公园,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同样是种水稻,这里种的大米卖数十元一斤,很多人抢着买;同样是水田,这里不仅产稻谷,还有鱼、鸭、蛙、鳖、小龙虾等养殖生物。

“通过发展立体特色种养,稻田产值由原先3000-4000元/亩增至1万元/亩左右,不仅实现了高质量增产增收,还带动了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钟振芳对自己的规划感到非常满意。

当代种粮人|钟振芳:用工业化思维种粮,突破产值天花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记者手记】

钟振芳的半辈子,都在种粮。过去他走在前面,摔过跤吃过亏,但吃一堑长一智。如今他每一步都走的踏实稳重又富有前瞻性,抛荒地里垦出的高科技“种粮王国”,在工业化思维的引领下,走向大“食”代。

【记者】陈迎 杨吉龙

【来源】南方农村报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