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肥水(池塘如何正确肥水)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1|点击次数:

养鱼,自古就有“水至清则无鱼”的说法。所以养鱼追求肥水养鱼,或者水肥养鱼。肥度好则表示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多,数量适中,水体稳定,池塘溶解氧高。但是池塘一定是水越肥越好吗?其实肥水养鱼有“利”也有“害”,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要了解如何正确肥水,不要盲目下肥。

一、肥水的好处

1、肥水能够增加水体溶解氧。由于池塘藻类的光合作用,白天池塘溶氧70%以上是藻类制造的,白天水体中上层溶解氧一般都达到8mg/l,高的甚至超过15mg/l,所以藻类生长良好的水质,白天是不会缺氧的。

下午3点钟左右,池塘中上层溶氧

2、白天开增氧机并不是为了增氧,而是使水体上下对流,溶解氧分布均匀,同时水体缓缓流动,是为了营造类似天然环境的微流水,有利于养殖品种的生长,再者,白天开增氧机,可以打破水体表面张力,减少气泡病的发生,预防烂鳃和出血病,也有利于藻类的繁殖及水质调节。

3、肥度适中的池塘,藻类可以络合水体中的悬浮物,使水体清爽干净,保证鱼类长期正常摄食。凡是池塘出现水浑,各种颜色的泡子或者幔子,说明藻类可能已经有问题,表明溶解氧不一定足。并且藻类是最经济的解毒剂,能够吸收,氧化,络合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重金属等。

4、肥水能够稳定水质,减少发病。由于藻类在池塘循环中扮演着供氧,吸收,络合等重要角色。所以肥度良好的池塘,对pH,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显著的缓冲作用,能有效的避免水质调节过程中,指标大起大落,诱发疾病。

由于下化肥引起的亚硝酸盐超标

二、肥水的几大误区

1、有氨氮才代表水肥

很多养殖户朋友跟我说,水里检测出氨氮,水体才有一定肥度,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肥水误区。我们检测的一般是水体中毒性大的氨态氮,而不是铵态氮。水体中氨态氮占氮肥的数量是很少的,如果太多,可能水很难肥,鱼类就开始中毒死亡。所以氨氮并不能代表池肥度的状况。氨氮,亚硝酸盐,pH是水体三大基本指标,一般要求氨氮,亚硝酸盐均检测不出,pH:8.0左右为正常。

2、肥水后水没变色继续大量施肥

目前,大多数养殖朋友在养殖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下肥后,水未转色,然后继续大量施肥。这样会导致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指标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鱼类发病,就会有久病不愈的现象。其实池塘水色未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早春水温低,光照弱,藻类繁殖慢,肥效来的自然也就慢。高温期一般存在浮游动物多,抑制藻类繁殖,难起肥;池塘水浅,负荷大,毒素重;晚上老是缺氧导致难起肥;水体中碳(C)、氮(N)、磷(P)比例失调,导致池塘营养不平衡,所以藻类难以繁殖等诸多因素导致下肥后水未转色。一般要根据自己池塘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找到并解决未起肥的限制因素,才是正确的做法。

3、下肥后水得快速变色

很多养殖朋友都会要求下了肥水产品后,池塘就必须快速转色,殊不知肥水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自己池塘营养元素的多少,环境温度的高低,池塘藻类品种数量都有关系。这就是为啥有的池塘下肥来肥快,有的池塘下肥来肥慢,而且下了同样的肥,肥起来的水颜色不一,这是和池塘藻类品种有关系的。所以正确的认识应该是肥水后,水色慢慢变化(由淡到浓,由浅到深),而水的颜色是由藻种决定的,一般藻类没有好坏之分。

三、如何正确肥水

1、贯彻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

肥水其实就像人吃饭一样,吃的多自然撑的难受,而肥料下的多的话,短期内池塘的藻类不可能完全吸收利用完,而吸收不掉的肥料就最后就变成了垃圾或者有毒有害物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肥水的时候遵循少量多次(10天左右补一次肥,根据池塘花白鲢放养量而定)的原则,只要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营养供给即可。

2.、勿使用含氮量高的肥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肥中含氮量都比较高,下肥后,池塘氨氮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诱发出血病等疾病,严重的可能导致氨氮中毒,连续缺氧的情况下更会导致池塘亚硝酸盐超标中毒,其实目前,大多数池塘都是不缺氮肥的,缺的是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碳肥(不是碳氨),所以可以定期使用“活力碳”为池塘补碳,促进藻类光合作用,稳定水质。

活力碳

3、选择含氮量低营养全面的可溶有机肥

化肥营养不全面,来的快,去的也快,含氮量高也非常高,用不好就容易导致花白鲢等养殖品种得出血病开始死亡;有机肥(鸡粪,猪粪等),易生浮游动物、寄生虫、底臭等;而营养全面的有机肥则没有以上不足,使用安全,可以很好的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水质指标的变化,如肥水肽III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