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水产养殖行业风险(《中国金融》|我国渔业金融发展现状和风险辨析)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1|点击次数:

作者|王遥 毛倩 陈千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王遥系院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23期

总体而言,我国渔业相关金融服务主要以信贷和保险为主,但支持范围和力度相对有限,金融在支持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不足。当前,渔业金融发展呈现政策性强、供需矛盾大、与可持续理念关联不足三个特征。

政策性强。当前,金融机构开展渔业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渔业金融发展十分依赖政策引导。其中,为渔业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而这些金融机构在支持渔业发展方面受政策影响较大。为渔业提供保险服务的机构以渔业互保协会为主,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保费补贴等优惠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渔业具有弱质性特点,风险高、资产金融化困难,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渔业面临较高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由此导致金融风险较高。例如,渔业的养殖和捕捞环节主要由“小而散”的小规模主体承担,以传统的渔业生产作业方式为主,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面临很高的自然风险。再如,水产品大多以鲜活的方式进入市场,其易腐的特性和消费者对产品新鲜度的敏感性导致产品价格波动大,形成较高的市场风险。第二,渔业生产专业性强、生产方式多样、地域差异大,金融机构了解渔业业务和提供服务具有较高成本。第三,渔业相关资产金融化困难。生物资产、生产资料等是渔业主体的重要资产,而此类资产估值相对困难。估值困难的原因既包括生物资产盘点难度大,也包括海域使用权缺乏估值体系等,这使得渔业主体很难以资产抵押的形式获得贷款。另外,保险的设计、勘验、定损也比较困难。第四,渔业“小而散”的特点进一步造成渔业生产信息的可得性差,加大了金融服务提供难度。以上特点制约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导致渔业金融高度依赖政策驱动。

供需矛盾大。渔业金融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导致目前金融业对渔业的整体支持有限,存在较大供需矛盾。对于渔业信贷而言,渔业相关贷款总规模非常有限,而在有限的信贷中,信贷服务支持对象不均衡,侧重于支持规模稍大的主体,同时,在贷款周期、增信、金额等方面与渔业的产业需求相差甚远。对于渔业保险而言,现有产品相对单一,无法应对多元的生产经营风险。一方面,当前的保险服务覆盖领域主要集中在捕捞业,水产养殖类保险有限且聚焦于工厂化养殖业务;另一方面,保险产品主要覆盖生产阶段的风险,针对市场风险的产品有限。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制约了渔业发展,有限的渔业金融业务使得金融机构在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中缺乏抓手。

与可持续理念关联不足。在现有的渔业金融服务中,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未贯彻其中。具体而言,无论是在信贷业务的授信管理中还是在保险业务的产品服务中,可持续的相关理念和指标都未与业务有机结合,专门针对绿色渔业生产的优惠贷款、渔业风险管理的金融产品非常有限。在已有渔业相关投融资中,支持绿色渔业发展的资金也非常有限。当前,《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虽然存在绿色渔业类别,其他农业项目也涉及渔业内容,但资金主要还是侧重于支持相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小规模主体向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转型难以获得资金支持,通过金融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很大发力空间。


不当的渔业生产活动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会引发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最终传导形成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对渔业相关风险进行管理,既符合风险管理的内在需要,也可间接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风险识别。一是渔业相关环境问题引发的物理风险。捕捞环节中的过度捕捞、破坏性捕捞、非法捕捞,以及养殖环节中的投入品被滥用、养殖尾水处理不当、养殖无序发展等不当的渔业生产活动会引发渔业资源衰退、栖息地被破坏、生态失衡、水域环境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会对渔业生产和经营造成危害,也会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二是政策和市场偏好变动引发的转型风险。针对上述环境问题,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强渔业生产管理,包括推动形成“以养为主”的产业布局、控制捕捞的投入和产出、实施养殖许可制度、完善养殖排放标准等。渔业相关政策的变化和执法力度的加大成为转型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此外,国内外市场偏好的改变也是转型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消费者日益关注环境议题,跨国企业逐渐提高对渔业可持续生产的要求,我国渔业出口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国内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食品安全和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

风险传导。渔业相关风险会通过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影响行业主体的生产经营或者资产的价值,从而传导形成金融风险。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环境问题带来的物理风险,如鱼病害、赤潮等问题,将在短期内对养殖业和捕捞业造成巨大冲击,渔业资源的衰退将长期影响渔业企业的收益,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信用风险。渔业相关政策和市场偏好改变带来的转型风险使得渔业企业面临改变生产方式的要求,甚至整改或被关停的风险,此外,市场的变动还会通过供应链将风险向上下游传导,产业链上的渔业主体面临潜在损失,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信用风险。同时,在企业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下,抵押资产因环境原因贬值也会进一步加大信用风险。例如,通常作为抵押品的渔船燃油补贴可能因为政策出现价值下降,作为抵押品的生产资料也可能因为环境恶化、行业生产标准变动而贬值。对于保险机构而言,环境灾害、环境恶化造成预期外的保险标的贬值会使保险机构面临承保风险。

风险管理。金融机构有必要开展渔业相关风险管理,将环境因素纳入渔业金融业务进行考量。金融机构管理渔业相关风险可以遵循“主动管理、预先管理、目标特定、全流程管理”的原则。主动顺应渔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提供金融服务,设置渔业环境准入门槛,制定适用于不同渔业生产方式和渔业主体的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策略,在渔业金融服务全流程实施风险管理。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渔业金融业务实践中整体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考量,缺乏渔业相关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主要痛点包括:渔业“小而散”且多样化的生产特点造成了金融机构较高的风险管理成本,大部分金融机构缺乏管理渔业相关环境风险的专业人才,缺乏识别和管理相关环境风险的工具与指南。


进渔业产业组织化、信息化。针对渔业生产主体“小而散”、信息可得性差、沟通成本高的特点,需要大力推进渔业产业组织化和信息化。通过地方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对分散的主体进行规模化管理,提升信息传播和协同调动能力。加强渔业生产相关信息的披露,方便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了解不同主体的生产过程及环境表现。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简化沟通流程,降低金融机构了解渔业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风险管理的成本。

完善渔业金融相关政策工具和激励机制。渔业金融具有高度的政策依赖性,完善的政策是优化渔业金融服务的重要助推器。首先,梳理支持渔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并将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进行深度协同。同时,探索金融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将可持续理念纳入渔业金融服务中,强化渔业相关环境风险管理。其次,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出台金融支持渔业发展的指南和政策工具。最后,为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提供政策激励。例如,实施保费和利率补贴,设立渔业风险补偿金,开展渔业金融试点,等等。

加强金融机构对渔业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一方面,加大渔业金融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创新应对渔业抵押品“弱质”问题,开发非实物抵押品和探索多元增信措施。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攻克资产盘点、勘验定损难题,设计多样化险种,覆盖生产和市场不同环节的多种风险点。另一方面,在金融服务中融入可持续理念,主要通过以下两大路径实施:第一,“绿化”金融服务,为信贷、保险服务加上“绿色条件”,推动渔业主体可持续经营;第二,强化金融对绿色渔业的支持,针对绿色渔业技术、产业可持续转型项目提供专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可持续生产方式增加资金投入和保险服务。

提升金融机构对渔业相关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水平。首先,提升对渔业相关风险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可以通过制定风险清单等方式对风险来源、传导机制进行梳理。其次,借助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开发针对不同生产方式和主体的风险评估体系,确定行业主体环境表现的准入门槛,在提供服务前主动对服务对象进行筛选。最后,在服务中后期进行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包括对舆情和行政处罚进行监测、对服务后的环境表现进行持续监测、推动相关风险整改、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等。

(责任编辑 张黎黎)

<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