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非洲雁的养殖技术(17代人追逐的梦想实现了)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1|点击次数:

□新华社记者 曹国厂 岳文婷 王 晓

10月的冀南平原,沃野千里,一望无垠。

在青银高速和230国道交会处的刘秋口村麦田里,冬小麦麦芽已经一片嫩绿。

在刘秋口村东口,一块立于1988年的石碑上刻着村庄由来:明永乐年间,刘姓由河南归德府夏邑县迁来立村,因近古湫河,遂名刘湫口。后“湫”简为“秋”。

“五六百年前,我们的祖奶奶领着俩孩子,为避乱千里跋涉来此定居。”1946年出生的刘守信说,“到我这里,已经是第16代了。”

刘秋口村现有户籍人口392户、936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2014年,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204人,被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村。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10岁,虽然住的还是土坯房,但人民当家做主人了,都精气神十足。”81岁的刘根平说,1958年开始,他学了两年河南坠子。1970年前后,为了歌唱祖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在村里组建了坠子剧团,成员有20多人。

1982年,刘秋口村20岁的刘运才从部队退役,正赶上改革开放好时机。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生长。”刘运才说,他和二哥刘进才以及一个伙计,三人一共凑了3500元,合伙买了一台二手的天津铁牛55拖拉机。

一年之后,刘运才觉得拖拉机跑得太慢,他提议买汽车,但是由于物资紧缺,找了半年,贵贱买不到。

1984年,三个人跑到石家庄,花了一个多月买齐了汽车配件,组装完成后,连夜开回了村里。第二天一早,就围了一大片人。

随后两年里,刘运才又买了3辆大货车,并且培养了10多名货车司机,也带动本村和周边村逐渐开始跑运输。

2004年,42岁的刘运才当选村支部书记。他说:“如果说之前‘先富带后富’是义务,那么当了支部书记,肩上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

刘运才说:“纵向来看,虽然村民生活有了较大提升,但农业种植单一,产业发展不够,因病致贫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2017年底以来,在帮扶单位帮助下,刘秋口村相继建设了香菇大棚、鱼菇共生大棚18个,开展立体种植;引进了笨鸡、非洲雁养殖项目;采用“投资商+扶贫资金”模式,累计建成350千瓦光伏电站。这几项盘算下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5万元。

今年4月底,1988年出生的刘鹏辉接过村支部书记的接力棒。他说,2019年,新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刘秋口人几百年的致富梦想也得以实现。

刘鹏辉说,作为刘秋口村刘姓第17代人,他将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年轻人应有的作为。

据新华社石家庄10月27日电

来源: 河北日报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