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红头雁(“红色头雁”动员能人抱团回乡,帮助村民共同富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8日讯(见习记者张惟乔 通讯员邱舒 吴安然)百亩茶园,秋茶飘香,眼下正值秋茶采茶时节。9月2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黄陂区蔡家榨街杨家石桥村,看到翠绿的茶园里,头戴斗笠的村民们正在辛勤劳作。

“七年前可不是这样。”村支书肖金明笑着说,“那时候村里大量田地抛荒,只有老人种一点地。”如今,这片茶园一年能带来300多万元的产值,村民人均增收9000多元,“整个村子的精气神都起来了!”如此变化,离不开以肖金明为代表的心系家乡发展的能人们。

能人抱团发展,找准茶叶致富路

肖金明很早就离开杨家石桥村在外打拼,最后在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2013年,肖金明回到杨家石桥村探亲,看到的画面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那时候看到好多田都抛荒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老人种的一点点田来糊口。”肖金明回忆道,“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都有很重的家乡情怀,我在外面赚了一些钱,就想着能不能让家乡也能发展起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肖金明一方面开始迅速行动起来,多次拜访村中长者,走访调研村民,为村里发展何种产业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肖金明又联络了杨财运、杨齐国、杨齐新、詹博、阮飞等同样在外经商的5名杨家石桥村人,一同为家乡发展做贡献。“肖金明来找我们,说了想为老家出一份力,我们一拍即合,因为这也是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人长久以来的想法。”杨齐国说。

组建好了能人队伍,肖金明将重心放在了产业发展上,从林业局请来专家为杨家石桥村的土地测量酸碱度,结果表明适合种植茶叶。同时,蔡家榨街道的红岗山村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1973年就开办了茶场,发展茶叶对杨家石桥村来说也有着产业优势。

2013年,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肖金明和5位能人股东共同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武汉绵阳山茶树种植专业合作社。

大股东变“红色头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要是我们村能像电视里放的那样有花、有树、有游乐园,我真愿意一辈子待在村里。”孩童的这句话深深烙在了肖金明的心中。

想要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脱贫致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村民致富脱贫的意愿都很强烈,但是整个村子老年人居多,思维方式比较传统,不利于产业发展。

“街道领导找到我做工作,希望我能够竞选村支书来带领村子发展。”肖金明说,“之后领导说了一句话,‘自己赚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方面,带人致富不是更能实现人生价值吗?’这句话打动了我。”2014年,肖金明退出合作社参与竞选,最终担任杨家石桥村支部书记,“扎根农村,创业带富。”是他就职时的承诺。

“红色头雁”动员能人抱团回乡,帮助村民共同富裕

蔡家榨街道干部和肖金明(左二)一起查看秋茶情况。 长江日报记者郭川 摄

肖金明担任村支书后,合作社面临无人领导的局面。为了确保初生的合作社能够茁壮成长,肖金明找到了能人杨齐国劝说他来主管合作社:“合作社现在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你若不接收打理,茶园不出两年就都荒废了,一是前期所有投入都没了,二是与当初回乡的初衷相违背了,三是群众怎么看我们,群众的利益谁来维护保障?”

原本有些犹豫的杨齐国也下定决心,将自己在外的产业委托给别人打理,回到村里,一心扑在绵阳山茶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上,“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给村民一个交待”。

一位能人成为村子的红色头雁,一位能人专心谋划产业发展,其他的能人在外打拼,不断地为家乡发展提供着资金支持。

“红色头雁”动员能人抱团回乡,帮助村民共同富裕

俯瞰黄陂区蔡家榨街杨家石桥村的百亩茶园。 长江日报记者郭川 摄

在能人团队的带领下,绵阳山茶树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1000余亩土地,采用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生态有机肥等,分期种植无公害红茶、绿茶等,注册商标“黄陂红”“玉叶凝香”。2020年总产值达到300多万,产出了8000多斤干茶,带动120余名村民就近工作,人均增收约9000元。

“茶叶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8000斤干茶就需要采摘4万斤左右的新鲜茶叶。为了确保村民能够靠茶致富,每斤鲜茶我们都会付二三十元的工资,每年都要发出去100多万元。”肖金明说,“除了茶叶之外,我们还将依托百亩茶园、绵阳山水库,围绕‘村在田中,屋在树中,人在画中,境在心中’的愿景,进行农旅融合,既让村民致富,又改善村容村貌。”

能人回乡促发展,乡村发展引能人

在能人队伍的带领下,杨家石桥村获得了显著发展,同时又不断吸引着能人继续回乡。刘敬先今年66岁,是一名老党员,早年间在外打拼经商,从事装饰材料行业,开办的公司产值达数百万。在得知肖金明等人回乡为家乡谋发展后,他将自家产业交给了儿子打理,自己也跟着回乡出力。

“农村发展的工作非常难做,就需要我们格外努力,我现在已经基本在村子里长住了。”刘敬先说。回到家乡后,他一方面感叹于茶园的发展,让村子旧貌换新颜,另一方面,他也发现村里有许多不适合种植茶树的土地,比如水田仍在抛荒。这些荒地在冬天也极易引发火灾。“我们要用两条腿来走路,在茶园之外,也要走出其他的产业发展道路。”2020年,刘敬先回到村里流转土地,试种了有机水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的方向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村子里现在面对的问题仍然是年轻人太少,荒地太多,所以只能进一步靠机械化来推动发展了。”刘敬先说,他和肖金明等人商议,打算在村子里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通过购置农机来提高生产力,将村里剩下的抛荒土地利用起来。未来,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农田改造,延长农业生产链条。

杨德国是杨家石桥村的村民,今年78岁,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茶园里采摘茶叶。“肖书记刚来的时候,大家都还是老思想,肖书记一家家上门做工作,大家才开始支持茶园,那时候一年收入只有两千多元。现在,我一年光靠采茶就收入五千多,加上平日维护茶园和流转费用,一年能上万呢。”杨德国笑着说。

【编辑:胡之皓】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