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合作社养殖合同(安徽宣城:精致书写“农头工尾”华章)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来源:【农民日报】

在中国市场,每10只小型肉鸡中有1只产自宣城;每7只幼蟹中有1只来自宣城。近年来,盛产“文房四宝”的安徽省宣城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统筹建设育种、养殖、加工、流通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不换、打不倒的合作社

农产品产业想做大做强离不开合作社,而衡量合作社的强弱主要看它联农带农的机制是否稳健强劲。

位于宣城市宣州区的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让人惊叹的“小强”。无论是在禽流感还是新冠疫情等时期,这家合作社始终把与自己合作的广大农户利益放在首位,宁愿亏本也要按价履约、遵守诚信。合作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仅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也获得了政府的背书与“雪中送炭”。“关键时刻,政府出面给合作社担保贷款,金融支持帮助合作社渡过难关。宣城也是全省最早推出家禽业价格指数保险试点的地区,以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宣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鲍猛介绍。

杨柳镇杨柳社区残疾农户孙金山曾经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后,他得到帮扶和技术指导,采取“贫困户+合作社”模式养殖合同鸡,年养殖收入达到5万多元。他感动地说:“理事长李朝木不仅是脱贫致富领路人,更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贵人’。孩子结婚都要找他证婚,夫妻吵架也要找他出面调解,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单纯利益的联结。”

正是凭着几十年对农民的真诚与付出,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李朝木成为农户心中的“最佳合伙人”。

合作社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内联农户,外联市场,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产加销一体化为纽带,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开拓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合作社从发展之初带动3户农民到现在吸纳1517户社员,现有员工254人,合作社已有自己完整的肉鸡产业链体系:拥有科研团队、10万套规模祖代和父母代种鸡场、年孵化能力3000万羽苗鸡的现代化孵化场、年产25万吨饲料的现代化饲料厂、年屠宰加工1600万羽家禽自动化程度高的屠宰场。年出栏商品鸡达3000万羽,产值9.2亿多元,年带动社员创收达5000万元,解决社会就业9000多人。

合作社搭建了一个养殖平台,把分散的养殖户整合在平台上,社员提供养殖场地,以劳动力入社,合作社保价回收成鸡,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共同发展”。

新农人独辟蹊径“快车超越”

宣城螃蟹品质优良,但因为没有海洋资源,导致蟹苗产业受限、源头受控。位于宣州区的安徽腾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为了解决“痛点”,合作跨省到江苏如东、东台自主建设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繁育基地1000亩。他们依托科研院所从全国特别是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优势产区6个典型养殖群体中遴选良种亲本,开展优质蟹苗自主繁育。经过3年的协同攻关,探索出了一条“自选良种亲本、异地自主繁育、本地化培育、良种良法配套、产研推结合”的中华绒螯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发展路径,实现了种源完全自主可控。如今,宣州区年产中华绒螯蟹蟹种10亿只,供应全国市场。

胡适一品锅、红烧土猪肉等都是绩溪县的知名美食。如何打造徽菜加工业正成为当地政府不断探索的方向。在食品工业园区,臭鳜鱼、即食笋等预制菜加工厂已初见规模。他们走的是传统销售与电商销售结合的道路,在市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家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新农人组成的全新企业则在酝酿新的商业模式。地处深山里的长安镇大谷村原村部已经变身成全透明式的预制菜加工生产线,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都采取数字化、智能化方式以向消费者明明白白展示。“我们在大山深处种植出最绿色、最纯正的原材料,再用最传统的烹饪方式做出保持风味的高端预制菜,全过程都可以实现可追溯。”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座中型加工厂,最重要的是它还吸引到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网红达人汪星宇带队的乡村笔记农场的加盟。利用汪星宇的明星效应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关注农业农村领域,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目前,工厂还在试运营,一旦成熟后,我们可以在各个村进行场景复制,最终的目的是让人才集聚到农村来。这群年轻人来了以后想法很多,不仅研发出健康美食,还开发乡村研学等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新模式。”绩溪县委副书记何峻介绍,引进这个项目就是想开拓乡村振兴的另类场景,引领农产品加工的新风潮,投资方同样是看中了绩溪优美的生态环境。绩溪不仅是中国徽菜之乡,还是中国厨师之乡,更是各地美食爱好者前来打卡的地方之一。他们有信心通过美食吸引人气,打造“新星”工厂。

产业成链互通“笑傲”江湖

看宣城的农业产业不得不提宁国市。宁国有两强——山核桃和家禽。以詹氏山核桃为代表的山核桃加工业成为当地的主导特色产业之一。

1998年,詹权胜正式创立詹氏山核桃品牌,变散称售卖为定量包装销售,开启了宁国山核桃生产销售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在打造产品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管理山核桃的种植,詹氏引领农民建立起山核桃种植基地,探索出有机化种植模式,提高了原材料的品质。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2009年开始,詹氏山核桃开始了线上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根据收集到的反馈进行生产和销售上的战略调整。

为了扶持山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宁国市政府专门成立山核桃工作专班,每年拿出千万元资金补贴山核桃产业链,帮助农户解决有序种植、绿色管理难题。

去年,宣城市出栏家禽1.97亿只,宁国就贡献了近三分之一。位于宁国市经开区的安徽云燕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上市企业——上海紫燕食品公司辐射整个华东区域的“中心工厂”。这个新厂占地广阔、环境优美,产能持续提档升级,去年产值达到18.78亿元。不仅与当地优质养殖企业合作,形成“种、养、销”的完整产业链,还招引了原材料、包装、餐饮等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每天,加工好的百味鸡、夫妻肺片等热销食品从这里发往华东地区的3000多家门店。选择落户宁国主要是看中当地发达的禽产业。作为它的紧密合作伙伴,顺安禽业是当地的一家老牌规模化养殖企业,年出栏量3400万只。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顺安公司还把禽业种业公司引进到宁国。北京峪口禽业投资建设了思玛特禽业,从源头上保证苗禽供应。产业链又招商引来了海大饲料,同时为了解决家禽粪污变废为宝,当地上市公司司尔特肥业也加入到产业链中来。思玛特禽业、顺安农业、云燕食品三家企业互相注资入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享抱团发展模式,家禽全产业链“百亿航母”初显雏形。

家禽产业产生的粪污则通过司尔特肥业的转化变成了有机肥,提供给山核桃基地等种植产业。种养产业相互打通、循环利用,形成了绿色闭环、良性发展的模式。以链招商、产业集聚让宁国农业产业化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