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室内40平米养殖什么(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前言·】——»

彩虹明樱蛤,学名Moerlla iridescens(Benson),通常被称为海瓜子、扁蜻、梅蛤或黄蛤,是一种在小型滩涂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贝类。

它们富含营养,肉质嫩滑,味道鲜美,因此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一种受欢迎的水产品。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彩虹明樱蛤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同时也在中国南北沿海地区有发现,尤其在浙江和福建两省盛产。

养殖彩虹明樱蛤具有许多优点,包括生产成本较低、养殖方法简单、日常管理便捷以及可获得的收益较高。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1.外形特征

彩虹明樱蛤的贝壳形状呈卵圆形,前端的边缘是圆的,而后端的背缘则向后腹部倾斜,形状类似截形。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两个贝壳的大小几乎相等,但两侧稍微有些不对称,前端略长于后端,而贝壳的后端向右侧略微弯曲。贝壳表面是光滑的,呈灰白色,稍微带有肉红色,并且有彩虹般的光泽。

贝壳的外韧带突出并呈黄褐色。同心生长轮明显可见,密集排列,在贝壳的后端形成褶襞。贝壳内面与外面的颜色相似,铰合部较窄,每个贝壳上都有两个主齿,呈倒“V”字形。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右壳的前部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前侧齿,而左壳上的侧齿不太明显。闭壳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梨形,后闭壳肌痕则呈马蹄形。

外套痕也很明显,与外套窦腹线相汇合。外套窦非常深,其前端几乎与前闭壳肌相连接。通常,这种蛤壳的长度不会超过25毫米。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2.生活习性

彩虹明樱蛤是一种营埋栖生物,它们生活时通常将贝壳的前端朝下,后端朝上,埋藏在底质中,只露出水管在滩面上。

它们利用水管来吸取底质表面周围的藻类等食物,通过过滤方式摄取食物。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彩虹明樱蛤的栖息深度与它们的年龄和当地气候有关。年龄较低的蛤壳通常栖息较浅,1 龄贝的栖息深度大约在4至5厘米,而2 龄贝则在7至8厘米左右。

在春季和秋季,它们通常栖息较浅,而在夏季和冬季,栖息深度稍微增加,最多可达10厘米左右。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彩虹明樱蛤具有很强的钻潜能力。当被采集后,它们可以迅速闭合贝壳并利用足肌的收缩来重新钻入底质中。

它们对各种类型的底质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包括闭沙涂、粉沙涂和粘涂,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生长。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3.环境适应能力

水温:彩虹明樱蛤是广温性品种,它们能够在-2℃到35℃的水温范围内生存,最适宜的水温在10℃到30℃之间。

如果水温低于-2℃或高于35℃,都会导致它们的死亡。稚贝相对较成贝来说对温度更敏感,它们的生存水温范围为1℃到33℃,最适宜的温度为15℃到25℃。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在连续高温季节,特别需要加强管理,适时提高蓄水深度,以避免水温过高导致死亡。

盐度:彩虹明樱蛤是广盐性品种,它们在比重为1.005到1.020的海水中生长最好。当盐度低于1.003或高于1.030时,会导致在3天内全部死亡。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pH值:彩虹明樱蛤对于pH值的适应范围在4到9之间,最适宜的pH值范围。

当海水的pH值低于4或高于9时,这种蛤会表现出严重不适,可能上爬至滩面,活力下降,对刺激反应减弱,并最终死亡。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干露:彩虹明樱蛤对于干露的耐受力受气温的影响较大。

在冬季和春季,它们对干露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不死。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例如,12月份能够抵抗48小时的露水不死,而在4月份,平均气温为20℃时,能够在24小时内不死,仅有少数死亡。

在夏季的8月份,仅经过12小时即出现死亡现象,对干露的耐受性下降。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3.食性

彩虹明樱蛤是一种滤食性的双壳类动物。

在摄食时,它们会将进水管伸出涂面,可延伸达5到6毫米,而且能够以水管基部为中心做360°旋转,以吸取底质表面周围的食物。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彩虹明樱蛤在摄取食物时对食物的重量和大小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对于食物的种类则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硅藻类,尤其是底栖硅藻。它们也会摄食一些有机碎屑、甲壳类动物的幼虫附肢,以及其他贝类的D形幼虫等。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二、苗种生产

1.亲贝的选择与肥育

在6月至8月的繁殖季节,从自然海区采集壳长介于1.2至2.3厘米的2龄贝。从中挑选那些没有病害、外壳无损伤、性腺肥满的贝壳作为亲贝。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在培育池底铺上约2至3厘米厚的细沙。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250至2000颗,同时进行微充气。每天需要进行100%的水换,分四次投喂饵料。

饵料可以使用扁藻、金藻、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投喂量应根据水质状况来确定。如果发现有死亡个体,应及时将其取出并清理底质。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2.催产

催产的成功与否与亲贝的性腺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在进行催产之前,需要对亲贝进行取样解剖,取出性腺并制作滴片,然后通过镜检观察。

当雄性蛤精子游动活跃,雌性蛤卵子分散程度较高,卵子的直径达到120至150微米时,催产效果较好。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一般情况下,经过大约1周的肥育,即可进行催产刺激产卵。常用的催产方法包括阴干、流水、升温、氨海水浸泡和过氧化氢海水浸泡等。

对彩虹明樱蛤来说,使用氨海水浸泡刺激催产效果最佳且操作方便。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在浸泡时,亲贝的水管和足部会呈现极度延伸状态,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感。

如果发现水管过度弯曲或断裂,就需要调整浸泡时间,以避免过长的浸泡时间对胚胎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3.幼虫人工培育

培养密度:在早期,建议将培养密度维持在每毫升约30个幼虫左右。当幼虫发育到壳顶期时,应该逐渐降低培养密度,最好控制在每毫升不超过10个幼虫。

饵料:金藻、X藻、扁藻和塔胞藻是适合用作幼虫的饵料。金藻和X藻的个体相对较小,适用于幼虫培育的早期阶段。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当幼虫发展到壳顶期后,可以开始投喂扁藻或塔胞藻。投喂的数量应根据幼虫的胃饱满度来确定,混合投喂通常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盐度、酸碱度、温度:幼虫适应的盐度范围在23‰至43‰之间,最佳生长盐度约为30‰左右。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至8.4。水温一般应控制在24℃至28℃之间。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变态附着:幼虫的浮游期长短与水温、饵料以及适宜的附着基有关。一般来说,浮游期为12至17天。

当幼虫培育到壳顶幼虫后期,出现明显的眼点后,可以将它们转移到铺有软泥底质的水池中培育。幼虫在变态附着后,会栖息在底质中,进入稚贝阶段。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日常管理:

要密切观察幼虫的活力并测量幼虫密度。每天早晨要检查幼虫的生长情况和肠胃饱满度,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饵料的投喂量和种类。

每天需要进行两次水换,一次在清晨,一次在傍晚,每次换水的量从幼虫前期的1/3逐渐增加到后期的1/2。光照应该控制在500勒克斯以下。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三、养殖

1.养成场地的选择与土塘建造

作为彩虹明樱蛤的养殖场地,应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底栖硅藻丰富、滩面平坦的软泥底质或泥沙底质滩涂。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最好的潮位选择是在高潮带下区和中潮带,因为低潮带生态环境中敌害生物较多,管理难度较大,养殖产量较低,而高潮带由于小潮水无法涨到,受环境影响较大,生长不稳定。

彩虹明樱蛤对比重和水温的适应能力较强。比重在1.005至1.020之间,水温在3℃至30℃范围内,只要没有大量污水注入的情况,均可用于养殖。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为了养殖彩虹明樱蛤,可以建造塘池。塘堤的高度应保持在40至50厘米,宽度为50至80厘米。在堤坝内侧,挖一条宽度约为40厘米的环沟,以防止彩虹明樱蛤迁移和散失。

塘池内的水深应保持在20至40厘米之间。土塘的面积最好控制在350至1300平方米,这样便于养殖操作。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在放养彩虹明樱蛤幼苗之前,应对塘池内的涂面进行翻土和平整处理。这样可以使泥土变得松软,并使用木板将其压平和抹光。

这种处理有助于保持涂面的稳定和光滑,使表面的土壤不容易被风浪和潮水冲刷流失,同时也更适合蛤苗的潜钻生长。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2.养成

最佳的放养时间为在4月底至5月份,这个时期有几个优势。

可以避免气温过低,从而减少捕捉幼苗的困难,同时也可以避免在夏季高温天气中进行运输,以提高成活率。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此时水温正好适合彩虹明樱蛤的生长,所以放养4至5天后,它们就会开始迅速生长。在播种时,最好选择阴天或太阳下山后进行,应避免在雨天播种。

由于彩虹明樱蛤的壳薄易碎,通常建议在尽可能靠近养殖地的地方采购苗种。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如果需要远距离运输,可以采用箩筐,并在底部加纱布,途中适时添加水以防止苗种脱水而死亡。在装车和卸货时要小心,减少机械损伤,而运输时应确保通风。

一般来说,每667平方米的养殖区域,放养40至60千克的苗种是适宜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涂质的好坏和饵料的充足程度来确定。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密度过低会导致捕捉困难,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密度过高则会导致饵料不足,影响生长速度和养殖的质量。

播种苗种的方法很简单,只需将苗种用手均匀地撒播到养殖区域的涂面上即可。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四、结语

彩虹明樱蛤作为一种重要的滩涂贝类,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经济价值。其养殖技术相对简单,但需要仔细的管理和维护。

养殖这一水产品有望在滩涂地区为农民提供增收机会,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朱兆元, 吴芝慧, & 姜天锡. (2017). 彩虹明樱蛤育苗技术研究. 福建水产, 39(4), 64-65.

2.蔡志刚, 张雪瑶, 刘珮燕, & 张晓. (2019). 彩虹明樱蛤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研究. 水产科技情报, 36(1), 26-28.

3.吴丽萍, 邓莲, 王永恒, & 林丹. (2016). 彩虹明樱蛤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 海洋渔业, 38(4), 112-115.

4.郑美兰, 石立民, & 李培松. (2015). 彩虹明樱蛤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 7, 007.

5.李宝辉, 蔡志刚, & 蒋胜民. (2020). 彩虹明樱蛤养殖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福建水产, 42(5), 85-86.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