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三台县养殖政策(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绵阳新闻网讯(刘玉明)“2019年防疫工作到位,未受非洲猪瘟影响,出栏了600多头生猪,现在我们忙着加快养殖场扩建,春节后就补栏。”近日,在三台县刘营镇安乐寺村7组,养殖户赖海涛正在为新建的养殖场忙活。该养殖场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配备有自动料线、刮粪机、地暖、风机水电等设施,建成后单批生猪存栏量可达1100头左右。

受益于各项政策的强力支撑,生猪养殖户的信心加快回升,改扩建养殖场、加快仔母猪补栏已成为三台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共同选择。

作为全国生猪养殖和调出大县,三台县年出栏生猪常年保持在100万头以上。上世纪90年代,三台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猪,有10多万户农家养猪。但近年来,生猪散养户逐渐减少,到2019年11月底,全县养猪户减少到3.3万多户。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研究员王金江介绍,近年来,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对生猪养殖影响很大;二是场地、疫病和市场波动是生猪养殖的三大障碍,养猪户缺乏养猪的信心;另外非洲猪瘟加速了传统散户的退场,导致生猪散养户近几年急剧减少。

“以疫情对三台影响的情况来看,规模以上大户确实更有能力保证标准化建设。”王金江认为,传统的养殖散户由于面临资金和技术的不足,圈舍建设和卫生防疫方面都有所欠缺。一旦遭遇市场变动,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而规模以上养殖场,则避开了这些方面的情况。

在花园镇明星牧业有限公司二种场无疫养殖小区改扩建项目建设现场,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加紧施工。该养殖小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出栏生猪30万头,将于2023年建成投产。公司负责人介绍,项目一期工程将于2020年3月建成投产,可存栏生猪6万头,“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养殖,既可以避免疫情侵害,还能达到稳产的目的。”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是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也是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王金江说,三台将进一步落实省上部署,通过“生猪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标准化”等举措,从“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入手,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走生猪产业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现代农业区与标准化养殖场结合的典型,三台县“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了花园镇、老马镇、永明镇等多个乡镇,面积达57平方公里。整个园区以麦冬、生猪为主导产业,麦冬种植面积达2.5万亩,占园区总面积的80%;年出栏生猪22万头、仔猪60万头,有国家核心育种场2个、规模育种场14个、万头健康养殖小区1个。

在花园镇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小区里绿树成荫,四面坡地上柑橘长势喜人,蔬菜大棚中长势喜人。“养殖场边建沼气池,畜禽粪便成为沼气原料,沼气煮饭照明,沼液、沼渣用于种植无公害蔬菜、麦冬和果树,解决了污染源的问题。”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粪污循环利用,养殖场将产生的猪粪、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利用、固体粪渣利用以及沼液综合利用等多道工序,形成“猪-沼-肥-林、菜-沼气发电”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近年来,三台县加快推进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建设,在花园镇建立粪污处理中心及有机肥厂,年产麦冬专用有机肥4万吨,分东、南、西、北4个片区建立粪污处理分中心,通过全县粪污收集、预处理、转运、生产、销售一体化市场运行,形成了县域大循环。项目建成后,全县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将转运到集中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沼液制成有机肥,建立“种植-养殖-能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实现“养殖业-能源-种植业”的自然生态转换。

王金江表示,下一步,三台县将在加强非洲猪瘟防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综合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典型示范和技术培训,以更高水平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打赢生猪增产保供攻坚战。”

编辑:谭鹏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