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俾斯麦(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在高校一百年,是引领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百年,是探索社会主义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一百年,是为社会主义事业输送人才的一百年,是在科研领域拓荒创新的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海洋大学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一流大学发展道路,为培养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加快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贡献。

扎根中国大地 发展海洋特色

毛泽东曾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应从五四运动说起。因为五四运动为我们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其实,中国海洋大学的诞生也得益于这场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四运动因北洋政府外交失败、青岛主权即将落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而爆发。这场牵动全国的群众性革命运动扭转了历史的车轮,使得中国最终收回青岛主权。当时,在青岛建立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成为举国之愿。1924年8月21日,私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正式成立。所选校址即为日本交还中国的公产———万年兵营(也称俾斯麦兵营)。

这所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大学,几经嬗变,日益兴盛。建校初期,学校设置了海洋生物学、气象学、海洋学等涉海方向相关专业,吸引一大批海洋研究学者到校执教。1946年水产系成立,1952年海洋学系成立,学校“海味”渐浓、特色初成。在党的特别关怀和支持下,学校进一步确立了海洋学科特色方向。195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新中国第一所海洋高等学府———山东海洋学院成立,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1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由此,学校步入了特色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改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推行高等院校调整合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并重组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进而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1999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听取关于山东省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汇报时指示,青岛海洋大学要保留并发展它的特色。为了落实这一指示,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举起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

树人立新,谋海济国,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学校矢志不移的战略选择和发展目标。从世纪之交到今天,正是在党的特别关怀支持下,学校凭借特色优势,执着追求,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建设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自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后,学校紧跟党中央步伐,紧密布局,精心谋划,为服务国家战略主动作为。2015年,根据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大需求以及学校挺进“两洋一海”的迫切需要,学校与海南省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设立三亚海洋研究院,使得学校进军深海大洋有了牢固的“桥头堡”。2019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开工奠基,为学校发展特别是涉海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年10月,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正式加入“东方红”科考船舶序列,为学校进军深海大洋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贫穷走向富裕,积累了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基因。97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与国同运,红色基因同样深植于血脉。在战争年代,从海大校园里走出了开国元勋罗荣桓,中共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张沈川,革命烈士彭明晶、周浩然,以及曾在学校任职任教的民主战士闻一多,第二位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校长华岗……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海大的骄傲。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闻一多先生故居

在和平年代,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召唤着海大师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发展海洋事业。1991年10月,学校青年教师王成海与叶立勋在山东荣成镆铘岛海域进行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时,不幸壮烈牺牲,青岛市政府追授两人为革命烈士。也是在这一年,学校1985届毕业生李文波被调入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此后20余年守卫“生命禁区”,带领官兵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的10多项第一,使南沙74号观测站在国际海洋观测领域脱颖而出。李文波说:“南沙是我们的海洋国土,有我和战友们守着,南沙主权就永远不会丢。”2013年,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李文波记一等功。

随着岁月的沉淀,中国海洋大学总结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基因谱系,即“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救亡图存精神,甘于奉献、刻苦钻研的科教兴国精神,献身使命、报效国家的爱党爱国精神”。

“我们的海防能力依然脆弱吗?”“不再了!”“华夏儿女的生活依然艰辛吗?”“不再了!”“今日的青岛时通运泰,鸥舞帆扬。今日的中国海晏河清,国富民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我们百折不挠,我们自强不息!”2021年6月17日,中国海洋大学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隆重举行,在情景朗诵《回答》中,当代大学生与校友中的先辈罗荣桓、闻一多、赫崇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继承先辈遗训、矢志成才报国的坚定信念。这场以“传承红色基因 铸就蓝色梦想”为主题的晚会,以学校近百年办学历史中的红色基因为主线,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党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以及海大人为党和国家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学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梳理红色校史,在师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史教育。通过“党在高校一百年———校史中的红色印记”主题展览带领师生穿越历史长廊,重温初心使命。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上凝聚师生赓续红色血脉,书写奋进之笔的信念。同时,各二级党组织积极投入红色校史的书写过程:水产学院党委围绕“向王成海、叶立勋两位烈士学习”的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完整梳理了两位烈士的先进事迹,并制作微党课视频以扩大传播效应;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组建“小浪花”校园导览服务队,讲述校园里的党史故事;有着山东最早红色革命剧团历史的海鸥剧社推出《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包括校友张沈川在内的地下革命工作者的故事为原型,献礼建党百年。

2021年6月,学校先后举行了“2021年中国海洋大学志愿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表彰会”和“中国海洋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出征仪式”,将30余名毕业生输送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将19名本科毕业生派往贵州德江县、贵州遵义市、西藏拉萨及云南绿春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绿春县是2020年新增的支教点。学校党委书记田辉于2020年6月带队赴云南省绿春县调研定点扶贫工作。经过调研,学校锁定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两大方向。重点扶持当地茶产业发展,派出专家团队到当地开展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派出研究生支教团助力绿春县教育事业发展。2021年,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重大部署,学校制定了《2021年度定点帮扶云南省绿春县工作计划》,以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之同时,中国海洋大学红旗智援博士团党支部正在山东滨州的田间地头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这个由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党支部5年来聚焦山东省贫困革命老区,自主研发“多维贫困因子介入诊断术”,为贫困革命老区制定精准扶贫整体方案。博士团创始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马贝说:“扶贫实践让我了解到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农民的真正需求,从而将学术研究落地转化,为农民带来切实福利,完成了最有意义的学术实践。”

教授高深学术 养成硕学宏材

近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办学宗旨,不断汇聚全球海洋科教优质资源。学校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一代又一代海大人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在1958年至1960年召集国内海洋优秀人才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海洋综合调查———中国近海海域综合调查。调查涉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等多个学科,当时学校选拔大批师生参加。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科考不再仅限于近海海域,而是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提高海洋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必须提升海洋科学发展水平和观测探测能力。为此,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及其团队提出了“透明海洋”计划。这一计划将海大的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命科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环境科学等学科纳入其中,还吸纳了国内其他科研团队,致力于构建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观测和预测系统,让人们突破海洋的深度和广度,“看清”海洋,为应对气候、资源等问题提供方案。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来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对科研人员说:“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他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创造辉煌,为祖国为民族立新功。2021年2月至6月,“透明海洋”科研团队搭乘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连续执行3次科考任务,在构建南海潜标观测网、西太平洋黑潮延伸体研究以及海洋微塑料污染等方面收获了新的数据,中国距离“看清”深远海又近了一步。

20世纪50至90年代,中国海洋大学引领或主要参与了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构建了我国海洋大型藻类、贝类等育种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养护近海、发展远洋,打造具有生态修复和资源增值功能的现代海洋牧场,成为新的方向。其实,早在1965年,学校曾呈奎院士就曾提出“海洋农牧化”的设想,但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最终未能实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8年5月,由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联合设计、我国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养殖重器“深蓝1号”建成下水。2021年6月,“深蓝1号”网箱中的三文鱼正式收鱼,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深远海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

南北极也留下了海大人的足迹。1984年,我国组建首支南极科考队,591名队员中有39位海大校友。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赵进平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南、北两极首次科考均参加过的科学家之一。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海大人在两极辛勤耕耘,研究范围从自然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就以极地地缘政治与极地战略研究、极地法律环境与极地治理研究为主,每年对外发布《北极蓝皮书:北极地区发展报告》。

除此之外,学校还参与了“蓝色粮仓”重大项目,首倡的“蓝色药库”开发计划获国家领导人批示,牵头实施我国深海大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加入“一带一路”及“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重要能源项目的海洋工程建设……2016年至今,学校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涉海专项经费规模、项目数量均居全国高校首位。中国海洋大学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红3”船在全球最深海域———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使用万米地质钢缆绞车进行下放9000米水深试验

具备上述如此“硬核”科研水平的中国海洋大学,非常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一流的研究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广博的知识,拥有创新创造能力,养成健全人格。因此,学校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先后建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的课程体系,完善了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经典阅读与人文修养、艺术与审美、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等5个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海洋科技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在2021年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于志刚以“山”“海”“风”三个意象阐释了中国海洋大学的精神气质:海大的“山”,是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品格追求,是仁者乐山的安于义理、宽容稳健,是愚公移山的坚忍不拔、持续奋斗;海大的“海”,是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取则行远的勇者乐海;海大的“风”,源于“治学严谨、执教严明、要求严格”的教风,源于“求是、求博、求精、求新”的学风,是“严”和“求”的统一。“山”“海”“风”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铸造蓝色梦想的精神结合,是海大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探索出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海大人,将以此搏击风浪,勇潜深海,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奋斗。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