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云南大理蟑螂养殖(最近的北方人:来,大螂,吃药了)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想抓大“螂”的壹读君|彤 云

北方也有会飞的大蟑螂了!

长久以来,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千古谜题:为啥北方人相对南方人高大壮硕,但南方的蟑螂却比北方蟑螂巨大?

如今北方人心里的“不平衡”,终于在这个夏天得到了消解。

据《三联生活周刊》和《博物》杂志报道,北方出现了类似南方大蟑螂的“大个头飞行系蟑螂”,《博物》杂志分析认为,此蟑螂与南方臭名昭著的“美洲大蠊”不同,是另一种南方大蟑螂——“澳洲大蠊”。

澳洲大蠊如何北上

大蟑螂虽然会飞,却没有蝗虫成群迁移的习惯,也没有跋山涉水、独自“北上”的本事,但它们的身影几乎遍布全球的暖湿地带,主要是会“偷渡”。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澳洲大蠊说:“如果说我比别人走得更远,那是因为我钻进了巨人的集装箱里!”

2023年4月,昆明海关就在进口货物“水麻树皮”中,发现了7只活体生物蠊,经鉴定得知是澳洲大蠊。

不止澳洲大蠊,南方大蟑螂“代表”美洲大蠊也是从国外“偷渡”来的病媒生物,至今它们还在通过“巨人的集装箱”,涌向中国的各大海关港口。

2022年04月,厦门海关在一个进境“空”集装箱中,截获活体美洲大蠊约2000只,创下近年来单次截获病媒生物数量之最。

工作人员立刻对集装箱实施封闭消杀

尽管海关工作人员严防死守,也难以改变大蟑螂们定居我国南方地区的现实。

在全球约5000种蜚蠊(蟑螂)中,我国在2003年就已经拥有253种之多,其中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都是入侵居民住宅、饭店酒家、工厂库房的主要“海外”蟑螂品种。

澳洲大蠊虽不如“美洲大蠊”“德国小蠊”名气大,见识却不比它们小,早在2005年,就实现过“北上”之旅,到达过“温带大陆季风气候”的山东省,并在寒冷的12月惊艳亮相,受到了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者的重视。

2010年澳洲大蠊再次现身山东胜利油田附近某四星级涉外宾馆时,有研究人员专门赶赴现场调查该宾馆出现澳洲大蠊的原因,通过药物激法和粘捕法,对宾馆内各楼层房间进行澳洲大蠊侵害率检测,结果显示澳洲大蠊主要集中在宾馆的15、16层,且16层捕获澳洲大蠊的数量明显高于15层。

最近的北方人:来,大螂,吃药了

图源:参考资料[3]

研究人员认为,澳洲大蠊集中在该宾馆的15、16层,与16层经营项目的特殊性有关:

首先,在16层消费的客人中有很多外地(南方)、外国客人,而客人携带的箱包行李如同澳洲大蠊的“私人座驾”,使其能随人流、物流轻松迁入宾馆;

最近的北方人:来,大螂,吃药了

其次,16层设有桑拿间、洗浴间、按摩间、酒吧等常年“温湿度偏高”的休闲场所,为澳洲大蠊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最后,酒吧不仅有丰富的食物资源,还在澳洲大蠊的活动高峰期(晚10点)开始营业,极适合澳洲大蠊的作息规律,使它们拥有了繁衍生息的“根据地”。

至于15层发现的澳洲大蠊,是16层澳洲大蠊的“先螂”们适应环境后,子孙临时扩张、迁移的结果。扩张、迁移是物种适应新环境后,出现的行为现象,说明该物种正在努力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至于最近为何北方也频频出现澳洲大蠊,据《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科院动物所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白明推测,同样提到了可能是随物流包裹北上。此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方的温度也在逐渐升高,冬天又有暖气,足以让适应能力很强的大蟑螂在北方存活下来。”

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国小蠊,哪家强?

说起“蠊家三兄弟”,可谓是各有千秋,但最娇气的一定是澳洲大蠊。

蟑螂普遍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两位“大蠊哥哥”之所以常年盘踞在南方,就是受不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

澳洲大蠊能适应的环境温度下限是21℃,比美洲大蠊20℃的耐受环境温度下限还差一点,更比不上宜居最低温度在15℃左右的德国小蠊。

除了不“抗冻”,澳洲大蠊还最不耐旱。美洲大蠊比澳洲大蠊耐旱,却比不上德国小蠊的抗干燥能力。所以三兄弟中最不起眼的德国小蠊最能“吃苦耐劳”。

论个头体型,澳洲大蠊又输美洲大蠊一筹。抛开体长仅在10~15毫米之间的德国小蠊不谈,澳洲大蠊成年后最大体长约34毫米,而美洲大蠊成年后最大体长约40毫米,因此澳洲大蠊相对娇小一些。

澳洲大蠊虽略小一点,却与美洲大蠊一样具备飞行技能。因此,迎面飞来时很难判断对面来者何“螂”。

最近的北方人:来,大螂,吃药了

那么如何区分两位“大蠊哥哥”?看外貌。

其实澳洲大蠊与美洲大蠊外貌极为相似,但细看还是有些区别:

澳洲大蠊为深赤褐色,比赤褐色的美洲大蠊体色深;

头顶为黑色,比美洲大蠊的深褐色头部“配色”更分明;

前胸背板(靠近头部)有两块黑斑,黑斑边缘是对比鲜明的浅褐色,比美洲大蠊前胸背板的深褐色“蝶状斑”更明显;

身体中部靠前两侧各有一条显眼的浅褐色长带纹,也比美洲大蠊“蝶状斑”后的横条“小尾”也更明显。

而那种不会飞、体色饱和度偏低,前胸背板有两条平行小黑色纵条的小不点,就是北方人民都熟知的德国小蠊了。

最近的北方人:来,大螂,吃药了

如此一来,大家日后与会飞的大蟑螂狭路相逢时,或许就能知道对方是何许“螂”也了。

“蠊家三兄弟”除了长相不同,饮食品味也相差甚远:德国小蠊喜食发酵食品;美洲大蠊喜食腐败有机物质;澳洲大蠊则偏爱植物性食物。当然,在没的选择时,三兄弟也什么都能将就,因此,蟑螂都能传播多种病菌和寄生虫,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如此看来比美洲大蠊娇气、娇小的澳洲大蠊完全没有强项嘛!不一定,澳洲大蠊或许比美洲大蠊更“甜”。

神药潜力股澳洲大蠊

你只关心澳洲大蠊能不能滚出北方,科研人员却更关心澳洲大蠊“成分”如何……

众所周知,美洲大蠊很多方面是个“宝”,具有抗癌、抗肝纤维化、保肝抗菌、促组织修复等功效,是“康复新液”的主要原材料,疗效与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及中华博物学著作《本草纲目》中的“蜚蠊”相似:

蜚蠊性味咸寒,归肝经。内服可健脾消疳、活血通脉、利水消肿,外用则具有消肿生肌之功效。

美洲大蠊的药用功效源自其体内的活性物质——黏多糖、氨基酸(还原糖)、核苷(糖苷的总称)等糖类成分,其中提取物“黏糖氨酸”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而“黏多糖”有抗艾滋病病毒作用。

那么,与美洲大蠊同属蜚蠊科大蠊属的澳洲大蠊,能否堪此重任?这需要检测澳洲大蠊的“含糖量”。

有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对两种大蠊体内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提取、对比,通过从云南省普洱市、玉溪市收集到的野生美洲大蠊和野生澳洲大蠊样本测试,结果显示澳洲大蠊总糖平均含量为139.6mg/g,略高于美洲大蠊127.6mg/g的总糖平均含量。

最近的北方人:来,大螂,吃药了

澳洲大蠊比美洲大蠊更“甜”,总糖平均含量更高 丨 图源:参考资料[1]

当然,鉴于不同产地、批次的蟑螂,受生存环境、饮食结构、生长周期、捕捉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会存在“成分”差异,研究人员认为两种大蠊的总糖含量都很丰富,二者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提示澳洲大蠊也应具有药用开发价值(但澳洲大蠊的生物活性及其成分构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如此看来电影《雪国的列车》中,天天吃着特产“大蟑螂糕”的穷人们,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仍然保有出色的战斗力,是有原因的。

最近的北方人:来,大螂,吃药了

即便大蟑螂可以制药,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做好蟑螂的防范工作。看似“解药”的大蟑螂,虽能抗肝纤维化,却也是人类感染肝炎的因素之一,还额外随机附赠伤寒、细菌性痢疾等多种疾病。

因此,与大蟑螂正面交锋后,一定要做好消杀工作,避免被大“螂”们喂药。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先下手为强:来~大“螂”!多多吃药。

参考文献:

[1]罗建蓉,康小丽,钱金栿.澳洲大蠊与美洲大蠊总糖含量的比较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2):26-29.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4.02.008.

[2]蔡邦华,蔡晓明,黄复生.昆虫分类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3]曹官时.胜利油田澳洲大蠊发生因素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 2010, 26(2):1.DOI:CNKI:SUN:YXDZ.0.2010-02-033.

[4]SN/T 3955.5-2014,国境口岸重要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养殖方法 第5部分: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实验室养殖方法[S].

[5]孙耘芹,李梅,何凤琴,等.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J].昆虫知识, 2004, 41(3):7.DOI:CNKI:SUN:KCZS.0.2004-03-006.


<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