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黄蚬子(说好的白蚬子大丰收呢?兴致勃勃去市场,为啥看到的却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说好的白蚬子大丰收呢?兴致勃勃去市场,为啥看到的却是……

买的少所以卖的少

3月23日下午,记者在天增农贸综合大市场的一家海鲜摊前看到,玻璃缸内的白蚬子并未装满,比起黄蚬子、杂色蛤等,白蚬子的数量明显不多。摊主表示,白蚬子平时的销量一直比较平稳,大约每天30公斤左右,“一般是固定的酒店、烧烤店来拿货。”最近一个月,个头稍大的白蚬子每500克12元,稍小的每500克8至10元。春节前,白蚬子的价格上涨到每500克26元,春节过后价格逐渐回落且保持平稳。

随后,记者来到客来多农贸市场的海鲜区,发现只有两个摊位销售白蚬子,其中一家销售的白蚬子大小不均,且有泥沙附着壳面,售价是每500克10元。摊主介绍,他是从东港的白蚬子养殖场进货的,根据销售情况,每天进货25公斤左右,除了零售,还会卖给市内各餐饮场所。他分析说,白蚬子受欢迎程度明显低于黄蚬子,所以销量较少,价格较低。

白蚬子的“热度”虽然不如黄蚬子,却也是烧烤店不可缺少的“角色”。但记者走访我市一家烧烤店了解到,白蚬子的日均销量仅在4公斤左右。一位市民说,几天前,她在二经街附近一家烧烤店点了一盘白蚬子,等用餐结束后也没上来,买单时询问原由,店家解释说进货少,卖没了。

说好的白蚬子大丰收呢?兴致勃勃去市场,为啥看到的却是……

“丰产”是相对前一年而言

近两年,我市白蚬子的产量不高,大多数养殖户更愿意投放杂色蛤苗,鲜有投放白蚬子苗的。白蚬子多靠自然苗生长,每年的产量自然不及杂色蛤和黄蚬子。

究其原因,东港一处白蚬子养殖场的相关负责人分析,近年来,白蚬子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质量下降,个头变小,口感不如以往,加上消费者对白蚬子的接受度偏低,产量难免有所下降。“白蚬子上有条黑线,影响了外观,这可能是它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

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市市场上销售的白蚬子,绝大多数来自东港的一处滩涂,养殖场平均每天能产2500至3000公斤白蚬子,主要销往鞍山等地。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杨辉介绍,白蚬子是丹东本地的贝类品种,以滩涂养殖为主,靠自然苗长成,所谓“丰产”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含义不同,乃是相对于前一年产量稍好的意思。七八年前,我市滩涂养殖的白蚬子产量比较可观,后来随着海况改变,淤泥加厚,因此最近五年,白蚬子年产量减少,投苗的养殖场更是寥寥无几。

杨辉表示,白蚬子的价格是随行就市的,如果本地收购价低,外地收购价高,那么大部分丹东白蚬子就很可能销往外地市场,本地市场的白蚬子自然就少了。“丹东产的另一种贝类,俗称小人鲜,产量很高,消费者却很少能在本地市场上买到,原因是福建客商在东港直接大批量收购,在东港的食品加工厂加工成即食海鲜产品,再销往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类似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在白蚬子上,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白蚬子从产地直接发往全国各地的海鲜市场变容易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本地市场的供应。”


责任编辑│魏丹阳 编辑│孙坤霖

记者│卢瑶

©丹东日报社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