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室内养殖泥鳅技术(高回报养殖项目,新手创业经验分享,泥鳅苗种规模化生产)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6|点击次数:

宋学宏等2000年对泥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

1.亲鱼来源

亲鱼购自苏州市游墅关镇农贸市场。

2.亲鱼配组及催产

亲鱼按雌、雄比为1:(1~1.24)配组,催产药物为促排卵素2号(lrh-a2)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雄鱼等量,注射部位为背鳍基部肌肉,0.5mL/尾。注射后亲鱼放入100cm×70cm50cm的水族箱中,并设鱼巢(用棕桐皮制作,洗净灭菌),充气增氧,让其自然产卵,第2天对未产卵的亲鱼进行人工授精。杀雄取精巢,精液用0.7%的生理盐水稀释。

高回报养殖项目,新手创业经验分享,泥鳅苗种规模化生产

3.鱼苗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圆形半透明状,颗粒圆,金黄色有光泽,未受精的卵呈白色、混浊、体积膨大。待亲鱼自产结束后,及时将其捞出以防亲鱼吞吃鱼卵。鱼卵留在箱中充气孵化。出膜后第2天开始投喂蛋黄,每2万尾苗投1只蛋黄,出膜后第3天下塘。

4.苗种饲养

鱼苗出膜后第3天,分别在水族箱、土池、室内泥池中发塘,放养密度均为1000尾/m2。开口饵料分别为鸡蛋黄、天然浮游生物。在土池中放置风眼莲、浮萍等植物遮荫。定期观察其成活率及生长速度。

高回报养殖项目,新手创业经验分享,泥鳅苗种规模化生产

5.怀卵量及成熟度鉴定

对30尾亲鱼解剖鉴定,发现泥鳅的怀卵量因个体大小而不同,体长10cm以下的雌鳅怀卵量为0.6万~0.8万粒,12~15cm者为1.0万~1.2万粒,15~20cm者为1.5万~2.0万粒。解剖过程中还发现泥鳅卵巢中存在着几种不同规格的卵,有的呈金黄色半透明,几乎游离在体腔中,有的是白色不透明,卵粒较小,紧包在卵巢腔中,还没成熟。雄鱼的精巢为长带形、白色,呈薄带状的不成熟个体居多,呈串状的成熟个体为少。

6.催产

本次试验共催产5批,第1批作为催产前的试验,催产率很低,只有10%;从第2批开始调整激素剂量,催产率、受精率明显上升。影响催产率高低的因素较多,如激素的剂量、亲鱼的健康状况、雌雄配比、天气的变化及亲鱼产卵环境等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泥鳅的产卵。

7.受精率与孵化率

除了第1批以外,每批催产的受精率较稳定,达75%~85%,在成熟较好、有鱼巢、充气的良好条件下,影响受精率的因素主要是雌、雄比例,第2~3批的雌、雄比为1:1,其受精率达75%78%。第4~5批随着雌鱼比例的升高,其受精率有上升的趋势,最高达85%。泥鳅卵为沉性卵,静水孵化效果较好,在第2批鱼苗孵化过程中发现,凡是水族箱增氧气泡大者,出苗率反而低;而气泡较少的水族箱,出苗率较高。因而从第3批开始调整气头数量,提高了出苗率。总的催产情况见表1

高回报养殖项目,新手创业经验分享,泥鳅苗种规模化生产

表1泥鳅催产情况统计

8.苗种饲养

当泥鳅苗能平游,体色转黑后应及时发塘。本试验的5批苗中,只有在土池中发塘(第4批)成功。在土池中饲养到30天就长达3~9月下旬测得泥鳅的平均体长为10~12cm,最大的为16cm,成活率为86%。在水族箱及水泥池中发塘,以蛋黄为开口饵料的泥鳅苗均在5~10天内全部死亡。

高回报养殖项目,新手创业经验分享,泥鳅苗种规模化生产

9.几点体会

(1)泥鳅繁殖季节:在4月下旬开始解剖泥鳅,发现泥鳅性腺大多没有成熟,到5月中旬以后就有较多的泥鳅性成熟,本试验从6月中旬开始,取得较好的结果,尤其在天气变化较大、雷雨交加的天气,泥鳅的催产效果特别好;8月上旬再次检查亲鱼发现,此时的泥鳅绝大多数已产空,卵巢腔中只有少量的过熟卵。可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泥鳅的繁殖季节为5~7月份,6月份为产卵盛期,并且外界天气变化对泥鳅的繁殖产生很大的影响。

(2)雌雄配比:从解剖亲鱼的结果看出,雄鱼个体较小,且成熟度较差,因而在雌、雄配比时,应加大雄鳅数量;从这5批催产结果同样也看出,随着亲鱼雌、雄比由1:1增加到1:1.34,受精率、出苗率也相应提高,因而进行规模生产时,亲鱼雌、雄比以1:(1.5~2)为好。

(3)催产剂剂量:据资料介绍,泥鳅的催产激素一般采用lrh-a2、hcg、pg等,雌鳅剂量为HCG10~150u/尾或lrHA5~10g/尾或PG0.5~1.0个/尾,雄鳅剂量减半。本实验开始采用剂量为:雌鳅LRH-A210ug/尾+HCG100U/尾,雄鳅减半。但催产效果很差,催产率仅为10%,后经调整剂量,催产率明显提高,当剂量调整为雌鳅均为LRH-A27.5ug/尾+HCG500U/尾时,催产率高达85%。表明当亲鱼成熟度较好时,催产剂量LRh-a27.5pg/尾+HCG500U/尾比较适宜,若亲鱼成熟度较差,则可适当增加剂量。

(4)受精方法:大规模泥鳅的生产不宜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其原因之一是泥鳅亲本个体较小,人工授精必须杀死雄鱼取出精巢后再行受精,劳动强度特别大,在大规模生产中行不通;其次,人工授精的技术要求高,成功率较小,本试验中每批亲鱼自产结束后,再将未产的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但受精率很低,在0%~60%。因此,在大规模生产时,给予良好的环境调整雌、雄比例,适时催产,让其自产,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5)苗种培育:泥鳅为杂食性鱼类,体长5cm以下时,食小型浮游甲壳类、轮虫、浮游植物;体长5~8cm时,除食小型甲壳类外,还食水蚯蚓、摇蚊幼虫;体长8~9cm时,摄食硅藻和植物的茎、根、叶等;10cm以上时食植物性饵料本试验发现,刚孵化出的幼苗虽能吃蛋黄,但其最适口的食物为浮游植物轮虫等天然饵料。5批鱼苗中,第1~3批水花就在水族箱中投喂蛋黄,鱼苗均从第5天开始死亡,7~8天全部死光;第5批苗,由于当时室外气温很高,达33~35℃,因而在室内水泥池中发塘,并投喂豆浆与奶粉,但到第19天早晨,9万苗只剩下几百尾。而第4批的3万~5万苗进行土池发塘,1/3的水面覆盖浮萍凤眼莲,水呈绿色,并投喂少量豆浆,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因此,根据泥鳅的生态特点,作者认为泥鳅发塘以土池最为适合。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