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合作社加盟(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6|点击次数:

2020年10月20日,佛坪县西岔河镇银厂沟村迎来第一次抖音直播带货。

直播间设在村委会一楼,两米宽的背景板、补光灯、手机准备就绪,还没到开播时间,屋外就围满了人:有吃完晚饭的村民,有专门邀请的网络红人们,还有专业的运营团队。

与大家看热闹的劲头不同,54岁的村支书马光明有些紧张,这是他第一次化身销售,坐在镜头前,向2000多观众“带货”。用他的话说:“干了22年村支书,虽然没少给村民开会,但整个村的人老老少少加起来也才三百多号人,哪见过这阵势?”

紧张归紧张,正事可不能忘。“鸡油菌炖汤鲜得很,百花蜜这颜色亮豁豁的,绝对纯天然……”马光明操着佛坪口音的普通话,卖力宣传手头的菌菇和土蜂蜜。

从晚上7点到11点,这场持续4个小时的直播,收到了总额约20万元的订单,首播“试水”成功。出了直播间的马光明松了一口气,这口气他憋了3年。

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云中银厂沟 张轩瑜 | 摄

时光倒回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别说赚钱了,甚至还赔钱。这几年,村上逐渐摸索产业发展,利用秦巴山区风景优势,兴起乡村旅游,推动农业产业为旅游“服务”,刷新产业模式,激活了银厂沟村的一草一木。

打造网红小镇、直播“带货”……十八般武艺一齐上阵,小村名气渐渐增大。

发展集体经济,银厂沟村的经验值得深究,有些问题引人深思:村集体产业该由谁操刀?村“两委”班子在其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个人富、集体穷,“空壳”一直摆不脱

银厂沟村的位置,说起来也便利,从佛坪县城往南走10公里就到了,离村口几十米远是108国道,南来北往的货车都要打此处经过。看似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全可以“靠路吃路”,开农家乐、兜售农产品,发家致富仿佛近在咫尺。

不承想,银厂沟村和富裕打了个照面,又拐到了“穷窝”。

村子与国道之间有条几十米宽的大河,上世纪90年代,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吊桥,晴天人们勉强能从桥上走到对岸,雨天水位上涨,村民出不了门,整个村成为一座“孤岛”。

被隔绝的不仅是道路,还有村民的出路。银厂沟村是个典型的山区乡村,人均可耕种土地只有1.1亩,靠着种水稻和油菜的收入难以支持家庭开销。出去买个日常物件都困难,更别提外出求出路了。

真正能去大城市打工的寥寥可数,老一辈人回忆,“当时,出了县城就两眼一抹黑,好不容易在工地找了些零碎活干,因为没文化还经常被人骗,年底回家也剩不下几个钱。”

村民穷,村集体也穷。拿村口的吊桥来说,“修”字提了无数次,因为没钱还是没能落到地面。1998年,新一届村干部一上任,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窘境。

“一定要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22岁的村支书马光明和20岁的村委会主任毛有斌相信,只要肯干,村子就一定能富起来。

但他们心里清楚,事情做起来并不简单。2000年,毛有斌用1500元买了一个水坑坑的娃娃鱼,这下引来了村民们的哄笑:“傻不傻啊,一台彩电的钱就换了几条鱼。”

傻?他用实际行动来反驳。当时,外地的娃娃鱼养殖市场十分红火,一条大鱼是1200元一斤,单条小鱼售价500元左右,年轻的毛有斌正是看中了这一前景,申请了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

经过一年的精心培育,水坑坑里繁殖了上万条小鱼苗,一次出售净赚了几十万元。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在自家养起娃娃鱼。

“70多岁的老太太都要在屋里挖个水坑,养上几条娃娃鱼。”火热的市场让一部分银厂沟人腰包鼓了。那几年,村里的土坯房集中更换成了3间两层的砖瓦房。

后来,娃娃鱼市场价格下跌,鱼群集体感染,村民损失巨大,村民周世坤贷款十多万元买了300条鱼苗,在这场感染中死光了,钱到现在都没还清。“这也凸显了私人养殖的弊端,体量小、没技术,价格受市场影响大。”毛有斌感叹。

这些问题,村干部早就有所察觉。2002年,当隔壁三教殿村的能人靳祥智准备办砖厂的消息一传开,大家就商量把砖厂争取到银厂沟来。

由村集体出面,沟通流转了村民30多亩的土地。费了这么大劲,银厂沟村人图啥?解决本村劳动力就业。

当时,县上没砖厂,佛坪人买砖大部分都得去洋县。成立全县第一家砖厂,生意一定不会差。销量好,需要的劳动力必然也多。

砖厂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务工的村民有60余人。李华成干了3年活,推倒了家里的土坯房,盖起了3间两层的新房子。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部分村民每年每亩地能收600元租金;村上每年能收取1万元的管理费。

“这算是第一笔村集体收入了,最起码办公耗材等花销,不用到处赊账了。”村支书马光明坦言,虽然养娃娃鱼和引进砖厂,让部分人口袋鼓了,但这些只是想方设法让村民增加收入,却忽视了集体依旧是个空壳子。

放在一个篮子的“鸡蛋”容易碎

前些年,由于红砖不环保,逐渐被市场淘汰。砖厂的没落,让热闹的银厂沟村再次归于沉寂。

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村民为生计发愁,只好外出务工,据统计,村上每年有70多人去打工。马光明也愁,除了种地,眼下村里再没别的产业。

毫无头绪的他到处打听消息,年底从山东打工回来的村民口中得知,山东是养牛大省,肉牛行情好,一头能挣一半,而且牛的体型大不容易得病,只要养着,肯定能赚钱。

正中下怀!马光明和村干部们一合计,一行5人,年后直奔山东考察。“果然跟村民说的一样。”回来后,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养牛随即被提上日程。

养牛的钱从哪来?集体账目“赤字”,最后只好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入股,最多的入了10万元,“当初是想由我们先试试,效益好再带着村民一起干。”

喜悦冲昏了头脑,大家只看到了价钱高、市场好,却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环:不懂养殖技术。2015年6月,从山东拉了50头牛,“下了车,牛腿就打颤,然后拉痢疾。”村民说,不知道该咋治病,一头头牛相继倒下去,3个月时间死了48头。

后来又买了一批牛,长势喜人,但谁知养牛没遇见“牛市”,反倒碰上了罕见的“熊市”,肉价跌了一半。只好一次性把牛卖完,再寻求别的产业。

养牛风波刚过去,又兴起了养羊。这下技术过了关,但又栽进了“熊市”的坑里,羊肉大幅度掉价。

村干部们分析这两次产业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只搞单一传统产业风险太大,就像投资一样,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打翻一个篮子,一筐鸡蛋遭了殃。

连续两次的失误重创了银厂沟村,不过也给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产业要多元,形成产业链,规避风险。

此时村子发展面临的不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的问题,而是前面没路,如何开创一条路的问题,这条路还必须解决以往的弊端,个人钱包要鼓,还得兼顾集体利益。

当时,来自中央网信办的挂职副县长高波建议在全县搞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四个字,从马光明的记忆中调取出来。

2014年,县里组织村干部去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参观学习,旅游带来的效益肉眼可见。村民搞农家乐赚钱,村集体发展民宿和各种配套设施也挣钱。

“康县沟道地形和气候条件跟佛坪相似,咱们可以学习发展乡村旅游。”马光明跟村干部们提出想法的同时,也指出银厂沟村的优势:交通便利,靠近108国道,到县城开车只需要10分钟。

发展旅游第一步要解决住宿的问题。在帮扶单位中央网信办的支持下,村上买下了本村一座有200年历史的古宅,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花了近一年时间改造成特色民宿。

此外,再流转了94亩土地种植七彩百合花,用来吸引游客。3年前,村集体建的猕猴桃园和食用菌基地也“掺和”了进来,供游客观光采摘。闲置多年的鱼塘重新被“唤醒”,垂钓休闲有了好去处。

住的地方、看的景色、动手的乐趣、能带走的特产,银厂沟村的目的是不让游客空手而归,“衣食住行,总要有消费的地方,链条穿了起来,经济不就活了嘛。”

“下放”集体产业经营权

2017年,银厂沟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确定乡村旅游为主要发展思路。从民宿到猕猴桃园,从流转土地到发展产业,村干部们自家集体“两头跑”,分身乏术。

一位村干部透露,“经常是为了集体经济,忽略了自家经济,农活一点顾不上,媳妇话里话外都是埋怨。”

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村民包装香菇

拿西岔河镇来说,6个村的集体经济都选择了食用菌产业,购置菌袋、日常花销以及寻找市场,每个环节都要有村干部管理,但大家都是“半路出家”,缺乏专业经营管理能力,对市场不敏感,直接影响销售效益。去年,全镇食用菌的利润都偏低。

村干部要松担子,产业发展还要走好路子。怎么办?马光明在村里提出学习“分层经营”的理念,“选产业必须由村党支部把关,但运营权可以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

算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银厂沟先试探性地走了一步。

2019年10月,银厂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把占地30亩的食用菌基地承包给了李家贵,把占地240亩的初挂果的猕猴桃园交给了孙富贵。

两人都是村上公认的种地能手,为自家忙活哪能不尽心尽力。眼下,食用菌的利润远高于周边几个村。除了收取一定的租金,村上对他们只有一个硬性要求,“必须要带动就业”。

食用菌基地出菇时,一天需要30多个劳动力。猕猴桃园到了锄草季,一天需要20多个劳动力,去年仅劳务费就付了12万元。

效果不错,银厂沟村这才把眼光投向了民宿项目。从农民里找出种地的行家容易,但到要找到懂乡村旅游的专业团队可愁坏了村干部们。

在苏陕协作项目的帮助下,银厂沟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被送到了汉中市江苏商会会长赵堰平的桌上。

今年8月,他到村上考察后,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淳朴自然的小乡村,组建团队承包民宿,在租金方面,前三年给村集体每年20万元,以后再逐年递增。

带动就业自然不用说,从房屋建设到后期维护、打扫卫生,日常用工量在10人以上。58岁的王学友,以前在外打零工,如今在民宿找了份门卫工作,每个月工资2500元,还能照顾老伴和孙子。

赵堰平建议猕猴桃园、食用菌基地等地纳入乡村旅游中,盘活所有资源,将银厂沟村打造成“网红小镇”,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提高银厂沟村的知名度,吸引游客。

这个想法和村上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今年春天,村里有过一次尝试,栽种了94亩的七彩百合。虽然因为天气原因,花期推迟了几天,没来得及大力宣传,银厂沟村依旧吸引了不少游客。顺带,还购买了当地的土蜂蜜和菌菇。

在马光明看来,这次七彩百合的效果虽然让人兴奋,但略显仓促,多少让他有些忐忑。接过经营权的赵堰平则更加专业,在村委会楼下布置专业的直播间,定期邀请网络红人抖音带货,银厂沟村的山山水水都是宣传的亮点。

把各个产业经营权“下放”给专业人士后,村“两委”班子腾出手来,继续在村集体经济的“规划图”里添补起来,发展食用菌和猕猴桃的深加工,农家乐也到了该建起来的时候了。(当代陕西 张继民)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