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褐马鸡养殖(从外来物种薮猫的“新生活”看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1|点击次数:

原标题:从外来物种薮猫的“新生活”看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

从外来物种薮猫的“新生活”看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

从外来物种薮猫的“新生活”

看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野生动物园救护站里的薮猫。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本报记者倪元锦、赵旭

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日前,北京多部门及各界人士在野外联合救助了一只来源不明的薮(sǒu)猫。薮猫在中国属于外来物种,主要分布栖息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大草原,已按中国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将它核准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进行保护管理。

这只薮猫目前状态怎样?外来物种在国内如何管理、如何安置?相关法律法规如何约束私养“异宠”的行为?北京的外来物种有哪些、危害几何?北京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救护采取了哪些措施?从海外重返北京南海子故里至今36年的中国特有物种麋鹿近况如何?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了什么样的空间格局?最近一次生物多样性调查有哪些发现?“十四五”时期,北京在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有哪些方案?……

在10月4日“世界动物日”前夕,记者以“薮猫被野外救助”为切口,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呈现出北京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以及相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进展。

外来物种“薮猫”长什么样?目前落脚在哪里?

记者在北京市大兴区的北京野生动物园救护站里看到,一只躯干纤细、四肢修长的薮猫,时而趴在专门为其搭置的梯架上休息,时而站起来伸伸懒腰或者下到地面散步。

薮猫的皮毛为黄色且具黑斑,黑斑与背部和头部的纵向斑纹融为一体,尾部有数个黑色环纹,尾尖黑色,外形酷似小型猎豹。与其他猫科动物相比,薮猫体型更为修长,腿长而尾短,双耳又高又圆。

近期,这只薮猫出现在北京市房山区。当地村民起初误认为它是一头豹子,而求助于正在附近活动的动物保护机构。据北京日报9月2日报道,8月31日,宝贝回家宠物搜救队在房山十渡附近救助了一只薮猫。据救援队工作人员介绍,这只薮猫有半米高、近一米长,体表无外伤,但疑似患有皮肤病。最终,在救援队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专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救助了该薮猫。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胡严接受采访表示,刚获救助时,它有较强烈的应激反应,工作人员为它开展专业救治和检疫工作,并提供专业照养。这只薮猫在被救助后的第三天便开始进食,现在生命体征稳定,状态良好,目前在北京市大兴区的北京野生动物园救护站里生活。

外来物种在国内如何管理?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薮猫在中国属于外来物种,按照中国加入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它被核准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进行保护管理。

此外,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有明文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最高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张志明说,在收到这只薮猫在野外获捕的情况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紧急对全市野生动物繁殖利用单位的薮猫存栏情况开展核查,未发现薮猫逃逸情况。

据介绍,薮猫分布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东部,主要栖息于大草原,有时也会出现在山地,适于生活在湿地边缘的芦苇丛中,在黄昏取食鼠类、鸟类、鱼类、蛙以及蝗虫等大型昆虫。

张志明推测,这只野外发现的薮猫,有可能是未经批准私自养殖后逃逸,也有可能是私自养殖后弃养或擅自在野外“放归”。

张志明介绍,近年来,北京市接收的遗弃、走失、执法机关罚没以及市民主动送交的各类“异宠”数量逐年增多,其中包括许多外来物种。特别是今年以来,接收救护的外来物种占到了全部接收救护总量的近五分之一,占用了救护单位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由于没有合法来源,也未经检疫防疫,外来动物极有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一些凶猛或有毒的动物还有伤人的可能,给饲养者和社区带来健康风险。同时,外来物种在北京没有自然分布,逃逸或随意放归后,可能形成生物入侵,对首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有些蛇类、猛兽等发生逃逸,还会造成市民恐慌。

张志明介绍,2020年颁布实施的《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交易、运输等都有明确规定,对列入国家、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仅限于科学研究、物种保护、药用、展示等特殊情况,而申请主体也仅限单位。

《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明确禁止个人私自开展野生动物繁育行为,同时也规定禁止擅自实施放生活动。对未按照规定从事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活动的,将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擅自实施放生活动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只薮猫未来将如何安置?

胡严说,作为外来物种的薮猫,如果它在北京的自然界定居、繁衍后代,将会对豹猫等北京猫科动物以及其他北京本地动植物产生影响,外来物种一旦形成规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不能将外来物种放生野外。

胡严介绍,按照国际公约,这只薮猫也不能被送回非洲原栖息地。未来,这只薮猫将用于野生动物园里的科研展示和科学宣教,这也是目前对外来物种的主要处置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文洪介绍,外来物种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特别强,会对北京本地物种造成影响,目前,植物约有36种,动物有20种以上。比如,北京潮白河、拒马河等水域里有巴西红耳龟,对北京原有的草龟、鳖造成影响。另外,原产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黑天鹅,在北京也引发关注,因为它也属于外来物种。

张志明介绍,北京市不断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救护。截至9月15日,今年北京共接收救护野生动物227种、2384只。其中,野外救护185种1223只,接收转交107种1161只。这当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24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5种315只。

张志明表示,随着秋冬季候鸟迁徙期到来,北京市将针对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越冬地、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和其他野生动物集群活动区域,强化野外巡查和看守,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并通过加大人员力量、增设监控设备、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严防乱捕滥猎和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违法行为。

张志明强调,市民朋友不应随意饲养“异宠”,对野生动物,要共同树立“不接触、不打扰,不伤害”的生态环保意识,如发现野生动物受伤等情况,应及时向属地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报告。

近年来,北京的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类持续增长。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北京市共有野生动植物种类2669种,其中,共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约581种,包括褐马鸡、黑鹳、麋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1种。越来越多的候鸟在迁徙中选择停留北京,震旦鸦雀、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鸟类频现京城。

重返故里36年的中国特有物种麋鹿近况如何?

上世纪初在中国本土灭绝、重返北京南海子故里至今36年的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近况如何?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白加德介绍,北京市大兴区南海子湿地是麋鹿的物种发现地、本土野外灭绝地、重引入地,与麋鹿有着不解之缘。1865年,中国特有物种麋鹿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被法国传教士科学发现;1900年,其在中国本土野外灭绝;1985年8月,漂泊海外的麋鹿回归中国、重返北京南海子故里,到2021年,已满36周年。

白加德说,经过36年的研究保护与繁衍复壮,在中国全国范围内,麋鹿种群数量目前已增至近万头,迁地保护种群从2个增至83个。中国对麋鹿的重引入项目,被公认为世界138个物种重引入项目中最成功的15个之一。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麋鹿目前仍属于最高等级,即“野外灭绝”。根据IUCN的定义,物种重引入(Reintroduction of species)是指一个野生物种在其原始分布区内绝灭后,将仍然生存于人工圈养设施或其它地区的迁地保护种群中的同种个体重新引回释放到其自然栖息地(IUCN 1991)。

白加德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2年发布的《物种重引入指南》中写道:“麋鹿是全世界138个物种重引入项目中,较为成功的15个之一”。

麋鹿回归中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里的重要一环,叫“重引入”,指的是野外没有这个种群,又把它重新引回到它曾经的原产地,并在野外环境下复壮。白加德介绍,1985年,中英两国政府共同启动麋鹿重引入项目。当年8月24日,首批20头麋鹿坐着一架飞机,结束了其约一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涯,回归故里“北京南海子”。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自此建立。

白加德介绍,2017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持实施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采集项目,得益于“野生动物非损伤取样技术”,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南北跨度”“四季覆盖”的麋鹿监测数据采集,改变了以往单纯靠行为观测的方式,为判定濒危动物健康状态提供科学数据的指标体系,是构建麋鹿种群健康数据库的基石。

白加德介绍,2021年9月26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发布了《麋鹿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这一标准由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牵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动物园、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编写制定。标准明确规定了麋鹿饲养管理的相关技术要求,对麋鹿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北京大兴与山西大同也于日前启动了桑干河湿地麋鹿栖息地建设合作,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与大同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达成输送麋鹿的意向。

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格局如何?

张志明介绍,北京市自1985年建立松山、百花山两处自然保护区以来,通过近40年的努力,先后建成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约占市域面积的22%,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格局。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自然界的“人口普查”。摸清家底有助于科学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1年6月发布称,2020年,北京市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5086种,发现70种北京新记录种,包含苔藓植物40种、维管植物3种、昆虫16种、大型真菌11种。这其中,有中国新记录种12种,即大型真菌11种、昆虫1种。

在2020年度的调查中,科研人员在北京中心城区发现了东北刺猬、黄鼬等动物,也发现了日本松雀鹰、红脚隼等猛禽。这反映出近年来中心城区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丰富的栖息地。

此外,北京平原区发现较多白头鹎、啄木鸟等林鸟,也发现黑斑侧褶蛙、中国林蛙、赤峰锦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马口鱼和黑鳍鳈等鱼类,表明近年来通过百万亩造林绿化、郊野公园建设及河湖湿地恢复,拓展了绿色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北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调查网格全覆盖,动态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情况,为开展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

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技术标准,2020年,北京将全市划分为212个网格,对部分网格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藻类等物种多样性开展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北京市2021-2025年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案,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分析整理调查成果,形成北京市生物多样性系列调查报告。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年攀升,由2015年64.2增长到2020年70.2,增长9.3%。北京市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0.17%,植物种类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8%,反映出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倪元锦 赵旭)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