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厦门特种养殖(厦门同安:齐管共治打造幸福西溪)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2|点击次数:

厦门同安历届区委、区政府紧盯“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三大战略任务,坚定“生态立区”发展定位,以打造生态人文名胜区为目标,走出一条具有同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富美新同安。

西溪是厦门市最大的河流,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发源于西北部的寨尖尾山,由莲花溪、澳溪和汀溪水流相汇而成,在双溪口汇合东溪,亦称西溪,东南流入东咀港出海。西溪流域干流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320.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66亿立方米。厦门市共设立6个国省控断面均位于西溪流域,同时还有市控断面3个。

西溪流域曾因上游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不全、入河排口整治不到位、规模化畜禽养殖、大面积农业种植与养殖污水汇入等原因,河段水质无法稳定达标,存在水体感观较差、基流较小,本土动植物栖息生境较差,市民亲水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

同安区委区政府和各部门在西溪治理工作中,学习借鉴筼筜湖治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通过不断总结和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流域治理和管护机制。

建章立制依法治河,用制度守护同安美丽河湖

守护水生态文明,严格执法是依法治水的关键。同安区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依法治河、综合施策,发挥法治在流域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条例》《厦门市水系生态蓝线管理办法(试行)》《厦门市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高质量高标准提升治理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的相继颁布实施,行政管理部门手中的文件依据逐步增多,法律素养稳步提高,执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河道健康顺畅,保障河道功能永续利用,切实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新形象。

强化制度建设

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西溪流域水质提升,层层传导压力。西溪流域断面水质状况也是各级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的一项重要考核任务,全区各级各部门达成持续推进水质提升的共识,形成治理和管护好西溪全流域的合力。同安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河长制成员单位包括区市政园林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全区共设立2名总河(湖)长,4名副总河长兼区级河长,3名副总湖长兼区级湖长等。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协调解决流域各项重大问题。

坚持规划引领

市级部门组织编制《厦门市东西溪流域综合规划》,结合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防洪排老、河道治理、灌溉规划、水土保持规划以及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多方面对流域统一开展综合规划,全面安排、综合治理。同安区组织编制《厦门市同安区东西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化方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提升空间管制能力和加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管养、水文化培育为主要任务,以更高要求、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全面推行河长制,进一步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保护管理机制,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河流功能永续利用,为开创“富美新民”新格局提供支撑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

守护水生态文明,严格执法是依法治水的关键。区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依法治河、综合施策,发挥法治在流域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条例》《厦门市水系生态蓝线管理办法(试行)》《厦门市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高质量高标准提升治理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的相继颁布实施,行政管理部门手中的文件依据逐步增多,法律素养稳步提高,执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河道健康顺畅,保障河道功能永续利用,切实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新形象。

强化司法保护

2018年3月,全省首家跨区域集中管辖、厦门市唯一的基层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同安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正式成立,坐落在西溪流域汀溪支流,奠定保护厦门生态环境的“好底子”,进一步为辖区生态文明建设增色添彩,最大限度保护鹭岛银城的绿水青山。生态庭成立四年来,共受理涉生态案件799件,审结773件,其中依法审结涉水污染环境罪等案件31件,助力汀溪水库、莲花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依法审结生物多样性案件29件,贯彻损害担责原则,将积极修复生态环境作为重要量刑因素,动员被告人采取增殖放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等方式履行生态修复义务,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维护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稳定。

开展生态补偿

厦门市秉承“疏堵结合”工作原则,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2012年8月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同安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农村综合整治和生态补偿实施方案》。2017年2月,印发《厦门市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全面提升我市生态补偿水平。截至目前根据规定共补偿汀溪水库上游12个行政村,发放汀溪水库生态补偿金3.83亿元。

截污控源齐管共治,构建造福人民的西溪之美

2018年以来,同安区持续开展西溪流域的综合治理专项攻坚行动。全面深入排查,摸清西溪流域尤其国控断面隘头潭上游污染源底数。采取“挂图作战、明确责任,逐项攻坚、逐日推进”的会战模式,通过截污纳管、引流至分散式处理站和责令停业搬迁等措施,全面解决各类重点污染源。

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针对生活污水,厦门市创新“全收集、全处理、全补水、全清淤、全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整治体系,通过大力推进“正本清源”、农村治污项目等工程建设,为流域水质持续向好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目前,同安区已完成全区78处农村小微水体治理和727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项目,其中投入约3000万元,完成西溪流域覆盖镇街汀溪镇内共45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管道和19座分散式处理设施建设;投入452万元完成汀溪镇8个自然村集中纳管建设;委托同安城建公司对处理设施进行集中运维,确保其持续稳定运行。针对工业废水,一方面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有效化解一大批突出环境难题积案,加强沿线餐饮业的监管,清退石材厂等工业企业和小作坊,从源头遏制违法排水排污。另一方面建设提升包含同安工业园区、洪塘等污水处理厂,集中接纳片区工业废水,为工业园区污染现状的改善作出重要贡献,缓解同安、西柯再生水处理厂等片区的污水处置压力。设立同安工业集中区正本清源工程专班,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发力,通过溯源排查、雨污分流、修复和完善雨污管网等方式,推进完成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覆盖工业厂区、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等的工业集中区正本清源工程。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管控

区政府组织生态环境部门、农业农村、科研院所与高校等,持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农业科学种植指导,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商品有机肥、农作物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年度减少2%以上。率先开展隘头潭上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持续削减农田灌溉尾水总磷污染物。全面开展生猪、鳗鱼和牛蛙退养工作,持续强化畜禽养殖回潮巡查管控,规范小规模畜禽养殖远离流域圈养并清理粪污回田改良土壤,巩固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资源保障生态修复,打造人水和谐的活力西溪

强化水资源保障

强化区域水资源调度,市河长办牵头协调跨区开展涉及汀溪、莲花、竹坝等多个水库的输水工程、水源连通工程、西水东调工程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区域水体交换能力,让西溪流域丰富水资源惠及更多人民,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强化违规水电站清退工作。妥善处理水电发展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发电服从生态、电调服从水调,加强水电站运行、管理与监督,制定生态电价奖惩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推动水电站落实生态下泄流量。2017年底前,按照一站一策,提出水电站落实生态下泄流量的整改方案,明确改造的方式、完成时限。根据整改方案,推动水电站加快改造,落实生态下泄流量,无法落实生态下泄流量的予以关停。到2020年,因水电站导致的减水脱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提升水生态活力

总投入4000多万元建成5个(共27.678公里)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在建设安全生态水系的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西溪流域加快建设111万平方米溪流生态湿地公园,与东溪“串珍珠”带状湿地公园一同形成同安“我家住在湿地公园”新名片,把河岸两侧修建为带状公园、设立慢行步道,大大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增加人民群众的亲水活动空间。

长效治理创新机制,人机互补实现精细化管理

同安区创新小流域精细化治理模式,创新建立长效机制,综合一线巡查管控与智慧系统应用,实现流域精准施策、精细管护。
建立智能管理机智

区政府带领各级相关部门着力开拓创新、不断攻坚克难,依托省生态云平台,创新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智慧环保治理模式“隘头潭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管理系统”,2019年该系统在全省生态云应用评比中获评第一名。智慧系统汇聚了环保、公安、水利、气象等9个部门的实时数据,打通了公安局公共安全平台、河长办河湖管理平台、区政府网格化管理平台等8个管理平台,实现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督,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系统自动研判水环境形势,让污染分析更全面、更深入,为污染治理、污染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切实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同时,同安区在全市率先建成排水智能化管理系统,建成全区管网一张图,排查信息可视化为后期规划管道建设提供扎实数据支撑,为推进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流域管家机制

同安区在西溪流域整治中创新引入有流域管理经验的第三方机构建立“流域环保管家”机制,确立岸线、排污口的“专属”管理员,与智慧系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以流域环保管家为纽带,联合各级各部门形成责任有落实、项目有进度、整改有成效的治理闭环。区政府依托河长制,建立了一套排口排查、整改、销号、日常管控的闭环管理模式,切实保障了流域管理的常态化、长效化,实现流域基础排查和日常管理服务相结合,为西溪流域水质持续向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同安区强化流域应急管理,细化突发情况应急预案,提高河道管理水平。2021年,针对西溪流域中唯一市级饮用水源地汀溪水库,吸收借鉴“南阳实践”经验,印发《汀溪水库水源地(茂林溪)环境应急处置“一河一策一图”方案》,举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探索“南阳实践”厦门经验。

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新形象

2022年,西溪所在东西溪流域获评“厦门市河流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名。西溪流域国控断面隘头潭自2020年实现稳定达标并在2月、3月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第6和第3;2021年上半年连续6个月进入全国水质指数排名前30名“红榜”,1-6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第27名,取得全国水质排名历史性突破!2022年11月19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上,同安区获得生态环境部命名授牌,成功获评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中西溪流域水环境全面提升的成绩贡献功不可没。

水资源利用持续保障

同安区除4座梯级电站因优先保障供水灌溉予以保留外,其余水电站已全部退出,完成机电设施拆除、灌溉设施移交管护、取水许可证注销、发电上网销户等工作,全面保障西溪流域水资源。水电站退出任务的完成,助力同安区被授予“全国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区”。水源连通等工程建设强化区域水资源统筹,在保障西溪流域水资源的同时满足各区各流域协同发展。“十四五”期间厦门市将强化流域水资源保障的监督监测,加强对河流流速、河道形态、闸坝建设等指标的评估评价,科学指导提升西溪流域水资源利用保障。

水生态系统持续改善

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全面保障西溪流域的水域及其缓冲带生态环境功能得到维持或恢复,本土动植物栖息空间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步提升,人民群众亲水空间与活动持续拓展,实现有鱼有草、岸绿景美。西溪流域未发现消失的土著鱼类或水生植物,“十四五”期间同安区拟以增殖放流为主恢复流域水生态系统,强化科研交流与合作,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构建西溪流域信息数据库,全面评估同安西溪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

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西溪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改善,从2015年的水质达标率0%提升到2018-2022年持续5年达标率100%。尤其国控断面隘头潭自2018年以来水质状况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2018-2019年实现基本达标,2020年以后实现稳定达标并多次跻身全国水质指数排名前30名“红榜”。隘头潭断面氨氮和总磷两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由2018年年均氨氮0.342 mg/L、总磷浓度0.185 mg/L下降至2021年年均氨氮0.110 mg/L、总磷0.129 mg/L,分别下降61.99%与32.97%。

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流域管家模式

厦门市同安区政府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三水统筹为目标,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部门协同发力,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创新流域精细化治理,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流域管家模式。

市、区各相关单位,以建设“隘头潭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管理系统”、开展截污控源攻坚为切入点,依托生态云平台,从建章立制、源头治理、生态修复和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成功创新流域治理模式,实现科学统筹、系统治理,扎实开展西溪流域的源头治理、精细管控,不断完善两岸自然生态的恢复和亲水设施,全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河湖,两岸生态价值明显提升,其成效可为全国流域水质提升工作提供经验借鉴。(蒋全德 叶威)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