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榆林小龙虾养殖(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3|点击次数:

离城5公里,离老家5公里。贫困户老袁直夸新的移民搬迁点选得好,“进城卖小龙虾方便,进村干活方便。”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清晨,袁社军带着空桶在齐腰深的池塘作业

老袁叫袁社军,今年52岁,是澄城县庄头镇袁家村农民。年轻时的老袁并不穷,开石料厂、造纸厂,20世纪90年代还在城里买了房。

没承想,妻子得了胰腺炎,手术费、住院费花了30万。老袁把积蓄拿出来,勉强渡过难关。妻子又患上类风湿,浑身疼,一治就是十几年。再加上两个孩子相继上大学,老袁借遍了亲朋好友。

为了生活,他们一家从城里搬回了村里的两孔破窑洞,老袁还上榆林,去山西,从老板变成零工,哪里挣钱哪里去。

袁家村是庄头镇最偏远的乡村,地势低洼,世代生长在沟里,通往村里的唯一一条路,至今还是土路。村里有一条河流经过,可村民一直没吃上自来水。从2000年开始,澄城县先后组织村民进行过两次搬迁,陆续有130多户走出山沟。

但也正是从那几年开始,老袁开始带着妻子四处求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别提搬迁的事了。日子有甜就有苦,做过生意、经历过风浪的老袁能想得开。

直到2016年,老袁被评定为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谁都不能掉队,他重新燃起希望,从外省回到了村里。

错过了前两次搬迁,老袁赶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袁社军们的新家

一排排平房沿主干道分散开,每家每户都带着前后院,从旧村搬到新城,老袁们还可以在门口的菜地里种点常吃的蔬菜,“考虑到大家搬过来,锄头、铁锹这些家伙什没地方放,条件又允许,我们就改成了有前后院的房子。”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侯俊昌说。

如今,这里不止住下了袁家河村的村民,还有隔壁雷家洼村村口几户住房条件不佳的村民也搬了进来。袁社军家的院子,只花了不到1万元,一家四口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三室一厅。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向上门请教的村民传授经验

就在那一年,中国迎来了“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政府拉一把,脱贫靠自己。老袁除了一遍遍收拾着刚搬来的小院,小龙虾养殖的事情也安排妥当,第一批虾苗在秋天投下。

每天早晨5点,老袁都要摸黑从新家探出来,开着面包车,回到老村开始一天的作业。穿上防水服,头顶上养蜂人用的帽子,袁社军顺着芦苇荡走进池塘,一呆就是7个小时。

虾子爱钻空子,只要沿着之前布下的网去摸,一桶一桶的小龙虾就会被捞出。“不戴这个帽子不行,水面上蚊子多,前几天没有戴,叮得我眼睛都睁不开。”老袁说。

其实,虾苗投下去的第一年,因为没经验,效益并不好。“那年总共卖了三四万元,有死了的,我也不明白为啥。”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祖孙三代的视频连线

袁社军让女儿在网上帮他找原因,才得知小龙虾的养殖与生产周期、水的温度和湿度都有关系,“天气凉的时候,水浅一些,天气热的时候,水放得深一点。”从5月到10月底,都是小龙虾的捕捞季。平均每天能捞上百十斤龙虾,老袁会开着车拉到县城,出东家进西家,送给固定的客户。

经过不断摸索,如今20多亩的小龙虾一年固定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但因为天天泡在水里,10月一过,袁社军就得拔罐除湿,“我还准备再干几年,到60岁再歇一歇。”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袁家河村的金银花产业园

2016年开始易地搬迁后,袁家河村建起了60亩金银花产业园。2018、2019年45户贫困户每年分红500元,今年迎来丰产,预计分红达到1000元。

老村的297亩正在进行复垦,为了尽快跟上乡村振兴的步子,袁家河村按照樱桃、金银花、葡萄、蓝莓大棚做好了项目规划。村里还有3户4人没有搬,有几位是残疾人,不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侯俊昌准备张罗他们住到村委会对面的怡心阁上,集中供养。( 当代陕西 徐旻禾 刘甜甜 刘一伟)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