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湖南新民养殖培训班(申城科技小院:博士硕士“现学现卖”零距离服务农业生产)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3|点击次数:
申城科技小院:博士硕士“现学现卖”零距离服务农业生产

图说:3名博士和10多名硕士在崇明河蟹科技小院研究养殖技术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

早晨7时不到,在崇明河蟹科技小院,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朱凌祥已经麻溜地套上下水裤,带上抄网,蹬上“小电驴”,直冲实验塘。一只可爱的小黄狗追着他跑了几步,汪汪的叫声似乎是给他加油。

对于这个从小在上海长大,从未体验过农村生活的大男孩来说,科技小院的日子,新鲜感始终没有消失。

去年夏天,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支持建设“科技小院”,上海多所高校承接建设任务。这几天气温坐上了过山车,骄阳带给了年轻人田间地头的“烤”验。记者也走进一间间科技小院,别看名唤“小院”,它们作用并不小。

申城科技小院:博士硕士“现学现卖”零距离服务农业生产

距离近1小时的车程,是科技小院的合作单位上海道宏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本地扣蟹养殖颇具规模的基地。总经理方永宏递上草帽,将记者引到一片呈“L”布局的水塘。“第一个塘准备用‘稻-中华绒螯虾’养殖模式,第二个塘是‘稻—小龙虾’,第三个用来养‘稻—罗氏沼虾’……”他饶有兴致地介绍着规划。

一旁站着的姑娘,笑得很灿烂。“现学现卖”,是上海海洋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孔娣这一年多里学到的“秘籍”。她在科技小院里的试验田发现,“稻—蟹”混养的绿色模式能带给养殖户更高的收益——稻子能为河蟹提供庇荫之所,而河蟹带来的“扰动效应”亦可帮水稻减轻杂草和虫害的威胁。有了科技小院“蹚出”的成功经验,方永宏大胆采纳了年轻人的建议,决定在新一年的养殖中就用上混养方式。扣蟹已经入塘,他掰着手指算算,再过些日子,也到了该插秧的时候了。

“科技小院的技术支撑‘绝对一流’!”方永宏竖起大拇指。

初到科技小院时,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旭干还有点儿担心:会有青年愿意到农村来吗;如果学生来了待不住怎么办?他们能提供养殖户真正需要的服务吗?他们能不能完成论文、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孔娣和朱凌祥身上,他好像找到了答案。

“来科技小院之前,我对水稻一无所知,在养殖户的帮助下才有了了解,得以更好地研究‘稻—蟹’共生模式。”孔娣说。这个年纪的姑娘都爱美,可孔娣已然习惯涂好防晒霜冲向无遮无挡的蟹塘,她觉得,贴近一线的科技小院比实验室更能丰富自己的专业实践。

而朱凌祥已经丝毫不在意沾满湿泥的鞋子,大大咧咧地说,蜕壳是甲壳类动物生长重要的生理活动,会受到环境和饵料的影响,其中水中的钙、镁含量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我研究中,传统蟹塘中的钙、镁含量稀缺,或造成河蟹硬壳过程变慢。”小伙子介绍,他正在开展钙镁浓度的研究,找到河蟹养殖和蟹塘生态的平衡点。

吴旭干告诉记者,在高校里,专家研究的课题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在向“专精”发展,而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却是综合性问题。“科技小院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科研理论和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探索农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记者了解到,当前有3名博士及10余名硕士长期在崇明河蟹科技小院开展养殖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地与养殖户沟通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对于养殖户提出的难题,他们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并对不同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展开评估。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在崇明河蟹科技小院,不仅诞生了错峰上市的河蟹品种“申江1号”和“申江2号”,开发出了可完全取代传统饵料的配合饲料,摸索了“稻—蟹”“稻—小龙虾”等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更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还申请了多项专利。

朱凌祥的爸爸妈妈也从事生物相关的工作,对于儿子的选择,他俩都很支持。在科技小院的日子里,这个上海小囡“解锁”了不少新技能,自己毕业后投身“新三农”的初心,也更坚定了。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延伸阅读】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指主要由研究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以鲜明的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特色,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推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

目前,全国30余所涉农高校已建立300多个科技小院,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9类产业的130多个农产品类型。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